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农药污染,确保农作物质量安全

2010-02-16 14:12:36 作者:tangchunsheng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控制农药污染,确保农作物质量安全
 
日期:2009-10-26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农药是特殊的抗灾物质,在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为农业丰产增收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农药在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相当大的危害。因为农药绝大部分都是有毒的,有些农药还是剧毒、高毒、高残留,如呋喃丹、甲拌磷、久效磷、磷丹粉等。农药毒性之大,表现为一是直接污染环境,影响畜禽、鱼类和人类的安全;二是农药附着在农作物表面或进入农产品内,从而产生农药残留导致人畜直接中毒或积累中毒,直接威胁人们身体健康。
 
    造成农药残留量超标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民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只顾眼前利益,不按农药使用规定滥用农药,尤其是蔬菜生产,一般蔬菜田平均每5—7天就要使用一次农药,有的农民为了提高防治效果,擅自使用呋喃丹、甲基1605、3911、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这些农药不但高毒,而且在植物体内需要 60天以上才能被分解掉,农民常常是边打农药边上市,使蔬菜中残留着大量农药,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此外,农药使用方法不当、保管不善,造成人为中毒事件也时有发生。长期接触含有农药的物体或食物将会导致癌症、残疾、畸形等病变,严重的中毒还会导致昏迷甚至死亡。因此,人们急切呼唤生产出无农药污染,对人体安全、无害的绿色农产品。
    为严格控制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满足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营养、优质、安全的要求,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建议:
    1.改进病虫害防治方式
    从短期来看首先要正确使用现有农药,包括用药的剂量、时间、种类、方法等;其次改进防治方式,将原来的化学防治为主,改为生物防治为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并举的综合防治,如利用赤眼蜂和高压汞灯防治玉米螟,用灭幼脲防治蔬菜害虫等行之有效的生物和物理防治措施。从长远来看还要加强环境的综合保护,因为环境越恶劣,发生病虫害的几率就越高。只有“听取蛙声一片”,才有可能“稻花香里说丰年”。
    2.开发农药替代品
    解决蔬菜农药残留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尽快开发出高效低毒的农药,并且价格上必须有竞争力。在当前条件下,要让每一个菜农去生产真正意义上的“无公害”蔬菜,虽然技术上有保障,但在流通环节上存在着优质不优价,防治成本偏高的现状,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受阻。现在市场上的低毒农药要么效果不好,要么价格昂贵。如果有物美价廉的农药替代品出现,农民肯定会欢迎并且接受,因为他们也是农药污染的受害者。
    3.提高科技含量
    相关管理部门和农药生产厂家不应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提高农药的药效上,还应该在如何降低施药后的污染上下工夫,要把提高药效和降低污染放在同等地位来看待,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加大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各类农药的科技含量,以便让广大农民用上高效、低毒、低污染的农药。
    4.宣传引导是关键
    不少农民对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危害知之甚少,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对此,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后遗症”,如用药中毒、危及食品安全、污染环境以及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等问题,让农民充分认识到高毒、高残留农药危害的严重性。
    5.推广使用生物农药
    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是减少农药污染的有效途径。一是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政府补贴,并鼓励农资生产企业研制、开发并生产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限制生产高毒、高残留农药;二是向农民公布限用、禁用农药品种及其危害性,对农民进行无公害种植培训,引导农民使用生物农药。
    6.大力发展真正意义上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7.加强农药残留检测力度,不定期的对农贸市场的农副产品,尤其是蔬菜进行监测,定期公布检测结果,让百姓明明白白消费,食用安全放心的农产品。同时使农民认识到,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产品才有市场。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