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病一草”对水稻蔬菜生产威胁加剧

2010-03-07 10:42:19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植保植检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两病一草”对水稻蔬菜生产威胁加剧
 
    针对我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和杂草稻发生逐年加重的情况,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技中心邀请有关专家,就“两病一草”的发生情况和防控对策进行了专题研讨。与会专家认为,近年来“两病一草”在我国发展迅速,并极有可能上升为主要灾害,如不加以控制,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和蔬菜产业的发展。为引起各地和有关部门重视,现将有关情况简报如下。
    一、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该病害是由我国科学家首先发现并命名的农作物病毒新种,其发生特点:一是危害水稻严重。主要危害水稻,还可危害玉米。水稻苗期、分蘖前期感染发病后基本绝收,拔节期和孕穗期发病分别损失50%和30%;玉米苗期发病绝收,后期感染发病也能引起损失。二是发展速度快。2008年以前,该病在华南局部发生,2009年在华南、江南、长江中游稻区发生面积成倍增加。湖南、江西、广东、广西、海南、浙江、福建、湖北和安徽9个水稻主产省区发生500万亩,其中基本失收面积10万亩。另外,海南、广东、广西等省(区)玉米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病,山东省嘉祥县发病玉米植株上也检测到了该病毒。三是病毒由迁飞性昆虫传播。目前已判定白背飞虱是主要传毒媒介之一,该虫具有跨区域迁飞性,发生区域涉及淮河以南大部水稻种植区,虫病交织难以防控。专家分析,随着毒源进一步积累和传毒昆虫加重发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将对水稻、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分析该病毒病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一是毒源不断积累。越南北部及我国海南岛等地是该病害的常年发生区,同时也是白背飞虱主要虫源地,毒源不断积累,为病害扩散提供了毒源基础。二是传毒昆虫发生面广。白背飞虱在我国常年发生2亿亩以上,十分有利于该病毒的传播蔓延。三是栽培方式利于病害发生。目前,我国水稻单双季混栽现象普遍存在,栽插期拉长,生育期重叠,加之近年南方甜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桥梁寄主作物面积增加,对白背飞虱传毒和发病均比较有利。
二、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
   
    该病由双生病毒病引起,其发生特点:一是危害损失重。该病毒对番茄具有毁灭性影响,感病植株不能正常开花或花蕊脱落,最后全株枯死。2009年山东近10万亩番茄严重减产或绝收。二是发生范围广。目前发生区涉及广东、重庆、云南、福建、安徽、山东、河南、河北、辽宁、北京和内蒙古等15个省市区。2009年全国发生面积300万亩,经济损失数十亿元。三是传毒昆虫适应性强。研究表明,该病毒病主要由外来有害生物烟粉虱传播,传毒昆虫的适应性强、寄主范围广、防治难度大。据预测,未来几年,该病毒病将以年增20 %的扩展速度在我国快速蔓延,对番茄等蔬菜产业的潜在影响可达数百亿元。
 
    分析病害加重的主要原因:一是异地调运番茄苗。如2009年北京从已发病的山东寿光等地批量调入番茄种苗,导致了该病害大发生。二是烟粉虱传毒。烟粉虱寄主范围广泛、繁殖速度快、世代重叠严重、传毒效率高,是导致病害由点向面暴发的主要原因。三是病毒变异。病毒具有基因重组普遍、变异频率高的特点,生产中极易引起病毒间的重组,形成复合侵染危害的新病毒或株系。
    三、杂草稻
    杂草稻是一种在水稻田自然生长并具有杂草危害特性的“水稻”,其发生特点:一是发生范围广。据调查,在世界大部水稻种植区均有分布,我国东北、江淮、长江流域、江南、华南、西南等20个省区市发生面积在5000万亩以上。二是对水稻的产量影响大。杂草稻早熟、易落粒,与栽培稻竞争营养,成为水田中仅次于稗草、千金子的第三大恶性杂草。以套播、直播、免耕连作时间长的稻田发生较为严重,一般造成减产10-30%,重者50%以上,2009年全国损失稻谷产量约34亿公斤。三是不易识别。杂草稻和普通水稻相似,早期很难鉴别,加之没有特效除草剂,防治十分困难。专家预测,随着水稻栽培方式的变化和种子调运,今后发生危害将进一步加重。
    专家分析,水稻轻型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可能是导致杂草稻危害加重的主要原因。如直播、免耕、套播连作时间长的稻田,杂草稻发生显著重于移栽稻田。据江苏省调查,不同栽培方式下杂草稻发生情况,以麦套稻田发生最为严重,旱直播和水直播田次之,机插秧、抛秧田和人工移栽稻田发生轻。另外,杂草稻的发生是否与种子遗传变异有关,还有待研究证实。一些地方农民认为杂草稻是因种子质量问题所致,常常引起索赔、投诉和群体事件。
    针对我国“两病一草”在部分地区的危害十分突出的问题,专家建议:一方面要加强监测和防控,通过采取源头控制、截断传播链以及防病治虫和生态调控相结合等综合措施,将危害损失程度降低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要加强研究,通过整合农科教专家力量,开展发生、流行、传播规律以及监测和防控等方面的研究,为有效防控提供技术支撑。(信息来源:中国植保植检网)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