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产业化的思考

2010-04-03 11:10:34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农村现代科技信息共享服务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关于农业产业化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05-01-27
 
 
 
自从提出农业产业化以来,在“订单农业”(或定单农业)的促进下,农业产业化涉及范围和种类几乎涵盖了大农业的所有范围,经济林果、种养植、果蔬花茶药、农产品加工等等,都在不同程度的进行着产业化的推进。在产业化进行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也逐渐突现出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诸如商品率低,履约率低,难以形成较大规模,风险大,农民素质低等等问题,特别是履约率低最突出。据有关资料,2000年我国订单农业的整个合同兑现率不到20%,有80%左右的订单最后都违约了,没有兑现。由于有了订单,农民放手种、放手养,企业放手搞加工,结果由于订单兑不了现,最后没出路了,就起了一个放大损失的作用。这些问题的发生和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如何正确认识和合理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推动和完善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反应很突出的问题 1.商品率低。特别是在大宗农产品(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粮食类和水果等)的产业化经营中较突出。大宗农产品本身既是商品,同时又是消费品。农民自己的产品首先要保证自己消费,剩余的才用于交换。如果连自己的生活所需都保证不了,自然就不会用于交换了。 由于我国农业的生产单元以一家一户为主,劳动力1-3个,土地面积1-4亩,产出首先要上缴国家定购粮(现在有多少地方真正取消了定购粮?),还要保证一家老小的生存,丰年有余尚可,一旦歉收(歉收的原因不仅仅是水、旱,还有风、雹、病、种籽种苗质量、种植技术、劳动力因素等等),自给尚不能,何况出售! 如何才能保证较高的商品率呢?只有在满足农民自己所需的前提下,增加生产量。增加生产量的前提是增加生产单元占有的土地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当然还包括提高生产技术等。 2.履约率低。这种现象似乎搞定单农业的多数产业化企业都遇到过。产品收购时,收购价高于市场价,农户就交售给企业以追求较高利润,企业便借机压级压价,打白条;收购价低于市场价时,农户就拒绝交售给企业,而自己在市场上销售,以获得较多的利润,企业就叫苦不喋。如果收购价和市场价都低,农户没有利润可图,便不交售,拒绝来年再发展。 市场经济嘛,当然以效益为目的。无利事不为,并不仅仅是商人的宗旨,难道我们老百姓就一定要为了满足企业的利益(有些是官员的政绩)而牺牲自己辛辛苦苦的劳动所得吗?难道我们老百姓作出的牺牲和让步还少了吗?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几十年的工农业剪刀差制度下,农民作出了多大的牺牲啊! 无论是工业产业化还是农业产业化,无论企业还是农民,都是一种市场行为下的平等主体,市场经济当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企业的利益和农民的利益都应该受到平等的保护和维护。农民违约就杀声一片,当企业违约的时候,有谁为农民的应得利益讨公道?只有我们的温总理!!! 3.难以形成规模。从目前我省的人均使用土地面积看,许多地区都少于0.7亩,一些地方甚至只有0.2~0.3亩,对于一些需要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产业化项目,确实难以形成规模,如果发展1000亩,需要涉及至少1500人的土地,再考虑到一定的商品率,涉及的人和农户数量更多。怎么才能把这么多的人和农户组织起来呢?这个问题一直是企业和许多地方官员喊头痛的事。 如何才能容易形成规模呢?如果这1000亩土地的使用权属于10个人的,事情显然容易得多。但是如何才能增加人均使用耕地的面积呢?一是扩大垦殖面积,二是减少农民。我们国家的垦殖面积和复种指数已经很高了,再增加的空间非常有限,看来只有减少农民才是最有效的办法。当然,前提是让老百姓有利可图!只要让咱们老百姓有利可图,发展起来一点都不是难事。 4.风险相对较大。由于人均耕地少,无论对于发展产业化的企业还是参与产业化的农户,风险都较大。企业给予了原料、种子,回收不到成品、原料。农户购买了原料、种子,付出了劳动,不但赚不到利润,还贴了本钱。特别是那些专门造假提供种子、种源,签定假回收合同的公司,真是害人不浅。 从最早的海狸鼠、香猪、獭兔、竹荪、西红花,到现在还在炒的蝎子、地鳖虫、天麻、虫草,还有目前电台还在热播的金草工程,以及加工洗衣粉、珍珠项链、手工挑花等等,那一样不是企业赚了农民亏了,一些农户因此而债台高筑,倾家荡产。 当我们的农民兄弟因为上当受骗而债台高筑,倾家荡产,甚至投河跳井喝农药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官们有谁在为农民的利益鼓与呼?! 5.农民素质低。时下很多人都把履约难归咎成农民素质低,没有科技意识,没有合同意识。能不低吗?看看目前的教育体制,有多少普通老百姓的孩子能上得起大学,愈穷愈上不起学,愈上不起学就愈穷。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农民的素质能不低吗?再看看现在农村里面,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是什么年龄和知识结构的人?农民的素质能不低吗?如果这种现状得不到改变,恐怕不仅仅是经济建设难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吧?! 我们的广大农民兄弟确实素质低,没有科技意识,没有合同意识。但是,在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过程中,我们的相关技术部门向他们宣传了什么?新品种新技术你推广了吗?签定合同的时候你宣传了合同法吗?你的合同把农民当成平等的利益主体了吗?每年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用到什么地方去了? 我省的《四川农村日报》是作为党报党刊订阅到每个生产合作社的,但绝大多数都是躺在社长家的,什么时候也象六十年代、七十年代那样组织社员学习学习科学技术?我们的《四川科技报》是为数不多的宣传科技的刊物,就因为不是党报党刊,现在的发行量还有多少?《四川农业科技》是专业宣传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订户中除了农村中的种养专业户部分外就是基层官员,作为人民的公仆,你宣传了吗?我们的电视台呢?能不能少一点色情、暴力、凶杀、复古,多点点适时实用的技术宣传? 不要责怪农民素质低,看看每年科技下乡时广大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渴求,我们宣传、推广部门能问心无愧吗? 二 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考 1.减少农民,扩大生产单元的土地面积。消除、取缔、废除那些不合理的、歧视性的限制人口自由流动的政策,不要把农民工进城看成是洪水猛兽、痞子、小偷,在我们美丽的城市现代化的建设和生存中,很多脏活、重活、苦活都是广大农民兄弟的杰出贡献,他们付出了工人(其实工人也就是解放后才形成的一个特殊集体,但这些人很快就忘本了)三倍以上的辛勤,拿到的还不及工人三分之一的报酬(还不一定都能拿到,要不然就不会有温总理讨工钱),竟然还要被一些工人排斥、歧视甚至被视为社会治安的不稳定因素而赶出城去。 其实也简单,只要减少农民,那么,生产单元的土地面积自然增加了,总产量多了,商品率自然就高了。但是就是有那么些人(真不知是否还可以称为人的那些动物),昨天刚刚成为工人,今天就瞧不起农民。 还有一种观点,就是国家农业信息化研究中心一位叫魏斌(weib@pdwy.com.cn)的高级 动物说的,“我来自农村,毕业于农业大学。我觉得没有大规模的土地承包使用权,农产品经营就不可能形成很大的规模,中国农村的土地种植依然会延缓几千年前的自然经济模式。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初期的 ‘圈地运动’即是解决这个问题”。“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初期是通过赤裸裸的掠夺来的。而中国的农民要发展国家要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当然这也就在紫金城里说说罢了,到咱们希望的田野上来说吧,看10亿农民不把你扒光撕碎喂狗才怪!!! 2.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的监管力度。不是许多领导都在说农民素质低、没有科技意识、合同意识吗,我们的父母官们每年为农民举办了几次培训班?进行过多少次农业技术广播(电视)讲座?国家每年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都用到什么地方去了?从事技术推广的职能部门,宣传、推广农业技术是你享受纳税人工资福利的基本条件和本职工作,你的权利享受了,义务尽了吗??? 建议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的监管力度,把经费(纳税人的钱)用到实处。把每年办几次培训班,进行过多少次农业技术广播(电视)讲座,开了多少广播会,印发了多少宣传资料,有多少农民受训,有多少农民都纳入考核目标,并不定期的对农户进行调查了解,由农户来评价农业技术推广的成绩并以此来与工资挂钩,看看农户的素质还提不高才怪! 3.以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不要越俎代庖。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听到的好多都是替企业叫苦连天, 有谁在为农民的利益鼓与呼?!奇怪的还是抱怨最多的是政府部门的官员,而不是企业主。为什么? 市场经济嘛,当然按市场经济规律办。经济合同本身是建立在平等主体上的协商合约,现在的订单(定单)农业有谁是把农民当作合同的平等主体对待的?既然是不平等条约,当然可以不履行,无效合同嘛!毛主席早就说过,把不平等条约扔到太平洋去! 市场经济就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合同的签定与执行以及纠纷的调解有法律去维护合伸张,关你什么事?既然受损失的是企业,怎么没见几个企业主因为农业产业化而债台高筑、投河跳井呢?为什么嚷嚷?难道这些企业与政府官员们有什么猫腻不成? 政府的职能是干什么的?各人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吧! 市场经济就是这样,只要有利可图,自然会发展很快。企业明明有利可图,却要借助政府某些人的剥夺老百姓应得的利益。而我们一些政府官员,为一己私利,就欺压百姓,中饱私囊! (中国农村现代科技信息共享服务网)
 

关键词:农业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