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探讨与实践

2010-02-16 09:47:38 作者:刘铁桥 唐春生 来源:原创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水稻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探讨与实践

刘 铁 桥  
        唐 春 生
(祁东县植保植检站 湖南 祁东 421600) (衡阳市植保植检站 湖南 衡阳 421001)
 
摘要:祁东县是一个以水稻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县,常年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均在770万亩次以上,近年来水稻病虫害特别是“两迁”害虫发生为害加重。本文通过组建水稻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并将关键技术配套措施示范推广,力求防治机制创新,其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关键词:水稻重大病虫害 绿色防控技术 探讨与实践
 
祁东县共有23个乡镇,873个村,现有耕地面积81万亩,其中水田60万亩,旱地21万亩,是一个以粮食(水稻)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县。近年来,由于受气候变化、作物布局的影响,水稻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连年大发生,稻曲病等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对水稻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我县尽管每年采取多项无害化防治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病虫害防治压力仍然很大,每年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均在770万亩次以上,防治面积达1000万亩次以上,年均损失粮食1.46万吨。在防治不力的情况下,损失率可达15%以上,严重丘块甚至失收。与此同时,二化螟对三唑磷、杀虫双、锐劲特产生抗药性;有机磷杀虫剂三唑磷、毒死蜱等在防治水稻害虫的同时,杀伤了稻田天敌蜘蛛和其它有益生物,削弱了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有的稻区由于滥用农药,造成害虫越治越多,谷物、土壤、大气、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超标,生态环境遭到了污染,人类健康受到了影响,同时,也加大了防治成本,减少了农民收入。因此,积极探讨与实践水稻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是各级农业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防控病虫灾害,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建设“两型社会”的需要,也是我县为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1 建立水稻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水稻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是以确保水稻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以三病(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三虫(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为主要控制对象;采用以自然控制为主,人工调节为辅的策略;以多抗品种为主体,结合高产栽培模式,加强保健栽培管理,恶化病虫生活条件,根据经济学原则确定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指标,选择和开发对有害生物高效、对天敌安全,对人畜低毒和对环境低残留的新农药,按照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农药使用标准,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不断改正施药方法和施药器械,推广组建专业化防治队伍,提高农药利用率和防治效果,协调保护利用天敌和应用灯光诱杀等非化学防治技术,大幅度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实现控害、保产、经济、安全、优质同步协调发展,将水稻重大病虫害总体损失控制在5%以内,单个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3%以内。
 
2 水稻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

2008年,按照省、市站统一部署,我县共建立水稻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3个,面积1万亩(即以归阳镇为主的东区片5000亩,以洪桥和风石堰为主的中区片5000亩),其中早稻示范8860亩,中稻示范1100亩,晚稻示范10000亩,共覆盖7个乡镇21个村。这些村是2008年祁东县粮食高产年核心示范区,村民有较好的绿色防控经验和防治素质,从而为全年全程绿色防控示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1 水稻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配套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强化监测预报的基础上,推行农业防治为先导,化学防治为重点,辅以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
 
2.1.1 农业防治措施
1)深水灭蛹技术。对二化螟越冬代于化蛹高峰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将稻田灌深水5-7天,在羽化高峰(4月20日左右)到来之前,及时犁翻板田,在二、三代二化螟化蛹前要求农户降低田间水层,化蛹高峰后及时灌深水处理,大田虫口基数减少80%以上。
2)选择优良抗性品种。对稻瘟病,全县特别是老病区尽量减少Ⅰ优402、新香优80、金优207等感病品种的种植;在超级稻示范区加强品种田间稻曲病抗性监测调查,同时要求农户加强两系杂交稻特别是超级稻天优998、金优299等高感稻曲病组合的稻曲病防治工作。
3)调整品种布局与保健栽培。在品种布局上,早稻以中熟品种为主,早熟品种与迟熟品种为辅,其早、中、迟熟比例为1:8:1,使90%以上早稻避过第二代二化螟为害,晚稻也可在寒露风来到以前安全齐穗,并可避过第四代三化螟造成的白穗。在示范区统一播种,统一移栽,减少病虫的桥梁田;在播种期的确定上首先考虑避开危险生育期与多雨天气或害虫盛发期相遇;在移栽阶段要求合理密植,对超级稻大力推广宽窄行栽培技术;在施肥上,要以有机肥为主,稳氮、补磷、增钾。早稻每亩以施用纯氮8kg、磷肥30kg、钾肥7.5kg;晚稻每亩要施用纯氮10kg、钾肥7.5kg为宜;在管水上,实行浅水分蘖,有水抽穗,干湿壮籽的科学管水方式,够苗排水晒田,可以减轻纹枯病为害。
4)及时处理稻桩和稻草,减少病虫侵染源。收割时齐泥割稻,人工收割田、机收田及时将板田犁翻,或将稻草集中堆沤,将稻桩压入深泥,以减少稻草和稻桩内二化螟残虫,杀灭部分稻飞虱卵块;水稻移栽前先将病稻草、水面飘浮的浪渣及时处理并集中深埋,以减少菌源。
 
2.1.2 灯光诱杀物理防治技术
利用频振式杀虫灯控制水稻螟虫与飞虱。据统计,全县在水稻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区新装频振式杀虫灯200余盏,灯控区面积达6000余亩。调查结果表明,灯控区较常规防治区相比较,二化螟发生量减少51.3%—57.2%,稻纵卷叶螟发生量减少57.8%—69.4%,稻飞虱发生量减少31.9%—49.7%,稻田蜘蛛数量增加0.62—1.31倍,施药次数减少了0.84—1.07次。
 
2.1.3 生物防治措施
1)稻田养鸭控虫技术。稻田灌水结合放养群鸭等控制飞虱、螟虫等害虫。早稻放鸭治虫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份,晚稻在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开始放鸭治虫。鸭龄适宜(小鸭重0.2-0.6斤),放量适中(每亩5只小鸭)。经调查,放鸭后水稻田稻飞虱比对照田减少75.8%,螟虫减少54.9%—81.2%。
2)稻田蜘蛛等天敌保护利用技术。积极保护利用天敌,通过田埂上种豆,双抢期间田埂上放置草把,创造有利于蜘蛛等天敌栖息、繁殖和越冬、越夏场所。通过大力推广高效、低毒无公害农药,适当放宽防治指标,最大限度地减轻农药对稻田蜘蛛等天敌的杀伤作用,控害护益。
 
2.1.4 化学防治措施
1)种子处理技术。在水稻播种前,通过种子消毒处理,减轻病害的发生程度。杂交稻种子用25%咪鲜胺(使百克)乳油2000倍液浸种24小时,在气温较高时,可适当缩短浸种时间,但为保证效果,浸种时间不得少于12小时。常规早稻种子和常规晚稻种子用25%咪鲜胺(使百克)乳油4000倍液浸种72—48小时。浸种后直接催芽,可预防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2)水稻虫害防治技术。根据水稻不同种类害虫,筛选一批高效、广谱、持效期长的对口防治药剂和施药技术。二化螟:当每亩有卵块30个以上时,一、三代在1—2龄幼虫高峰期用药,二、四代在卵孵盛期用药。用20%氯虫苯甲酰胺SC,亩用10ml,防效达97%以上。稻纵卷叶螟:一年五代,狠治二、三、四代,当百丛有新虫苞30个时,选择1—2龄幼虫期用药。用5%甲维盐WG,亩用20克;3%甲维盐EC,亩用30ml;用40%丙溴磷EC80ml+1.8%阿维菌素EC50ml混用,防效达95%左右。稻飞虱:当百丛飞虱虫量达到1500只时,用25%吡蚜酮WP32兑水45千克,于低龄若虫高峰期施药。此外,推荐防治稻飞虱药剂有毒死蜱、噻嗪酮、噻虫嗪、烯啶虫胺等,可根据不同时期选用不同药剂交替轮换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3)稻曲病等水稻穗期病害综合防治技术。强化农业防治措施,种植对稻曲病、稻瘟病等病害抗性较强的品种;加强肥水管理,实行健身栽培,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水稻穗期开展化学防治,于水稻孕穗、破口抽穗期,使用1000亿活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每亩次10克,连续两次防治稻瘟病,间隔期5—7天,防效达80.25%。在水稻破口前5—7天,选用43%戊唑醇WP、丙环唑+苯醚甲环唑(爱苗、世苗30%EC),亩用12—15ml,防治纹枯病、稻曲病效果达90%左右。
 
2.2 水稻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组织措施及机制创新
1)成立了祁东县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项目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副县长任组长,农业局长为副组长,成员由农业局主管领导及植保、粮油、土肥、推广、办公室等股室和驻村干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技术小组,各乡镇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指挥下,落实由技术小组制订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
2)强化监测预报,科学指导防控。县植保站安排2人专门负责绿色防控区的病虫发生动态监测工作,布点10处,通过多点调查,反复验证,确保预报准确及时,科学指导防控工作。
3)加大投入及培训力度,全面推进病虫信息和植保技术进村入户。全县共投入4万元,其中投入2.7万元用于购买示范药剂40%速灭抗EC150件。此外,县农业局投入1万元用于县电视台制作有关水稻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节目,确保了示范资金、物质和技术全面到位。全县加大了病虫电视预报、电视讲座、培训农民工等力度,一方面结合“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实用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等项目,开展了一系列病虫知识和防治技术宣传,大力印发病虫情报和技术资料41.2万份,促进了病虫信息和防治技术进村入户;另一方面组织培训机手160名,达到“一能四会”的效果。即能动手操作机动喷雾器,拆零组装和简单维修,会识别主要病虫,会科学配药,会正确施药,会及时检查防效和采取补救措施,千方百计提高农技人员、种田大户和机手水平,确保了水稻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实施的全面成功。
4)组建了病虫专业化防治队,积极创新示范模式。2008年,我县组织和实施了三种专业化防治模式,推进万亩绿色防控示范。一是依靠县植保站和农技站技术支撑,由专业防治组织(或公司)全程承包模式。如衡阳太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洪桥镇柞陂村签订了500亩水稻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承包协议。早稻每亩收费70-75元,中稻每亩收90元,晚稻每亩收80元。二是以种植大户为主体的代治模式。如归阳镇3个示范村10位种植大户购机12台,除完成自己承包的380亩水稻外,还为邻近的农户提供代治服务,代治面积1400亩(每亩次只收工本费8—10元,苗期8元,穗期10元)。三是以农技站、村植保员为主体的代治模式。如金桥镇农技干部周花明和洪桥镇紫冲村植保员龙宋生,他们从县植保站购机,聘请和培训机手,为劳力紧缺农户及种田大户提供代治服务。水稻病虫绿色防控引进市场运作机制,机防队与农户签订防治合同,实行统一供药,统一防治时间,统一施药,统一检查防效,统一收取服务费的“五统一”服务,提高了防效,普及了技术,增加了收入,保障了安全,方便了农户,解决了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和部分农民水稻病虫防治难问题。机防队也从服务中获得回报,积累发展,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3 水稻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效果评价

3.1 有效地控制水稻病虫为害,减轻了稻谷损失,节约了用药成本和用工成本,增产增收显著。一是直接新增了产量产值。据调查,示范区早稻亩平增产30kg,折值58.8元;中稻亩平增产38kg,折值74.48元;晚稻亩平增产17kg,折值33.32元。二是减少了用药用工,节省了防治成本。示范区早稻亩平减少用药10元,减少用工0.2个,折值6元;中稻亩平减少用药15元,减少用工0.3个, 折值9元;晚稻亩平减少用药12元;减少用工0.2个,折值6元;统计结果表明,示范区早稻比非示范区亩平增收节支74.8元,中稻增收节支62元;晚稻增收节支51.32元。2008年,我县实施水稻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面积10007.5亩,累计新增经济效益达124.41万元(详见表1)。病虫总体损失率3.3%,低于全县平均损失率3.79%。
3.2 丰富了水稻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内涵,提高了广大农民的防治水平和综合防治效果。通过示范,探索和开发了一些水稻病虫防治方法和技术,充实和完善了水稻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特别大面积开展20%氯虫苯甲酰胺SC防治二化螟、1.8%阿维菌素EC、3%甲维盐EC防治稻纵卷叶螟、25%吡蚜酮WP防治稻飞虱、爱苗30%EC、43%好力克SC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综合防治效果达90%以上。通过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示范,维护了各级政府的威信,树立了农技部门的形象,也提高了植保社会地位(详见表2、表3)。
3.3 杜绝了高毒农药、菊酯类农药使用,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提高了稻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据调查,示范区内高毒农药全面禁用,天敌种类增多,数量增加,生态控害作用加强。示范区内蜘蛛和青蛙数量比非示范区明显增加50%以上,少见的蛇类和极少见的猫头鹰重现于农田内。
3.4 稻谷品质明显改善,稻米质量进一步提高。在水稻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加强了穗期病害的防治,中、晚稻曲霉团减少,稻株黄丝亮杆。示范区内化学农药用药量减少35%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性提高。经省、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多次抽样检测,示范区稻谷中农药检出率为0,主要农药残留指标达到无公害稻米生产标准。
 
4 讨论与建议

4.1 建立土地流转机制,让土地向种田大户、农业合作组织集中,有利于机械化操作,提高专业化防治的劳动效率;
4.2 对农村专业化防治组织,政府多引导,财政项目多支持,银行信贷要重点倾斜,农技、农机部门多培训机防队的机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大力扶持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全面提升我县植保社会化服务水平。
4.3 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从现行运行情况看,还存在病虫监测体系不够完善,技术服务队伍力量不强,绿色防控技术的组装配套、优化集成、推广应用有待不断完善等问题。另外,农民是防病治虫的主体,对绿色防控技术认识和经验不足,缺乏主动性和科学性,也较大地影响了防治效果。因此,建议尽快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病虫监测体系和植保技术培训、推广服务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的长效机制。
 
 作者简介:刘铁桥,男,1959年2月出生,中专毕业,湖南省祁东县农业局植保植检站   副站长 农艺师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