第八讲 水稻病虫害

2010-02-21 21:31:43 作者:tangchunsheng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第八讲 水稻病虫害
 \
水稻是我国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为害水稻的害虫有200多种,病害有50多种。在我地发生普遍而危害严重的主要有稻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蓟马、稻瘟病、稻纹枯病、稻白叶枯病、稻细菌性条斑病;在部分地区造成局部灾害的有粘虫、稻苞虫、稻螟蛉、稻曲病、叶鞘腐败病。此外,稻负泥虫、稻绿蝽、稻褐蝽、稻瘿蚊、水稻赤枯病、菌核病、粒黑粉病及水稻烂秧等在各地也发生不同程度的危害,近年发生的赤斑稻沫蝉、普矮、黄矮病等。
我国历史上发生危害严重的稻蝗、稻象虫、稻铁甲虫、稻食根叶甲及稻干尖线虫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三化螟、稻负泥虫、稻白叶枯病、矮缩病的发生危害显著减轻,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稻曲病上升为主要病害。
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栽培条件的变化,水稻品种的更换,包括化肥农药施用量的增长,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水稻病虫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各地情况不尽相同,针对本地情况分别介绍如下:
水稻螟虫
水稻螟虫在全国范围内发生的有六种即大螟、二化螟、三化螟、褪边螟、台湾稻螟、列星大螟。在我地发生的只有前面讲的四种,均属于鳞翅目,大螟属于夜蛾科。其余三种属螟蛾科。
危害方式,钻蛀危害,因而群众称稻螟虫为钻心虫,苗期受害造成枯鞘、枯心;穗期受害造成死孕穗、白穗 、虫伤株等,其中三化螟专害水稻。
上述几种螟虫在我地发生这样一种情况。三化螟是50年代未上升为主要害虫,75年前每年均大发生,为主要螟种,之后;发生量逐年下降,现在只能在局部地方还可以找到螟种,二化螟与三化螟基本相反,60年代到70年代发生量较小,逐年加重危害。现已成为主要害虫,大瞑是间歇性大发生的害虫。64年曾危害成灾。70年代杂交稻的种植危害有些偏重,褐边螟在我地各县局部有分布。
一、形态特征
二化螟 成虫   翅灰黄色近似长方形, 雌虫外缘有7个黑点,雄虫前翅中央有一个灰黑色斑点。翅面散布许多褐色小点。
    卵块鱼鳞状排列,灰白色,快孵化时为灰褐色。
幼虫 体背有5条褐色背线,2条气门线,2条亚背线,1条背线,腹足趾钩外侧单序,内侧2列3序。
   蛹有5条背线,后足达翅芽顶端与翅端平直。
 
大螟  成虫 翅灰白色近似四边形,前翅外缘稍深,翅中央有一条白翅基伸出。向外缘的褐色宽带,上下各有2个不明显的小点。雌虫触角线状,雄虫为栉齿状或羽毛状。。
   卵粒扁球形,产于稻株叶鞘内侧成3排排列。
幼虫 头部黑褐色,体上有毛,体色三令前鲜黄色,三令后紫红色,趾钩               单序中带娥眉形。
   色深,蛹的头部和背部有白蜡物,腹末有四对翅尖,后足不达翅端。
二、发生规律
褐色螟    以幼虫越冬一年发生4代,以第三代发生量大。4月上旬开始羽化。第一代卵孵高峰5月中旬。
第二代 6月下旬—7月初。第三代 7月底—8月上
第四代 9月中旬。
二化螟    以幼虫在禾蔸、稻草、杂草、菱白、麦类等禾本科越冬,3月中下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羽化。第一代幼虫出现在5月上旬,第二代幼虫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三代幼虫8月中旬。第四代幼虫9月中下旬。以前每一年5代。现在一般是4代,在第三代有滞育现象。主要与光、温度有关。
大螟     以幼虫在禾蔸、甘蔗、玉米、马塘草、看麦娘、茭白、双穗雀稗等越冬小麦。3月上中旬开始化蛹,4月上中旬羽化。第一代幼虫4月底至5月上。第二代幼虫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三代幼虫8月上中旬。第四代幼虫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抗寒力强,个别年分在10月上旬可见第五代幼虫,以完全的五代幼虫越冬。
二化螟由于越冬环境复杂,越冬幼虫化蛹羽化极不整齐。以 茭白幼虫化蛹羽化为最早,稻草中的次之。油菜蚕豆中又次之,稻草中的为最迟。由于越冬代的发蛾期、孵化期不一致,以致影响各代发生期拉得长。出现世代叠重现象。第一代出现多次高峰,第三代也出现同样情况,原因是和第二代取食的寄主植物不同,例如在早稻田有早、中、迟几个类型,还有取食中稻和一季晚稻田,还有取食茭白杂草的。因此,各类型田不同羽化的成虫产卵不一致。二化螟第一代和第三代在我地出现多次高峰。
三、生活史及习性
一、生活史     二化螟  一年发生四代 
代码    盛蛾期        代别    盛孵期
越多代   4月底至5月上   1     5月上中旬
1      6月下旬          2     6月底至7月上旬
2      7月底至8月上    3     8月上中旬
3      9月上中          4     9月中下旬
大螟        一年发生4—5代
代别            盛孵期
1    5月上中旬
2    6月中下旬
3    8月上中旬
4    9月中下旬
5    11月上中旬
二、生活习性    二化螟
成虫有趋光性,但较三化螟强,趋绿性较三化螟强,成虫一般在傍晚羽化,当天晚上交配,第二天开始产卵,卵产在叶鞘上,秧苗期多产在叶尖上,其他时期也有小部分产在叶片上,苗期分蘖初期卵块多产于基部2—3叶正面距叶尖1—2寸处,分蘖后期之后多产于离水面2寸以上的叶鞘外侧,产卵有趋高趋绿性,一般每雌产卵2—3块,每块40—60粒,成虫寿命4—6天,幼虫老熟后在稻草,稻蔸、茭白遗株及杂草等寄主越冬。
食性 幼虫是危害虫期。食性复杂,属多食性害虫,寄主植物有水稻、 茭白、甘蔗、高梁、玉米、小麦、蚕豆、油菜、游草等。
危害:水稻从秧苗期至成熟期均可被害,其被害状随水稻生育期不同而有差异,秧苗期 为害后形成枯心。但由于秧苗小,每一被害株一般只有2—3条幼虫。本田期 指插秧后蚁螟从叶鞘外侧叶片主脉、心叶等处蛀孔侵入,首先群集在叶鞘内为害,蛀食叶鞘内壁组织。一个叶鞘内有幼虫好几条多则上百余条,被害叶鞘呈水渍状枯黄。2—3 令后因食料不足再分散转株为害。园杆期 为害形成枯心。孕穗期 为害形成死孕穗,抽穗期 被害形成白穗,乳熟期 被害形成虫伤株。被害株常有多个蛀孔,茎内常不止一条幼虫,蛀道内堆满虫粪。
幼虫多在上午8—9时孵化,孵化后多集中在叶鞘内危害,幼虫老熟后多在水面上2—3寸叶鞘内化蛹,穗期一般在茎内化蛹。
大螟:
习性,大螟晚上8—9时羽化,一般在第二天交配,成虫趋光性弱,趋黑光灯性强,成虫寿命5—9天,卵产在稻叶鞘内侧叶舌下一寸左右。一般每雌产卵150—300粒。常排成2—5排每处20—30粒,卵产在稗草上较多,其次是田边10—15行的稻株。苗期产在全叶(第一)叶鞘内,穗期产在穗鞘内。第2、3代卵历期5—6天。1、4代卵历期9—12天。
食性 大螟与二化螟的食性一样复杂。寄主有水稻、小麦、高梁、玉米、甘蔗、蚕豆、油菜、棉花、芦苇等属多食性害虫。
为害 幼虫对水稻生育期选择不严格,但同样以分蘖 孕穗,抽穗期为容易受害生育期,其为害状与二化螟相似。初令幼虫群集在叶鞘内取食,形成枯鞘,2—3令后分散为害,常从稻株基部以上3—4寸处咬孔取食。取食多不过节。4—5 令后食量大,一是过节,二是转株,蛀孔大,并有大量虫粪排出。从分蘖到乳熟均能危害。随不同生育期而表现出枯鞘,枯心、死孕穗、白穗和虫伤株,被害株也较集中。
幼虫一般6—7令老熟,非越冬代幼虫,历期多为28—36天,老熟幼虫多在稻叶鞘内作茧化蛹。但高大茎杆也有部分在茎杆内化蛹,非越冬代蛹的历期约8—11天。
褐边螟:
褐边螟与三化螟的生活习性为害症状基本相似。比较不同点是幼虫转移时咬叶和茎成一段,虫体就在一少段内,头伸出,胸足在水面爬。碰到稻株即进行侵害。
四、发生条件
(一)、气候对稻螟的影响
温度、湿度、雨量、光照、风等与稻螟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气候除直接影响稻螟的发生期、发生量和危害程度外,同时气候因素对水稻生长发育和天敌的活动影响而对稻螟发生间接影响。
1、        早春3—4月份干旱高温对螟虫发生有利,不仅死亡率低。而且有效虫口多,低温多雨对三化螟,褐边螟影响最大,死亡率达95%以上,大螟和二化螟抗寒力强,死亡率低,死亡率20%左右。
三化螟卵和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5摄氏度,化蛹需在16摄氏度以上的温度才能正常进行。二化螟化踊起点温度11摄氏度,羽化出蛾要达到15—16摄氏度的气候。
2、        9月寒潮早迟、强弱影响差异大,主要指三化螟。
3、        5月的倒春寒的影响
4、        7—8月高温干旱对二化螟影响最大。25—28摄氏度适宜。超过30摄氏度就出现滞育。影响第三代的发生量。
1.       稻螟发生与水稻栽培的关系。
稻螟为害轻重和发生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上代有效虫口基数和卵孵盛期与水稻危险生育期相吻合的程度。吻合时间越长,受害越重,反之受害减轻。
二化螟在单双季稻混栽区,由于稻田生育期复杂桥梁田多,各代食料丰富有利发生。特别是近年早稻、一季稻、双季稻混栽,气候条件逐渐变暖。防治失时,虫口基数大,因此当前仍是主要害虫之一。
五、防治
(一)农业防治  1、减少虫源    齐泥割稻,深水灭蛹。
2、改革耕作制度 减少混栽。
(二)人工防治  1、诱蛾    2、摘卵 3、拔枯心。
(三)生物防治  1、利用有益生物 ,赤眼蜂蜘蛛 青蛙。
(四)药剂防治  1、苗 期   卵孵高峰期用药。
2、穗 期 卵孵盛期内破口抽穗5—10%,3—5天再次施药。
3、药剂
1)杀虫双 4两/亩
2)甲胺磷 2两/亩
3)50%杀虫环(易卫杀)可湿性粉剂在孵化盛期 3—5天施药,10天后再施。
4)40%甲敌乳油150—200毫升兑水60公斤。
5)对大螟用90%敌百虫1000—2000倍或2两/亩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