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

2017-11-04 15:58:59 作者:唐春生 来源:中科植保专家委员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稻瘟病

     (Pyricularia oryzae Cav.


 \
稻瘟病大田发病情况  
 
简介:
 
稻瘟病又名稻热病,俗名火烧瘟、嗑头瘟。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南、北方稻区都有不同程度发生,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达40%-50%,在水稻秧苗期和分蘖期发病,可使叶片大量枯死,严重时全田呈火烧状,有些稻株虽不枯死,但抽出的新叶不易伸长,植株萎缩不抽穗或抽出短小的穗,孕穗抽穗期发病、节瘟、穗颈瘟严重发生,可造成大量白穗或半白穗,损失极大,有些甚至颗粒无收。
 
一、症状
 
稻瘟病危害水稻的各个时期,由于危害水稻的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一般以叶瘟、节瘟和穗颈瘟危害较大。
 
(一)苗瘟
 
秧苗三叶期前发病,一般不形成明显病斑,表现为病苗基部灰黑色,上部变褐,卷缩枯死,湿度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色霉层(分生孢子),早稻苗期温度低不利于发生,温暖时如管理好,阳光照射多,也不利发生。
 
(二)叶瘟
 
叶瘟发生于三叶期后的秧苗或成株叶片上,一般从分蘖至拔节期盛发。叶上产生的病斑常因气候条件的影响,品种的抗病性的差异,肥水管理等关系,病斑的形状、大小和色泽上有不同,分为慢性(普通型)、急性型、白点型、褐点型四种类型。
 
1、慢性型
 
典型病斑正面最初在叶片上产生褐色或暗绿色小点,逐渐扩大呈梭型,其病斑外层黄色,稍内红褐色,中央灰白色,并有褐色线贯穿病斑中央,背面有灰色霉层,其外围常有淡黄色晕圈,这淡黄色晕圈是叶片受病菌分泌毒素影响而呈现的中毒部层,细胞内叶绿体失绿,细胞壁解体,原生质出现空胞,外层的褐色部分是细胞中毒坏死,而尚未崩解的坏死层,中央的灰白色部分是细胞内含物及细胞壁都已崩解,是细胞分解层,又称崩解部。

 \   \
慢性型病斑         慢性型病斑
 
2、急性型
 
病斑暗绿色、水渍状,一般形状为椭圆形,也有不规则的病斑,并生有大量灰绿色霉层(分生孢子),气候条件适宜,品种易感病期,肥水管理不当,常出现这种病斑,急性型病斑的出现往往是此病流行的预兆。如果天气变为干燥或经药剂防治后,则逐渐向慢性型转化。

\ 

3、白点型
 
病斑白色,近圆形,大小约跨2-4条叶脉,一般是感病品种的幼嫩叶片在温、湿度适宜时受到侵染,经强烈阳光照射后形成,如短期气候条件有利,则转为急性型。
 
4、褐色型
 
病斑小,褐色,通常局限于叶脉间,多表现在抗病品种和老叶上,或者稻株生长健壮时,当病株抗病力减弱,遇高温高湿,就转化为慢性型。
 
此外叶舌、叶耳、叶枕也可发病,感病后初呈暗绿色,后变暗褐色,这些部位发病后,可引起节瘟和稻颈瘟的发生。
 
(三)、节瘟
发生在稻节上的称节瘟,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大蔓延至整个节变黑色,病部稍有凹陷,易折断倒伏。
 \   \   \
     穗颈瘟                节瘟               叶枕瘟   穗颈瘟

节瘟:发生于茎节上,黑色,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潮湿时生灰色霉状物。
 
叶枕瘟:发生于叶片与叶鞘交接处,不定形,灰绿色,其出现预示穗颈瘟易发生。
 
穗颈瘟:发生在穗颈、穗轴及枝梗上,病部成段变褐坏死,穗颈、穗轴易折断成白穗。群众称之为“吊颈瘟”。

(四)、稻颈瘟
 
发生在穗颈或穗轴的枝梗上,病斑之初为淡褐色,后向上下扩展成黑褐色长斑,发病早的形成白穗,发病迟的谷粒不饱满。
 
(五)、谷粒瘟
 
发生在谷粒上称谷粒瘟,病斑呈椭圆形,褐色,中央灰白色,发病迟的常形成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或黑褐色斑,谷粒不饱满。
 
二、病原
 
稻瘟病菌的无性阶段为Pyricularia oryzae Cav.,属半知菌亚门的稻梨孢菌,有性阶段属子囊菌亚门,但极少出现。分生孢子鸭梨形(图4),无色,常具有两个隔膜,顶端尖,基部钝圆,并具脚胞,大小为17~33×6.5~11微米。分生孢子的形成与萌发以25~28、相对湿度96%以上(萌发时还需要有水滴存在)为最适。病菌生理分化明显,易发生变异。
 
\
 病原真菌
三、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罹病稻草和种子上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染与再侵染的接种体,借气流传播,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致病。病害发生流行同气候、品种、肥水管理、病原菌生理小种变异等关系密切。适温(
24~28)、高湿、雾大露重的天气有利发病,晚稻抽穗期遇持续3~5天低温(< 20)易诱发穗颈瘟;一般粳、糯稻比籼稻感病;同一品种苗期至分蘖盛期和抽穗始期最易感病;当地病菌小种变异与更替最易引起品种抗性退化或丧失,连年大面积品种单一化最易引起病菌群体组成的变化;偏施氮肥,土壤干旱或长期深灌,山区稻田日照少、冷底、毒质多、酸性大,皆易诱发稻瘟。

\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因地制宜选育和合理利用抗病良种。首先应推广抗性品种。一个品种不在一个地方连续多年种植。一般连续种植5年以上应考虑换种新的抗性品种。加强对病菌小种及品种抗性变化动态监测。
 
合理施肥管水,底肥足,追肥早,巧补穗肥,多施农家肥,节氮增施磷钾肥,防止偏施迟施氮肥,以增强植株抗病力,减轻发病。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不用带菌稻草作苗床的覆盖物和扎秧草。浅水勤灌,防止串灌;晒田适中。
 
2、减少菌源,实行种子消毒。可选用佳蕴/鲜靓25%咪鲜胺水剂)20003000倍液浸泡稻种1012小时,用清水洗净,采取多浸多露法待种子吸足水后进行催芽,可预防稻瘟病、恶苗病(公禾)等病害。亦可用丽艳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晚稻浸种24小时、早稻浸种48小时,并妥善处理病秆,尽量减少初侵染源。
 
3、抓好以肥水为中心的栽培防病,提高植株抵抗力,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期适当控氮制苗,后期看苗补肥。用水要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4、药剂防治:秧田期及大田苗期,药剂防治以封锁发病中心为主,不扩散病情。重点抓好穗稻瘟防治。穗瘟防治第一次用药应掌握破口始穗期前一周用药,每隔5-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防治2-3次。
 
\

\

\
 
防治稻瘟病,市场可选用的药剂很多,可根据生产实际进行选择。苗期可选用福岛40%稻瘟灵乳油)50丽艳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兑水30千克均匀喷雾;穗期可选用福岛40%稻瘟灵乳油)75丽艳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60兑水45千克均匀喷雾。
 
 
与稻瘟病相似的稻胡麻斑病形态区别
 
 
稻瘟病
稻胡麻斑病
田间分布
有明显的发病中心
分散发生,无中心发病
病斑形状
有棱形或锤形
椭圆形或近圆形
病斑大小
较大,长为1-5cm,涉及叶脉多
较小,长0.1-0.4cm,局限于2-3个叶脉间
病斑颜色
叶瘟病斑中央灰白色或灰绿色,外有黄色晕圈,有明显坏死线。
叶斑大小相同,形状似芝麻,后期边缘暗褐色,无坏死线。
为害状
病斑短,色深,发病早,抽穗、灌浆期造成穗折断成白穗。
病斑长,多出现在生长后期,严重时穗颈折断,不会造成白穗。
病症
病部灰白色或灰绿色,在25-28温度下保湿培养一天即有霉层。
25-28温度下保湿培养一天即有黑色绒毛
病原
无性世代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
丝孢目梨形孢属
有性世代未定
无性世代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
丝孢目长蠕孢属
有性世代为旋晚硲菌属
 

    防治稻瘟病推荐使用药剂: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应在75%以上)、稻瘟灵(40%以上)、嘧菌酯(25%以上)、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枯草芽孢杆菌(1000亿PIB/g以上)、春雷霉素(2%以上)、肟菌·戊唑醇、春雷·噻唑锌、春雷·三环唑。示例:75%三环唑 可湿性粉剂 2000倍液;40%稻瘟灵乳油400倍液。


关键词:稻瘟病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