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开创植保工作新局面

2010-02-19 16:49:17 作者:唐春生 来源:原创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认清形势   开拓创新
努力开创植保工作新局面
 
唐春生
衡阳市植保植检站
 
衡阳市位于湖南省南部,湘江下游,地处东经111°32’16’’—113°16’32’’,北纬26°07’05’’—27°28’24’’。东邻株洲、攸县、安仁;南界永兴、桂阳;西接冷水滩、祁阳、东安、邵阳;北靠双峰、湘潭;南北长150公里,东西宽173公里。全市土地总面积15130平方公里,折合2296万亩,耕地总面积445.58万亩,其中水田388.37万亩,旱土57.21万亩,总人口720万,其中农业人口553.93万,大体是“六山半水三分田,半分道路和宅院”。2004年,我市农作物种植总面积1028.36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681.4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46万亩,棉花种植面积17万亩,柑桔种植面积39万亩,油菜种植面积144.96万亩。全市农业有害生物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4380.337万亩次,防治面积4678.553万亩次,通过防治挽回稻谷损失82.51万吨,蔬菜15.449万吨,棉花0.547万吨,柑桔3.638万吨,油菜籽1.13万吨。初步统计防治挽回农作物经济损失15.12996亿元,但由于农业生物灾害的复杂性、分散性、隐蔽性和突发性等特点,全市农作物生物灾害仍损失稻谷13.266万吨、蔬菜5.548万吨、棉花0.175万吨、柑桔0.478万吨,造成实际经济损失达3.04961亿元。
 
一、             科学地分析农业生物灾害发生危害特点,增强防灾抗灾工作的紧迫性和责任感。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种植业耕作方式的变化,冬季气候变暖,市场开放人流物流加快,导致病、虫、草、鼠等农业生物灾害的发生危害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发生种类多,危害范围广。据统计,全市危害农作物的常发生性生物灾害达100多种,遍及各县(市、区),涉及稻、棉、油、蔬、果、茶、花卉、中药材等所有农作物。
 
二是有害生物大发生频率加快,危害加重。总体上虫害重于病害,病害发展呈上升趋势。如水稻二化螟的防治过去只注重一、三代,现在已发育成完整的四代,代代需要防治,一代发生期早,虫量大,各代发育不整齐,为害期拉长等特点;稻纵卷叶螟具有迁入峰次多,外地虫源与本地虫源混合发生,世代重叠现象严重等特点,老百姓反映,高龄幼虫难治,农药防效下降。
 
三是次要生物灾害上升为主要生物灾害,防不胜防。如土蝗(中华稻蝗、竹蝗、尖头蚱蝗)在我市祁东、衡南、衡山、耒阳、衡阳、珠晖、石鼓、雁峰等地发生严重,危害水稻、经济作物、蔬菜、楠竹。霜霉病暴发引起千亩葡萄烂穗掉粒;稻曲病在中、晚稻红莲优6号、粤优938、两优培九、培两优慈四、新香优80、金优207等品种(组合)发病严重,稻谷一片霉绿,几乎不能食用。
 
四是外来检疫性有害生物入侵风险加大,对我市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在我省邻近地市相继出现稻水象甲、柑桔小实蝇、V脊菱蜡蝉、柑桔黄龙病、红火蚁、假高粱、加拿大一枝黄花等重大疫情,如果不严格封锁控防,作为我市农业支柱产业的水稻等其它农作物将面临毁灭性灾害。
 
五是农业生物抗药性增强,农药市场不规范,不当的植保技术导致防效下降,有害生物再度猖獗,农残率、农药成本居高不下,农田生态环境污染,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如二化螟对多种农药已产生抗性,用杀虫双防治二化螟效果只有50%—60%,用三唑磷防治二化螟效果只有80%左右,特别是施用三唑磷后引起后期稻飞虱猖獗成灾,已成为水稻害虫综合防治中难以调和矛盾。农药商品名繁多,含量不足,经销商诱导农民在防治中加大用药量,造成农民每亩水稻防治成本费达70元,蔬菜每亩95元,油菜每亩13元,棉花每亩120元,柑桔每亩90元,出现增产不增收现象。我市农产品质量经省检测中心抽检,农残超标率达15%,高毒农药生产性中毒、食物中毒现象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普遍存在怕食叶菜的恐惧心理。
 
从农业生物灾害的复杂性、分散性、隐蔽性、突发性、毁灭性等特点来看,植保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决不能掉以轻心。我们要充分认识农业生物灾害的危害性,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高度,进一步增强防灾抗灾工作的紧迫性和责任感,采取最有力的措施,把农业生物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二、             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努力开创植保工作新局面
 
   我市植保植检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稳定队伍,提高人才素质为基础,以植物检疫,农药管理为手段,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建立健全农业生物灾害应急控防机构和快速反应机制,全面提升应对农业生物灾害的控防能力,实现对常发性、迁飞性、流行性、突发性有害生物的无害化治理,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1.加强农作物生物灾害监测,病虫预报可视化,信息传递网络化,全面实施病虫信息与植保技术进村入户行动计划。一是稳定测报队伍,巩固测报网点。全市现有测报人员35人,其中专职测报人员23人,兼职12人,有一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测报队伍活跃在农业战线上。全市共设测报网点37个,覆盖水稻、棉花、油菜、蔬菜、柑桔、席草等主要作物。二是抓好情况收集,定期按时汇报。从4月下旬至10月份止,全年定期收集情况,向省站汇报25次。全市12个县(市、区)建立了网站,情况汇报做到了快捷、准确、及时,实现全市植保信息联网,资源共享。三是全面实施病虫信息与植保技术进村入户行动计划,开展电视预报,指导防治工作。据统计,全市共发病虫情报151期,经实际验证,短期预报准确率在95%以上,中长期预报准确率在90%以上。去年7月,衡阳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局联合下达了 “关于加强农作物生物灾害预报宣传与管理的通知”,要求衡阳日报、衡阳电视台、衡阳人民广播电台免费开办“农作物生物灾害预报”专题栏目。全市在电视台开展技术讲座达70期次,衡南县在电视台开辟了《锦绣田园》栏目,祁东县的《农技两露》,衡阳县《病虫情报》,衡山的《病虫警报》,衡东的《三农天地》,特色鲜明,主题突出,时效性和针对性强。今年在电视预报的基础上,加强了广播电台和报刊宣传,开通固定电话资讯台,开展手机短信服务,广泛张贴病虫情报,发送病虫防治通知单,提高了病虫信息和防治技术入户率,科学地指导了防治工作。
 
2.精心组织,科学部署,抓好大面积防治,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我市农作物生物灾害发生面积大、种类多、危害重,通过加大治理力度,灾害损失被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一是成立了衡阳市农业生物灾害防治指挥部,以市政府衡政发(2005)11号文件下发了“衡阳市农业生物灾害应急预案”,我市对农业生物灾害整体控防能力得到加强,特别是在统一部署,综合调度与快速反应等方面有明显改善。二是深入调查研究,做好分类指导,抓好重大生物灾害防治行动的计划制订,抓好常发性、迁飞性、流行性、暴发性病虫害的防治,警惕一些次生性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防止突发造成危害。三是运用抗病虫品种、健身栽培、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措施,采取布点示范,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推广应用先进植保药械和技术,大力推广螟虫无害化治理技术,实施面积356万亩次,开展农田灭鼠工作,防治面积达246.5万亩次,水稻穗期病害控防技术,实施面积280万亩,通过对重大病虫害的防治,不断完善和提高全市农业生物灾害综合治理水平,确保了农业生产安全。
 
3.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抓好植保示范园区建设,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削减高毒农药用量,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含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农业局决定在全市实施农药减量控害行动计划,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四减三提高”,即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量由目前占农药年消费量的65%下降到15%以下,农药使用量同比下降10%,全市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率整体降低到10%以下,农民防治成本同比下降10%;农药利用率提高5%以上,防治效果提高5%—10%,综合效益提高10%。近年来,我们突出抓好优质稻、棉花、双低油菜、柑桔、茶叶等优势农作物安全用药为主的植保示范园区建设,把园区建成新农药、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基地和推广应用的窗口。今年共开展新农药示范60余项,筛选出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防效好的农药新产品20余种,建立安全用药基地250个,面积120万亩,并设立宣传栏、公示牌,派出1000余人次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和要求进行生产,深受广大农民称赞。如祁东县15万亩黄花菜生产基地,珠晖区酃湖乡6000亩葡萄生产基地,衡阳县金兰、台源两镇绿色稻米生产基地,衡山贺家乡万亩无公害西瓜生产基地,神山、永和超级稻生产基地,这些基地对推进全市农药安全使用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4.以农业执法为重点,抓好产地、调运、市场检疫和农药监督管理工作。开展种子、水果、蔬菜、花卉、苗木、农药市场的专项整治,加大对重大危险性、检疫性病虫的监测和控防力度,防止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防止药害、中毒事故产生,确保人、畜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今年以来,植物检疫、农药管理执法主体明确,程序合法,办事公开,收费合理,服务到位。植物检疫重点抓了检疫对象普查、产地、调运检疫和市场检疫工作。7月23日我站组织各县(市、区)植检专干前往株洲考察了稻水象甲,全市大面积普查,未发现检疫对象;对水稻制种32510亩、烟草5400亩、棉花制种515亩、花卉苗木500亩、蔬菜1887亩等种子苗木基地依法进行了产地检疫,并颁发产地检疫证明编号207个;全市调运检疫共计出省调运64批次,本省调运151批次;我站共组织植物检疫人员对市区范围内17家种子经营店131个品种(组合)进行了市场检疫执法检查;农药管理重点抓了农药经营许可证的办理,禁用农药、限用农药、无公害推荐农药的公示,高毒农药的替代工作,农药经营档案的建立,植保事故鉴定工作,切实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受到了市政府、厂矿企业、农药、种
子经销商、农民朋友的一致好评,提高了植保部门的社会地位。
 
5.以植保新技术、新农药(械)推广应用为重点,狠抓植保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新的组织模式和合作方式,搞好技物结合,促进植保社会化服务。市中心植物医院在激烈的农药市场竞争中,体制上改目标管理为定额承包,努力实现“两个转变”,即营销理念从简单的市场营销向树立品牌、培育消费群体转变,从简单的做市场向既做市场又做服务转变,发展诚信的终端客户,主动送货上门,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树立了植保社会化服务品牌形象。据统计,全市各级植保公司和植物医院95家,经营农药9779.5吨,动力机械56台,手动药械6804台,频振式杀虫灯500多盏,锐劲特100吨,经营额11837万元,创纯收入486.7万元。这不仅增强了植保自身经济实力,更为公益性农技推广事业增添了后劲。
 
三、植保工作存在的问题
 
1.植保事业公益性未得到领导和社会的充分认可,植保事业经费严重不足。植保公益性的认同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目前,由于各县(市、区)经费紧缺,植保人员工资不足,靠经营收入补贴,影响了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植保队伍生存困难与强化植保公益性职能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2.植保人才青黄不接,队伍不稳。目前全市从事植保工作的专业人才年龄结构偏大,知识老化,由于植保人员基本待遇难以保证,工作条件艰苦,一些素质高的植保技术人员脱离了植保战线,新的大学本科生分不进来,非植保专业毕业的闲置人员占据植保编制,致使业务工作难以正常开展,业务素质难以提高,植保队伍正面临青黄不接的断层局面。
 
3.植保工作还未步入法制化轨道。目前,国家和我省还没有制定关于植保工作的法律、法规,植保工作得不到法律保障,这不仅影响植保防灾减灾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一些乱开方卖药现象,不当的植保技术导致药害、中毒事故发生也无法追究。
 
四、几点建议
 
1.加快《湖南省植物保护条例》的制订和出台。这是我省一部对植物保护行为进行全面规范的地方性法规,从而使我省植物保护事业发展步入法制化的轨道。《湖南省植物保护条例》出台后,全省组织多种形式宣传,认真贯彻落实,提高植保部门的社会地位,从而使植保事业公益性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的认可。
 
2.多渠道加强植保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重点项目的投资,同时各地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的支持,发挥国家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议省站将一些植保专项经费直拨市、县站,避免中间环节截流植保专项经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3.健全完善植保服务体系。要稳定县级以上植保机构,植保工作体现的是政府行为,省、市、县级植保站是各级政府依法履行植物保护职能的事业性主体,是植保服务体系的核心,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力量。在当前农业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植保行政执法、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重大病虫害和疫情控制以及对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引导、服务、监督和管理等工作十分繁重。因此,植保服务体系要保持稳定,并不断加强。
 
4.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植保体系内在素质建设。一是在制度上积极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工作环境,不拘一格发挥植保队伍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二是在技术上进一步强化培训机制,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较好的植保专业队伍,千方百计对植保系统现有科技人员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
 
                                     二00五年九月六日
 
关键词:植保局面工作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