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论证

2010-02-11 21:05:51 作者:唐春生 来源:原创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湖南省衡阳市农作物病虫害疫情监测和防治区域站建设项目
 
主管部门:湖南省农业厅
建设地点:湖南省衡阳市
 
 
湖南省衡阳市农业局
○○八年十一月十六日



















目 录
 
    第一章 项目摘要…………………………………………………1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6
第三章 市场需求分析及预测……………………………………12
第四章 项目承担单位的基本情况………………………………15
第五章 项目建设地点选择分析…………………………………19
第六章 农艺技术方案和设备选型………………………………21
第七章 建设目标与总体布局……………………………………26
第八章 项目建设内容……………………………………………32
第九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33
第十章 建设期限和实施的进度安排……………………………39
第十一章 土地、规划和环境保护………………………………40
第十二章 项目组织管理与运行…………………………………43
第十三章 效益分析与风险评价…………………………………46
第十四章 招标方案………………………………………………49
 
 
 
 
 
 
 
 
第一章 项目摘要
1.1 项目名称
湖南省衡阳市农作物病虫害疫情监测和防治区域站建设
1.2 主管单位
湖南省农业厅
1.3 建设单位
湖南省衡阳市植保植检站
1.4 项目由来
衡阳市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市之一,农作物病虫害疫情发生严重。为减轻有害生物对农作物损失,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依据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农业部制定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衡阳市新增2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纲要》的要求,根据湖南省农业厅的安排,特申报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
1.5 建设地点
综合实验检测楼建在衡阳市蒸湘区红湘北路,标准病虫观测场建在衡阳市农科所内,病虫测报网点拟建于西渡、车江、开云、吴集、洪桥、宜潭、蔡子池办事处、南岳、和平、湘江、呆鹰岭、长湖等12个乡(镇)。
1.6 建设期限
项目建设期限为25个月,即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
1.7 建设方案与建设内容
项目整合现有植保资源,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本区域农作物病虫害运用先进技术进行监测,利用大众传媒发出预警信息,指导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对突发性生物灾害组织紧急救灾的工艺技术方案。主要建设内容:检验检测综合楼1209m2,施药器械仓库及辅助用房307m2,网室72m2,工具房85m2,标准病虫观测场10538m2,购置仪器设备1600台(套)。
1.8 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404.85万元,其中工程建设投资365.32万元,占建设总投资90.24%,工程建设其他费用20.25万元,占总投资的5.00%,基本预备费19.28万元,占总投资的4.76%。资金来源:申请中央投资337.38万元,地方财政配套67.47万元。
1.9 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可对全市800万亩粮食作物(按播种面积计算)病虫害疫情进行监测与控防,每年可减少粮食损失8万吨,为农民增收14880万元;减少农药使用成本5712万元。上述各项相加,每年可为农民新增经济效益20592万元。
1.10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详见表1-1。

表1-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建设规模
 
 
 
1.1
土建工程
m2
1516
 
1.2
田间工程
m2
10583
 
1.3
仪器设备
台(套)
1600
 
1.4
病虫测报网点
12
 
2
建设总投资
万元
404.85
 
3
技术目标
 
 
 
3.1
服务范围
万亩
>1300
按农作物播种面积计
3.2
预报准确率
%
>90
中长期预报
%
>95
短期预报
4
经济目标
 
 
 
4.1
粮食损失率
%
<5
比实施前降低4.2个百分点
4.2
减少农药使用量
吨/年
1571
比实施前减少病虫防治1-2次
4.3
新增效益
万元/年
20592
 
4.4
受益农民
万人
366.47
 
4.5
人均增收
元/年
56.19
 
4.6
国家投入/新增效益
 
1:50.8
 
1.11 结论与建议
1.11.1 结论
本项目符合国家行业政策与投资方向,符合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按照衡阳市区域经济与农业发展规划,依托当地雄厚的农业技术力量、明显的区位优势、优越的环境条件等,在衡阳市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疫情监测和防治区域站,能有效地配合全国和湖南省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中心的工作,进一步完善衡阳市植保技术体系建设,强化服务功能,提升农业生产防灾、抗灾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经济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增强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巩固国际贸易地位,实现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