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生产发展方式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2010-05-17 11:27:57 作者:蒋勋功 来源:衡阳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转变生产发展方式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蒋勋功 
 
 一直以来,农业生产“高投入、低产出”矛盾突出,是长期困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普遍性难题。抓住并有效解决这对矛盾,也就抓住了农业生产发展方式成功转变的牛鼻子。当前,衡阳农业生产整体上较为粗放,资源浪费较为严重,“高投入,低产出”的矛盾还十分突出。为此,我这里就如何在用地、用水、用肥等方面转变方式谈点个人看法:
 
 一、提高土地利用率,变低产田为高产田
 
 我市人均耕地仅0.7亩,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土地利用率低。一是中低产田土多。全市现有耕地面积554.349万亩,其中水田面积470.549万亩,旱土面积83.8万亩。其中中低产田327.584万亩,占农田总量69.62%;中低产旱土为64.565万亩,占旱土总面积的77.04%。中低产田土面积大,且呈上升趋势,改良任务十分繁重,由于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不高,导致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偏低。二是由于耕地“占优补劣”现象相当普遍,造成耕地隐形流失。据国土部门介绍,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交通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一大批质量高、长期投入积累多、基础设施好、物化成本较高的良田沃土被征用,而新开垦的耕地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和灌溉条件较差的边远丘陵山区,或保水、保肥条件差的“四荒地”(荒山、荒坡、荒丘、荒滩)。新垦的耕地肥力低、结构差,至少在5—10年内难以达到良田熟土的产量水平,其生产能力不足被占用耕地的30%,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大大降低。三是耕作粗放。因种地比较效益下降,外出务工多,造成耕地抛荒或者粗放经营,常年抛荒在10%左右,季节抛荒在30%左右,精耕细作的不到20%,耕地复种指数由300%下降到200%左右。农产品投入“化学化”,农产品大路货多,品牌少,精深加工的少,“说啥有啥,要啥没啥”。
 
 为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综合产出率,一是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走集约高效用地的路子。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推进国土整治。初步估算,通过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后,可促进粮食亩产增收20%以上,如果全市完成改造中低产田100万亩,可增收粮食2.5亿公斤以上。大力保护基本农田区免遭破坏,推进耕地占补平衡,从数量和质量上保护耕地。二是大力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机械,扩大新型农机覆盖面。依托农机合作社,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减少农业耕作成本。目前全市机耕作业面只有50%左右,如作业面提高到80%;机收作业面由目前的40%,提高到80%,仅此两项,一年下来可为农民节约成本约100元/亩。三是提高土地复种指数。耕地复种指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增收10元左右,如普遍推行双季稻生产和“稻稻油”三熟制,农民亩产可增收300元以上/年,将极大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变漫灌为节灌
 
 据统计,目前全市自产地表天然径流量约为140亿立方米,每年总用水量约36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约18亿立方米,林牧渔畜用水约1.1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0.1亿立方米,绝大部分取用地表水。从理论上来讲,我市降水资源总量是丰沛的。但由于粗放用水,一是农业缺水问题仍然普遍存在。由于降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极不均匀,加之衡阳大部分处于衡邵干旱走廊,虽然全市目前已建成1171座水库(病险库占71.9%),其中29处中型水库;中型河堤2处、小型河堤5751处,中型水轮砂站5处、小型水轮泵162处,中型电灌站3处,蓄引提水30.84亿立方米,总灌溉面积398.07万亩,但灌溉覆盖面只占全市总耕地面积554.349万亩的71.8%,水田总面积470.549万亩的84.5%,还有约五分之一的地方处于干旱死角。二是水资源浪费严重。由于灌溉方式几乎还停留在漫灌的落后阶段,加之渠道年久失修,不少地段老化、坍塌、泥沙淤塞现象严重,沿途漏水渗水严重,抗旱排洪能力差,水资源浪费极大。如一亩稻田种一季水稻大约需供水400-500立方米,但在渠道沿途放水过程中要大约浪费600—750立方米,实际灌溉利用率只有40%左右,还不到发达国家和国内节水先进地区灌溉效益的一半;每立方米水的粮食生产能力只有0.85kg,远低于发达国家2'kg以上的水平,可以说,农业用水浪费相当惊人。三是水资源利用率低。因全市病险库占了71.9%,需要控制运行。如欧阳海灌区原设计灌溉能力为72万亩,由于投入不足,设施老化,现在实际灌溉面积只有40万亩左右,水资源利用率低。
 
 因此,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升水利灌溉综合效益已势在必行。一是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8332”面上水利建设,集中人力、物力,打好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渠系改造、山塘清淤扩容三大攻坚战,加强水利排灌设施建设,全力实施以山平塘为主的“六小工程”,增强防汛抗旱能力。二是大力改进田间灌水技术。积极鼓励在经济作物种植区、城郊农业区、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地区应用喷灌技术。据统计,1公顷喷灌田每次浇灌较漫灌田节水300立方米,一年可节水1200立方米,农民可省去20元浇灌成本;渠道灌溉最少得两个劳动力协作,喷灌则只需1人控制电源开关,灌溉系统可自动操作,劳动强度可降低近70%,生产效率提高了约300%。加之喷灌比渠道灌溉和地埋管道灌溉更接近于自然降雨,更利于农作物正常生长,亩均可增加粮食产量300公斤左右,农民可增收约360元。在果树种植、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创汇农业中推广滴灌技术,滴灌具有省水、灌溉均匀、节能、土壤和地形的适应性强、增产、省工、方便田间作业等特点,与大水漫灌相比,可节水60%~70%;缩短轮灌周期3~5天,作物增产18%以上。三是着力推动各种节水灌溉技术和农艺技术。通过深耕、深松等蓄水养地技术、覆盖技术等相结合的方式,形成节水的综合体系和集成技术。提倡灌溉与施肥在时间、数量和使用方式上合理配合,以水调肥,水肥共济,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在我市,祁东县在节水灌溉方面先行先试,为我们提供了两个好的标本,可学可推。一个是上福冲水库用水表计量用水,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让农户自主管理、自我发展,既保障了农田灌溉,每年还可节约灌溉用水180万立方米,充分调动了农民节水的积极性。第二个是黄花菜喷灌基地示范项目。通过实施喷灌既降低了黄花菜的灌溉成本,又可使亩产提高25%,亩增产值1000元左右。通过上述种种措施,既可节约用水,又使水利灌溉利用率达到60%以上;还可以涵养水源,维护生态平衡。
 
 三、提高培肥地力,变经验施肥为科学施肥
 
 自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近30年来,因农户对农业生产随意操作性大,农民施肥普遍存在着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重大量元素肥轻中微量元素肥的“三重三轻”现象。2008年,全市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为875360公顷,全市化肥折纯施用量为759730吨,单位面积平均使用强度为868千克/公顷,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而设置的225千克的安全上限;全市农药施用量为11211吨,农药袋(瓶)达到560吨;年使用农膜854.9吨,绝大部分都没有降解,降解率只有2%,大量的农药、化肥及包装物污染了农业环境。以上种种直接导致了耕地养分失衡、基础地力下降,土壤板结、耕作层变浅、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地力衰退情况日渐严重。据农业部门近三年来对51个大田自然监测样的化验数据表明,目前我市耕地有机质含量小于20g/kg的占23.5%,速效钾含量低于70mg/kg的占25%,有效磷含量低于25mg/kg的占58.8%,PH值由6.8下降到5。
 
 因此,优化农药化肥结构,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提升地肥显得十分必要。一是加强对农民施用农药、化肥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依托高产创建示范和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普遍推行统防统治。据估算,由此可减少农药施用量四分之一,全市一年可减少农药用量100吨以上。二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改变传统农业用肥“三多三少”的结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后,粮食作物亩均可节本增效30元以上,按我市现有耕地554万亩计算,一年就可以节本增效1.6亿元以上。三是大力推行有机肥。如秸秆还田、动物粪便还田等,当前尤其要重视农村沼气建设,实行猪—沼—田模式,推进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
 
 四、提高集约经营水平,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
 
 传统的单家独户式农业经营模式已越来越跟不上新的形势变化。我们可以大致算一笔明细账:以单个农户种植一亩水稻一季为例,投入支出项目有:稻谷种子60元(大约需要3斤种子,20元/斤左右);培育肥料120元;除病虫害40元;合计成本约为220元。而产出收益(一个耕种季节)为:亩产稻谷:900斤(干稻谷),销售折币837元(93元/100斤),产出收益:617元(如计算人工成本的话,按12个工日/亩一季,计600元,实际净赚17元/亩·季)。可以说,投入与产出相抵所剩无几。而按规模种植户一亩水稻种植一季为例,投入稻谷种子40元(大约需要2斤种子,20元/斤左右);培育肥料120元;机械化防治除病虫害65元;机耕、机种、机插、机收250元,共计475元,销售折币837元,可赚365元/亩·季。由此可看出,种植稻谷实行集中规模经营比分散经营大约要多350元一季。2009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275万亩,其中山地流转面积103万亩,耕地流转面积172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7.1%。涉及土地流转的农户51.45万户,占全市总农户数的35.1%。实践证明,通过土地流转,有效地遏制了耕地抛荒,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因此,新形势下增加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加速推动土地向规模集中,生产要素向能手集中,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
 
 (作者系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