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螟

2017-11-15 09:20:10 作者:唐春生 来源:中科植保专家委员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二化螟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二化螟在我国大部分稻区都有分布,在广东多发生在粤北和部分山区。二化螟食性较杂,为害水稻、玉米、高粱、粟、甘蔗、茭白、油菜、蚕豆、麦类等作物以及芦苇、稗、李氏禾等杂草。以幼虫蛀食水稻茎部,造成枯鞘、枯心、半枯穗、死孕穗、白穗或虫伤株(图1)。
 
 \
( 1 稻株受害状 )
 
形态特征
 
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成虫(图2)体长10~15毫米,翅展20~31毫米。雌蛾前翅近长方形,灰黄至淡褐色,外缘有7个小黑点;雄蛾体稍小,翅色较深,中央有3个紫黑色斑,斜行排列。后翅白色。卵扁椭圆形,排列成长方形鱼鳞状卵块,上盖透明胶质。幼虫(图3)一般6龄,老熟时体长20~30毫米,头淡褐色,体灰白色,背面有5条紫褐色纵线,最外侧纵线从气门通过,腹足趾钩双序全环或缺环,由内向外渐短渐稀。被蛹淡褐色,额中央钝圆形突出。第10腹节末端近方形,后缘有6个角状突起,其中2个或4个突起上各生1条细小刚毛。
 
             \       \
                   (图2   成虫   )                            (图3    幼虫)
 
 
发生规律
 
二化螟在粤北和山区一年发生3~4代,湖南衡阳一年发生完整的4代。以幼虫在稻茬、稻草及其它寄主植物的根茬或茎秆中越冬。越冬代蛾在春季出现比三化螟早,春季气温达15左右即有成虫出现。成虫晚间活动,有趋光性,喜欢在叶宽秆粗、生长浓绿的稻株上产卵;水稻分蘖期前卵多产在叶片正面尖端,圆秆拔节后多产在离水面2~3寸的叶鞘上。一般每头雌蛾产卵2~3块,每块约有卵70~80粒。产卵时对植物种类也有选择性,以水稻着卵量最大,其次为田茅、而在玉米、高粱、谷子、小麦、 稗草上着卵量较少。水稻初孵幼虫多群集在叶鞘内侧为害,造成枯鞘;2龄后开始蛀食稻茎,造成枯鞘、枯心、虫伤株和白穗,一头幼虫能为害8~10株。卵块孵化后幼虫可为害周围约100蔸范围稻株,形成为害团。老熟后在稻茎基部或茎与叶鞘间化蛹。
 
 
综合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
 
1.减少插花种植。单双季稻混栽区提倡集中连片种植,尽量避免插花种植,减少二化螟桥梁田。
 
2.适期播种。单季稻区视当地实际,适当推迟播种期,宜在520以后播种,减少二化螟落卵量。
 
3.集中育供秧。推广集中育供秧,做好带药下田,减少大田防治压力。
 
4.稻桩处理。提倡低茬收割,晚稻收获时尽量降低稻桩高度。有条件的地区组织开展秸秆粉碎,减少越冬虫量。
 
5.灌水杀蛹。根据当地监测,在越冬代二化螟化蛹高峰期(一般在3月下旬到4月中旬),对冬闲田进行翻耕,将残留稻桩、稻草翻入土中,并灌水淹没(低茬收割或粉碎稻桩的稻田,也可直接灌深水,淹没稻桩),保持5-7天,杀灭越冬螟虫,降低虫源基数。
 
(二)生态调控
 
1.种植诱虫植物。在稻田机耕路两侧种植诱虫植物香根草,丛间距3-5m,诱集二化螟成虫产卵,减少二化螟在水稻上的着卵量,减少对水稻的危害。
 
2.种植显花植物。田埂种植芝麻、大豆或撒种草花等显花植物,为天敌昆虫提供食料和栖境,提高二化螟寄生蜂种群数量。
 
3.田边留草。在田边保留禾本科杂草,为天敌提供栖息地,更好发挥稻田生态系统的自然控制作用。
 
(三)生物防治
 
释放赤眼蜂。在稻田二化螟成虫始盛期释放稻螟赤眼蜂或螟黄赤眼蜂,间隔5天释放一次,每代视虫情释放3-4次,每亩每次释放1万头,每亩设置5-8个释放点,释放点间隔约为10-12m
 
(四)物理诱杀
 
1.灯光诱杀。每2公顷安装一盏杀虫灯,棋盘式连片布局。在二化螟成虫羽化期,每晚20:0024:00,开灯诱杀二化螟成虫。  
 
2.性信息素诱杀。从越冬代成虫羽化始期开始,全程应用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杀雄性成虫。大面积连片使用,平均每亩1-2个诱捕器,每个诱捕器间距20左右,采用外密内疏的布局方法,在稻田四周田埂边放置诱捕器。诱捕器放置高度为诱捕器底部高于地面50-80cm。选用持效2个月以上的长效诱芯,每隔60天更换一次。
 
(五)科学用药
 
1.重点对象:浙江早稻田和单季稻秧田的一代二化螟和超级稻上集中危害的二代二化螟;湖南重视单季晚稻和连作晚稻穗期二化螟的防治。
 
2.防治指标:防治分蘖期二化螟,当丛枯鞘率5%时用药;防治穗期二化螟,如上代亩平均残留虫量500条以上,当代卵孵盛期与水稻破口期相吻合的田块。
 
3.防治适期:卵孵高峰至2龄幼虫期;防治穗期二化螟应在卵孵始盛期。
   
4.防治药剂:
 
选择喜令/百越/(1.14甲维盐·微乳剂)、星佳秀(3%甲维·溴氰微乳剂)、昂歌锐(3.4%甲维盐·微乳剂)、透皮(1.8%阿维·乳油)与酰胺类药剂混用,每亩50-75毫升(每桶水25毫升),兑水30—45千克均匀喷雾;
 
     \   \     \     \ 


     \        \       \        \

也可选择万喜(0.5%甲维盐·微乳剂)、欢歌(1.14%甲维盐·微乳剂)、希旺(1.8%阿维菌素·微乳剂)、稻歌(30%毒·辛乳油)与酰胺类药剂混用,每亩100-150毫升(每桶水50毫升),兑水30—45千克均匀喷雾;
 
      \       \       \       \  

       \         \             \

抗性产生严重的地区可亩用铁钻(3.2%阿维菌素•酰胺类乳油)200毫升、或亩用钻斧(5%阿维菌素•酰胺类乳油)200毫升、或用沙冥剑(5%透皮阿维菌素乳油200毫升+5%氟铃脲乳油100毫升)共300毫升、或用双拳(5%透皮阿维菌素乳油150毫升+44%(丙•氯)乳油150毫升)共300毫升兑水45千克喷雾防治。在有效地防治秧田或本田二化螟、三化螟危害的同时,亦可兼治稻纵卷叶螟。此配方药剂对抗性二化螟特效。

\
 
\

 
重视轮换用药与交替用药,延缓二化螟抗药性进程。施药时可在药液中加入一点透、透皮素、润透等助剂,增强农药粘着、扩散和渗透性能,提高药效,减少农药用量。
 
 推荐使用药剂: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丁虫腈、透皮阿维菌素(1.8%以上)、甲氧虫酰肼、乙多•甲氧虫、阿维•甲氧虫、阿维•氯苯。

 附测报技术

发生代数。二化螟在我国一年发生l一5代。发生代数的分布情况大致如下:
 
1代区:在我国北纬44°以北,如黑龙江哈尔滨市。
 
2代区:在我国北纬32°-36°之间的陕西(南郑)、河南(信阳)、安徽(皖北)、湖北(鄂北)、四川(半高地区)和江苏(苏北)等地。
 
2-4代区:在地势复杂的云南、贵州高原地带,因受海拔高度和温度的影响,发生2-4代。
 
3-4代区:北纬26°--32°之间的长江流域稻区,如四川(川南)、湖北(鄂中、南)、湖南、安徽(皖南)、江西、浙江、福建(闽东北)等地。
 
4代区:北纬20°--26°之间的福建(闽南)、江西(赣南)、湖南(湘南)、广东、广西等地。
 
5代区:北纬20°以南的海南岛地区。
 
发育历期
 
二化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卵11.8℃和83.5℃,全幼虫期9.8℃和567.6℃,预蛹12.8℃和50.7℃,蛹10.9℃和118.9℃,成虫产卵前期14.6℃和30.1℃,全世代(雌)10.7℃和811.5℃.。
 
各虫态历期:产卵前期1—2天,卵在22.5℃时7.8天,幼虫在28℃为35.6天,蛹在25℃为9天,成虫在22.2℃平均4-5天。
 

\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