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

2010-08-24 00:04:55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编辑词条

南华大学

百科名片

\
南华大学
南华大学是2000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中南工学院和原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与信息化部、中核集团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以湖南省管理为主,面向全国招生,具有招收港澳台及海外留学生资格、具有51年光荣建校历史的综合性大学、为湖南省重点建设的5所高水平大学之一。
 
中文名: 南华大学
外文名: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简称: USC
校训: 明德博学,求是致远
创办时间: 2000
所属地区: 湖南省

目录[隐藏]

学科特色
  1. 核特色
  2. 医学特色
  3. 环保优势
二级学院
学校师生及硬件设施信息
  1. 学员教员信息
  2. 校园硬件设施
科研课题研究成果
校园文化建设
  1. 学生社团联合会
  2. 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
  3.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
  4. 南华大学青年者愿者总队
  5. 南华大学学生科协
优秀校友
南华大学发展历程
  1. 历史沿革
  2. 发展动态
附属医院
  1. 直属型医院
  2. 协作型医院


 
  [英]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英文缩写]USC
 
  南华大学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阳,东临滔滔湘江,北眺巍巍衡山,校园环境幽美。现为湖南省重点大学,学校设有国防科学技术学院、核科学技术学院、医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核资源与核燃料工程学院、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数理学院、药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文法学院、马列教学研究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体育教学研究部、船山学院(独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22个教学院部,另在附属医院设有14个临床学院。2002年,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南华大学。200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学校成立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基地。2008年10月16日南华大学迎来50周年校庆。
\

2009年6月23日上午,湖南省人民政府、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共建南华大学协议签字仪式在长沙举行。2009年6月23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在长沙签订了共建南华大学的协议,这是中核集团首次与省级政府共建一所大学,也是湖南省首次与央企共建一所大学。根据协议,双方将重点扶持南华大学核工业相关学科专业发展,共同促进核人才培养,推进核科技产学研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将南华大学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核科技研发基地之一。湖南省把南华大学列为湖南省重点建设的5所高水平大学之一,在教学、科研和基础条件建设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中核集团以参与学科与专业建设、提供科研实习基地、开展学术交流、提供人才需求信息、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等方式参与共建。
 

学科特色

核特色

  学校现有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反应堆工程、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核物理、核技术、安全工程(建筑安全,核安全、化工安全)、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矿物资源工程、资源勘查工程、、放射医学、热能动力工程(核电工程)等11个核专业,其中,核工程与核技术是国防重点专业,核技术及应用、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是国防紧缺专业。直接与“核”有关的专业和学位点一共有18个,支撑与“核”有关的专业和学位点24个。南华大学也是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截至到目前,该校已经能够培养临床医学硕士、工程硕士和工商管理硕士三种类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目前正联合衡阳市筹建湖南省核工业南华大学科技园
\

医学特色

  学校医学优势突出。办学50年来,为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特别是湖南省培养了2万余名高级专门医疗卫生人才,积累了丰富的医学人才培养和科研经验。学校设有核科学与技术和矿冶工程、病理生理学、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目前,学校形成了以临床医学专业为龙头,医学影像、医学检验、麻醉学、药学、护理学和预防医学等专业齐头并进的完整的医学专业体系,在湖南省医学人才培养领域优势明显,具有重要地位。

环保优势

  2010年,南华大学为凸现南华大学“环保优势”特色,打造南华大学环境保护新平台,而新成立了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学院现设有环境工程(含放射性环境监测与治理方向)和安全工程(含核安全方向、建筑安全方向和化工安全方向)等2个全日制本科专业,2 个专业的就业率达98%;有安全工程工程硕士学位点。学院现有本科学生近600人,工程硕士研究生25人。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2名,博士在读8人。教授3名、研究员1名、副教授5人、高级实验师2人、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政工师1人、讲师7人。
 
  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安全科技计划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横向课题5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三大检索10篇,初步形成了放射性三废处理技术和铀矿通风与辐射安全两个研究方向。
 

二级学院

  
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
南华大学核资源与核燃料工程学院
南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南华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
南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南华大学数理学院
南华大学医学院
南华大学药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南华大学护理学院
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
南华大学文法学院
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南华大学体育教学研究部
南华大学船山学院
南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学校师生及硬件设施信息

学员教员信息

  学校现有各类在校学生32000余名,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85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3600余名,各类成人教育在籍学生12000余名。学校招收和选拔国防生的专业22个,共有在校学生400余名。其中有海军国防生大约400多人。
 
  学校有教职员工2537人,专任教师1400余人,其中教授254人,副教授624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者800余名;博士生、硕士生导师478名;拥有部省级创新团队5个,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6名;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0名。

校园硬件设施

  校本部占地面积1317亩,图书馆藏书300万册,电子图书78万册。4所直属型附属医院和8所协作型附属医院,共有病床7000余张。稳定的实习教学基地110余个。
 
  学校除校本部之外,还有南华大学新校区(南华大学船山学院校区)800亩
 
  衡阳市委、市政府大手笔支持新校区建设,将衡州大道以北、潭衡西以西、蒸水河以南整体规划为新校区建设范围,一期规划用地1200余亩,突出“校区+片区、围墙内+围墙外”同步,全力打造“生态大学城”。不仅如此,市委、市政府还科学决策,按照国家标准为南华大学的未来发展留足空间,以4万学生的规模从用地、管网、交通、生态等方面为之量身打造远景规划,支持南华大学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好新校区。
 
  学校设有核科学与技术,矿冶工程,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设有采矿工程、核技术及应用、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等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设有45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高校教师硕士学位等近2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55个本科专业,涉及工学、医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等8大学科门类;拥有国防支撑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7个;拥有国家、省级特色专业和国防重点专业、国防紧缺专业20个。学校设有核工业第六研究所、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环境保护研究中心、核能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等20个科研机构,拥有30个学科实验室(中心),其中有6个省部级重点研究机构 。
 

科研课题研究成果

  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省部级和地方政府纵向科研项目500余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等横向课题3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0余项;国防科工委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00余篇,平均每年被SCI、EI、ISTP三大文献检索200余篇。 学校编辑出版了《中国动脉硬化杂志》、《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学术杂志。学校是中国动脉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国际动脉硬化专业委员会中国分会主任委员单位。
 
  
\
学校积极进行与国外大学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目前,与英国格拉摩根大学进入实质性合作,互派留学生;与乌克兰国立矿业大学开展了合作与交流;与国际原子能机构保持长期的联系。
 
  建校50年以来,学校为国家及地方输送了4万余名“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高素质专门应用型人才。他们绝大多数扎根奋斗国防科技工业以及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第一线;大多已成为生产、科研、管理骨干,一批优秀毕业生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计亮年院士和曾益新院士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学科带头人和中高层领导。
 
  学校多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湖南省文明单位”、“十五”期间为中国核工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学校秉承“明德、博学、求是、致远”校训,走内涵发展道路,努力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一是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二是从一般学校向高水平大学的转变,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具有国际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

学生社团联合会

  简介:
 
  南华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Federation of Student Associations of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简称学社联,成立于2002年5月,隶属于共青团南华大学委员会,由南华大学学生自主管理。在主席团的领导下,下设有团总支办公室、团总支组织部、办公室、财务部、公关策划部、监察部、宣传部、信息部八大部门。学社联本着“秀自我风采,展青春魅力,扬社团文化”的精神,以“服务会员,凝聚社团,共创共享,奉献南华”为宗旨,始终贯彻“弘扬高雅艺术、培养高超技能、陶冶高尚情操”的方针,是集学术、文艺、体育、综合素质拓展为一体的校级学生组织。
 
  学生社团联合会对全校学生社团进行管理、服务、监督、指导和协调,充分发掘学生社团的巨大潜力,提高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现下属社团有43个,共分为五大版块,分别为:文艺类、体育类、学术类、综合素质类、社会实践类。其中“现代武术搏击协会”“‘希望之星’爱心支教社”、“动漫协会”、“德才苑”“轮滑协会”等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社团”。近年来,在校团委和学社联的统一管理下,各社团蓬勃发展,社团文化百花齐放!尤其是在两年一度的社团文化节中,各社团争相斗艳,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得到学校及社会的高度评价,为南华大学及衡阳市创造了良好的社团文化氛围。为促进各社团不断发展壮大,学社联于每年的九月份在南华广场举行盛大的社团招新,为广大入校新生及各类兴趣爱好者提供了兴趣交流和展现自我风采的平台。
 
  下属社团:
 
  
文艺类
 

 

 
color模特协会 音乐协会 京剧协会 摄影协会
摄影协会 舞蹈协会 街头文化社 吉他协会
动漫协会 电影协会 书画协会 大学生健身俱乐部
清风器乐社 相声小品协会 瑜伽协会
 
学术类
 

 

 
卧虎山文学社 英语协会 辉华考研协会 两弹一星协会
电脑协会 预防医学会 法律协会 数学建模协会
综合素质类
 

 

 
金融证劵协会 新农村研究发展协会 励志协会 军事协会
演讲协会 德才苑
 

 
体育类
 

 

 
羽毛球协会 现代武术搏击协会 跆拳道协会 太极拳协会
排球协会 自行车协会 轮滑协会 南华棋社
网球协会 乒乓球协会 篮球协会
 
社会实践类
 

 

 
“希望之星”爱心支教社 旅游协会 电子俱乐部 环保协会

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

  南华大学KAB创业俱乐部(英文名为‘USC Know About Business Club’)”前身是南华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所属创业协会(2010年分出),是校团委和指导下的学生群众性组织。俱乐部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创业教育相关工作。
 
  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为同学们提供多角度、多方位创业技能培训,使KAB创业俱乐部成为我校创
 
  业者的培训基地和实践平台。并以俱乐部为依托,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方面的实践活动,是在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基金会支持下成立的,在由团中央国际联络部以及南华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等单位组成的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的学生社团组织。南华大学KAB创业俱乐部的宗旨是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就
 
  业能力。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

  南华大学“两弹一星”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原隶属于南华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2010年分出),成立于 2002 年 4 月,是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学习‘两弹一星'精神”的号召,成立的旨在弘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开拓创新的爱国精神”的新型研究会。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两弹一星”精神,会员通过学习和研究,深刻领会“两弹一星”精神的实质,体会这种精神,弘扬这种精神,提高爱国主义情操。
 
  目前,研究会设有一名会长,一名副会长,“两弹一星”科技之光团支部,还有秘书长,理论部,组织部,宣传部,实践部,外联部几个部门。

南华大学青年者愿者总队

  南华大学青年志愿者总队成立于2000年,由合并前的中南工学院及衡阳医学院两院志愿者队伍组成,属校党委指导、校团委直属(原隶属于南华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分出较早,时间不详),是南华大学成立最早也是目前南华大学最大的学生组织之一,主要负责有效组织开展和统筹监督南华大学青年志愿者的各项活动。下设办公室、纪律督察委员会、宣传部、记者团、分队管理委员会、项目开发部等6个职能部门,直属党员服务队、先锋工程服务站、晨光爱心服务队、雷宏服务队、防艾先锋队、同伴教育阳光站等5个特色分队,协管全校19支青年志愿者分队,注册志愿者6000余名。

南华大学学生科协

  南华大学学生科协(以下简称校科协)于2002年由原校团委科技部、原学生科协(隶属南华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原校学生会科技部合并而成。它是在校科技处、校团委直接领导下独立进行校学生科研学术活动的组织。其下设办公室、竞赛部、课题部、宣传部、信息部、公关部等六个部门,另下设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19个科协分会。
 

优秀校友

  1、曾益新 中科院院士、肿瘤学家 ,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男,1962年出生于湖南涟源,成长于粟裕大将的故乡湖南省会同县。高中毕业于湖南省会同县第一中学高52班;1985年毕业于南华大学,获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1992至1997年留学日本东京大学、东京都立老人综合研究所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现任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计亮年 中科院院士(2003年当选)。男,浙江省鄞县人,1934年出生上海市,教授(博士生导师),195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毕业后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进修;后在今南华大学(衡阳工学院)和广东工业大学工作;1975年至今一直在中山大学工作,曾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等职务,1982-1983年在美国西北大学F. Basolo院士研究组任访问学者,现任广东省化学会理事长。他长期从事配位化学及生物无机化学研究。
 
  3、莫斌,碧桂园总裁。毕业于衡阳工学院(现为南华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且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历,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莫斌主要负责碧桂园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本集团)的日常营运管理及行政管理。加入集团之前,莫斌自1989年起受雇于国内具国际竞争力的建筑地产集团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曾担任多个高级职位,离职前为董事及总经理,对房地产开发、建筑业务、施工管理、市场营销、成本控制、企业管理等多个范畴拥有超过20年丰富经验。
 
  4、段燕文,男,生于1966年,分子药物学专业。毕业于南华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康乃尔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现任哈药慈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药复方新药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筹建负责人。
 
  5、陈国强,2009年获中国科学院院士提名。1963年出生,研究员,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科学中心肿瘤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室主任,上海二医大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
 
  6、刘祖国,男,41岁。目前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及北京大学眼科中心眼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学眼科视光学系主任。国际眼表疾病协会理事,亚洲太平洋地区眼矫形及重建协会主任及执行委员会成员,中华眼科学会角膜病学组委员兼秘书,美国Baylor医学院客座教授(2000―2002年)。1991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92年在美国Louisiana 州立大学眼科中心作访问学者,1997年到1999年在Miami 大学Bascom Palmer眼科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1999年获眼科学教授。2000年至2001年在北京大学眼科中心工作,任林护眼科医院副院长,眼科研究所负责人。长期从事眼表疾病及角膜病领域的临床及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在角膜移植手术、角膜地形图、干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获得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获奖人),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获奖人),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获奖人),2000年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获奖人),2001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获奖人),2003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和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2002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承担各级基金资助20余项。
 
  7、冉丕鑫,男,44岁,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医学院院长。1980年9月至1985年6月在南华大学学习,1985年7月至1987年8月在衡阳医学院附一院任住院医生,1987年9月至1990年8月在湖北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1990年9月至1993年6月在同济医科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1993年7月至今在广州医学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工作,其间1993年9月至1994年5月在北京医科大学基础心血管研究所进修学习,1999年2月至2000年2月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及南加州大学学习。几年来,共主持和参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合作课题、国家“十五”重大攻关课题、国家“八六三”高科技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卫生部科研项目、省自然基金、省市重大攻关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
 

南华大学发展历程

历史沿革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年轻的共和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组成南华大学的两院一所,在发展核武器和核工业的号角声中,在提高人民卫生保健水平的呼唤声中,应运而生。尔后,他们与祖国同命运,与时代同脉搏,在艰难中发展,在曲折中前进。
 
  1958年,为提高人民的卫生保健水平和加快卫生教育事业发展,国家批准建立衡阳医学院,由湖南医学院全力支持,隶属湖南省领导。时任湖南省文教办主任的华国锋同志担任筹委会副主任。
 
  1959年,在发展核武器和核工业的背景下,国家将原中南矿冶学院矿冶工程系等专业系迁至衡阳,组建衡阳矿冶工程学院,隶属于第二机械工业部(后为核工业部),当时是我国唯一培养铀矿开采本科学历以上高级人才的专业学院,因此被誉为我国铀矿冶第一学院
 
  1962年,为适应铀矿山地质研究、采矿研究、化学分析以及放射性仪器研制等需要,中共二机部党组与江西省委商定在江西矿务局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南昌矿业研究所”,简称南昌所,隶属第二机械工业部十二局。1966年,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院的矿山设计部分与南昌所合并,成立二机部第三研究设计院,简称三院。
 
  1962年,衡阳医学院停办。1965年复办改为衡阳医学专科学校。1977年恢复衡阳医学院建制。
 
  1969年,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停办。
 
  1969年,三院与二机部第一研究设计院的水冶设计部分合并,成立二机部第四设计研究院,简称四院,由南昌迁址衡阳。1975年,在四院科研室的基础上组建湖南矿山研究所,代号为湖南六所,又称湖南铀矿开采研究所。
 
  1983年,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复办,更名为衡阳工学院。1993年更名为中南工学院。时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和国务院副总理的张爱萍两度题写校名。学院实行部省共建、部管为主的管理体制,教学、科研、管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1983年,衡阳医学院在健全体制、稳步前进的基础上开始全面改革,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遵循高等医学教育规律,推动教学、科研、医疗和管理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学院面貌焕发一新。
 
  1982、1983和1988年,湖南六所先后更名为核工业部铀矿开采研究所、核工业部第六研究所和核工业第六研究所。根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调整了科研结构和发展方向,改革了内部管理体制,推动铀矿开采和核辐射防护研究与开发不断取得丰硕成果。
 
  在人类迈入21世纪的时刻,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发生深刻变化。两院一所在经历了“初创与调整”、“恢复与更名”和“改革与发展”艰难曲折的历程后,乘着合并、共建的春风,强强合并、校所合并,开始了跨越发展的豪迈征程。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中南工学院和原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南华大学。创造了一加一大于二的良好效果,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成功范例。
 
  同年,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南华大学,学校实行委省共建、省管为主的管理体制。
 
  2002年,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南华大学,同时,核工业415医院划转为南华大学的直属型附属医院,在全国率先实现了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合并。
 
  地处衡阳市区廖家湾一带的两院一所,依卧虎山而居、环桃蹊园而立,预示着卧虎蓄势、一往无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以铀矿开采和辐射防护为主体的学科专业优势互补,珠联璧合;核与医结合碰撞出闪亮的学科专业生长火花,异彩纷呈。这种学科优势互补、地理浑然一体的并校范例在全国实不多见。
 
  2003年,成功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学校成立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基地。
 
  2005年,全面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签署“十一五”共建南华大学协议书。2007年,获批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立国防科学技术学院。
 
  2008年10月16日南华大学迎来50周年校庆。
 
  2009年6月23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与中核集团签署共建南华大学协议书。
 
  以核学科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弘扬工医办学优势和品牌,核医结合、理工交叉、科文兼深、经管并茂、哲法渗透、教育与国防互寓,积极培养和输送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高级专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防科技事业特别是核工业,服务医疗卫生事业。核反应堆工程等5个核专业和10余个直接与“核”有关、20余个支撑与“核”有关的专业 与学位点,构成了“核心突出、支撑有力、工文渗透、核医结合”的核学科体系,学校已成为我国核本科专业最齐全、本科生规模最大、层次较高、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
 
  以临床医学专业为龙头,医学影像、医学检验、麻醉学、药学、护理学和预防医学等专业齐头并进,医学专业体系日趋完整,在湖南乃至更大范围的医学人才培养领域中表现出了明显优势,已经发挥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发展动态

  1、2000年,南华大学率先在全国高校中成立了核科学技术学院。
 
  2、2001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出台,提出努力把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南华大学等地方院校办成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大学。
 
  3、2002年2月6日,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在湖南宾馆正式签署协议,共建南华大学。中纪委驻国防科工委纪检组长、国防科工委党组成员陈求发、湖南省副省长唐之享分别代表国防科工委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在共建南华大学协议上签字。根据协议,国防科工委将在南华大学的国防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研合作和国际交流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使该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不断加强与军工集团公司、军队的合作。同时,湖南省人民政府也将增加对南华大学的投入。
 
  4、2002年10月,中国一流且具有国际影响的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南华大学,核特色进一步彰显和强化。
 
  5、2003年,南华大学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核技术与应用成为第一批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
 
  6、2005年9月20日,南华大学在北京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正式签署合作协议,进一步强化学校建设的“核”特色。双方约定在人才培养、核科学技术研究等方面发挥各自的优势,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模式。
 
  7、2005年10月13日,全国高校首家核能经济管理研究中心在南华大学成立。
 
  8、2006年10月8日,南华大学医学院与湖南景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协作,建立了湖南省首批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9、2006年12月21日,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十一五”共建南华大学协议书。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陈求发,湖南声副省长郭开朗分别代表国防科工委和湖南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协议,并给南华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学院授牌。
 
  10、2007年,南华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科获权设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1、2007年11月27日,湖南省委常委、副省长徐宪平率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国土资源厅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南华大学视察,要求南华大学不断提升特色专业水平、科技研发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水平,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省政府各有关部门将进一步推动和落实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工委共建南华大学的工作,支持南华大学建设成为湖南省高水平大学
 
  12、2007年11月29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前副总干事钱积惠受聘南华大学客座教授。
 
  13、2007年12月6日,湖南省第二批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南华大学衡钢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举行挂牌仪式,衡钢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唐鹿主持仪式,总经理赵建辉、党委书记许平忠,南华大学党委书记邹树梁、副校长丁德馨等出席了挂牌仪式。
 
  14、2008年6月24日,南华大学与美国中南部最好的大学——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奥本大学达成合作意向。
 
  15、2008年7月19日,衡阳市人民政府与南华大学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南华大学衡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市委书记张文雄为该研究中心揭牌,市长张自银代表市政府签约。签约仪式由市委常委、副市长段志刚主持。
 
  16、2008年10月14日,湖南桃花江核电有限公司与南华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湖南桃花江核电有限公司将与南华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经营管理等方面发挥各自优势,进行广泛、全面的合作。
 
  17、2009年3月21日,湖南省长周强专程来到南华大学看望师生员工,就学校发挥优势,办好特色专业展开调研,周强强调,要把南华大学办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高校,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18、2009年6月23日,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湖南省省人民政府在长沙签署共建南华大学合作协议,将共同把南华大学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核科技研发基地之一。
 
  19、2009年6月24日,在南华大学生命研究中心召开了由苏州大学、南华大学携手合作的863计划项目“高保真DNA聚合酶介导的突变敏感性分子开关在重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学术研讨及项目启动会。
 
  20、2009年7月14日,国防重点建设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通过竣工验收。
 
  21、2009年7月19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主任唐传祥和南华大学党委书记、国防科学技术学院院长邹树梁分别代表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南华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学院签署合作协议。按照协议,双方将在核学科专业建设、核科学技术研究和核类专业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展开合作,为致力促进核科学技术学科专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我国核工业尤其核电产业的发展,打造合作共赢新平台。
 
  22、2009年8月3日,湖南工学院、南华大学关于湖南工学院西校区资产交接仪式举行。湖南工学院院长张力向南华大学校长文格波移交湖南工学院西校区资产清单,双方郑重签署资产交接书,这标志着湖南工学院西校区资产正式移交南华大学。
 
  23、2009年8月6日,南华大学和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在嘉峪关市举行产学研合作协议签字暨揭牌仪式。南华大学党委书记邹树梁、副校长廖端芳与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俊峰、党委书记刘士鹏、总经理助理李长瑜等参加了仪式。
 
  24、2009年8月17日,湖南省省长周强提出,高校将启动省属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我省重点支持5-6所省属高校建设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优势学科,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周强提到了湖南师大、湘潭大学有不错的学科,南华大学的核学科在全国排名也比较靠前等。
 
  25、2009年10月8日,南华大学新增矿业工程、基础医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6、2009年10月15日,南华大学核科技文化园荣获首批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
 
  27、2009年10月16日,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部长张爱萍上将铜像落户南华大学。
 
  28、2009年11月8日,南华大学与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在南华大学举行产学研基地合作建设协议签字仪式。校党委书记邹树梁,校长文格波,副校长丁德馨、罗成翼;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俊峰、副总工程师杨掌众等出席了仪式。仪式由校党委书记邹树梁主持。 
 
  29、2009年11月12日,南华大学第13所附属医院——附属郴州医院在郴州正式挂牌成立。通过学校和医院的共同协议,经有关专家考察论证并报省卫生厅批复,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入我校协作型附属医院行列。南华大学党委书记邹树梁教授、省卫生厅副厅长陈小春、郴州市副市长雷晓达分别为新成立的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医院、南华大学郴州临床医院、南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授牌。
 
  30、2009年11月24日,南华大学工程技术检测中心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国家计量认证/国防科技工业实验室认可复评审和扩项评审。
 
  31、2009年12月15日,动脉硬化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
 
  32、2009年12月16日,南华大学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矿冶部签署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协议签署仪式在图书馆二楼会议室举行,中核集团矿冶部主任、中核金原铀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德林,校党委书记邹树梁、校长文格波,副校长丁德馨、罗成翼出席仪式。仪式由文格波主持。
 
  33、2010年3月11日,南华大学成立核类教材编写委员会,正式启动核类系列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工作。由校党委书记邹树梁任编委会主任。编委会下设核工程技术类教材编写小组、核资源与核燃料类教材编写小组、核建设与环境安全类教材编写小组、核机电类教材编写小组、核经济管理类教材编写小组、核医类教材编写小组和核人文哲学类教材编写小组等七个编写工作小组。
 
  34、2010年3月30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陈求发在北京亲切接见南华大学党委书记邹树梁、校长文格波一行。
 
  35、2010年3月31日,田湾核电站副总经理顾颖宾一行来我校调研,洽谈人才培养等合作事宜。
 
  36、2010年4月1日,校党委书记邹树梁、校长文格波在北京拜见了南华大学顾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教授。周远清希望学校尽快在科研经费上实现新的突破。他建议学校要建立和建设好“核文化研究所”、“核专业教学实践基地”。
 
  37、2010年4月1日,国家环保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李干杰在北京亲切接见校党委书记邹树梁、校长文格波。环保部、国家核安全局表示将大力支持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积极促成环境保护部与湖南省共建南华大学。
 
  38、2010年4月2日,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在办公室接见了校党委书记邹树梁、校长文格波,听取了关于学校工作的专题汇报。
 
  39、2010年4月2日,校党委书记邹树梁、校长文格波走访了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穆占英接见了校党委书记邹树梁、校长文格波一行。
 
  40、2010年4月17日,衡阳市委书记张文雄深入南华大学现场办公,就新校区建设事宜召开座谈会。张文雄指出,要实现南华大学跻身中西部地区百所特色高校湖南5所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新校区建设是重要的落脚点,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强度支持,以战略举措建好新校区。
 
  41、2010年4月23日,校党委书记邹树梁、纪委书记阳小华一行应约专程拜会了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王炳华。 
 
  42、2010年4月26日上午,南华大学党委书记邹树梁和中核四川环保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夏宝生在四川省广元市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
 
  43、2010年4月27日,南华大学和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在成都市举行产学研合作协议签字仪式。
 
  44、2010年6月10日,南华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评审会召开,华南理工大学提交的设计方案最终中标。衡阳市委副书记李金冬、副市长许满意出席评审会。南华大学新校区选址于蒸湘区雨母山乡二塘村,预计投资金额5.7亿元、征地1200亩,以40000学生的规模从用地、管网、交通、生态等方面进行远景规划,整体设计突出“校区+片区、围墙内+围墙外”同步,全力打造“生态大学城”。
 
  44、2010年6月28日,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在第二教学楼举行揭牌仪式和庆祝大会。
 
  45、2010年8月11日,南华大学从2011年起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
 

附属医院

直属型医院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南华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原湖南省结核病防治医院)
 
  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原核工业四一五医院)

协作型医院

  南华大学附属衡阳医院(衡阳市中心医院
 
  南华大学附属长沙医院(原长沙市中心医院)
 
  南华大学附属湘潭医院(原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
 
  南华大学附属娄底医院(原娄底市中心医院)
 
  南华大学附属邵阳医院(原邵阳市中心医院)
 
  南华大学附属怀化医院(原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
 
  南华大学附属永州医院(原永州市人民医院)
 
  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医院(原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南华大学附属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原解放军第一七七中心医院)
 
  南华大学附属浏阳医院(原浏阳市人民医院)
 

南华大学校训、校歌、校徽、目标、校址

校训

  明德博学,求是致远

校歌

  作词: 集体
 
  作曲: 聂春吾
 
  (第一段)沐浴新世纪的阳光,欣欣的南华令人向往,汇聚九州菁华,培育华夏栋梁。啊,南华,国防俊杰在这里诞生,白衣战士在这里成长。明德博学,求是致远,英才辈出,桃李芬芳。
 
  (第二段)汇入新世纪的洪流,奋进的南华蓬勃向上,迎接时代挑战,谱写青春华章。啊,南华,人生理想在这里升华,创新精神在这里弘扬。科教兴国,南华争先,开拓进取,永铸辉煌。

校徽

  圆形,蓝色基调,侧面如花蕾,平面如绽放的花瓣,三层花瓣间环以汉、英文校名。整体如炽热的火炬,又似东升的旭日,象征南华大学团结奋进、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邹树梁 党委副书记、校长:文格波

目标

  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具有国际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校址

  校本部:衡阳市蒸湘区常胜西路28号
 
  西校区:衡阳市蒸湘区衡祁路228号
 
  邮编:421001
 

南华大学 (台湾)

  南华大学,位于台湾嘉义县大林镇,是台湾一所新兴的私立大学。该校的创办人为台湾佛教大丛林的佛光山释星云(星云大师)。前身为1996年创立的“南华管理学院”,1999年8月1日获台湾教育部门核准改名“南华大学”。
\
 

历史沿革

  南华大学是由佛光山星云大师所创办的综合大学,于1996年开校启教。以发扬中国古代书院传统、
\
重建人文精神、树立二十一世纪新型大学为目标,逐步增设人文、社会、管理等学院。全校采小班精致教学,以知识创造及整合见长,形成研究型学府;更注重人格建全发展,每年皆以古礼,为大一新生举行成年礼仪式,学校之建设与发展,皆由社会大众赞助支持。南华大学于1996年创立之初,由星云大师发起百万人兴学的活动,以每人每月捐资100元,为期3年,期凝聚众人的心力成就建校的志业。南华大学在1999年创校短短三年后,即获台湾省教育部门核准升格为综合型大学,也为嘉义县人文气息浓厚的私立大学。
 
  学校各学院系所发展至2007年止,除管理科学研究所博士班于2003年获准招生,其余研究所硕士班有二十四所,大学部二十二学系。另外,为顾及社会人士在职进修的需要,本校亦规划研究所硕士在职专班11所,进修学士班9系。
 

发展特色

  本校各系所的筹设,均相当前瞻的考虑现今社会的需求及未来发展趋势,从设计到执行,均按一定的课程架构来推动。诸如生死学系所、自然医学研究所、非营利事业管理研究所、教育社会学研究所及民族音乐系、应用艺术与设计系、会计信息学系等,皆在此理念下所设立。
 
  由于本校跨学科,跨领域的系所甚多,因此所规划之课程自然函盖多种学科领域,学生不仅可以专攻某学门,亦可进行跨领域整合之专业训练。最重要的是,教师们亦可透过不同学科领域的对话,扩充教学及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进而形成一整合型的教学研究团队。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的年代,知识已成为市场竞争中最重要的资本。为此,南华规划「π」字型的教育方针,横轴代表通识博雅教育,两纵轴则分别代表专业教育与第二专长训练。π字型教育不会加重学生负担,因为在本校的学生仅缴一份学费,就可修习到第二种专长;而在毕业证书上更盖辅系证明,以表现出「事实」与「成就」。这项措施将使本校学生,在未来进入职场及准备生涯规划时,更具竞争实力与选择机会。
 

学术单位

  
管理学院 人文学院 社会科学院 艺术学院 科技学院
环境管理研究所
 
  出版与文化事业管理研究所
 
  财务金融学系暨财务管理研究所
 
  旅游事业管理学系暨旅游事业
 
  管理研究所
 
  非营利事业管理学系暨硕士班
 
  企业管理系暨管理科学硕士班
 
  会计信息学系
 
  管理经济学系暨经济学硕士班
哲学系、所
 
  文学系、所
 
  生死学系、所
 
  宗教学研究所
 
  幼儿教育学系、所
 
  外国语文学系
 
  佛学研究中心
 
  通识教学中心
 
  体育教学中心
 
  师资培育中心
 
  语文教学中心
 
  巴利学研究中心
 
  敦煌学研究中心
 
  华人生死谘商中心
 
  台湾文学研究中心
 
  殡葬礼仪服务教学资源中心
教育社会学研究所
 
  欧洲研究所
 
  国际暨大陆事务学系与亚太研究所硕士班
 
  应用社会学系与社会学研究所
 
  公共行政与政策研究所
 
  传播学系、所
视觉艺术学系、硕士班
 
  应用艺术与设计学系、所
 
  建筑与景观学系暨环境与艺术研究所
 
  民族音乐学系、所
 
  艺术文化研究中心
信息管理学系、所
 
  电子商务管理学系
 
  资讯工程学系
 
  自然生物科技学系
 
  自然医学研究所
 

南华学院(解放前)

  南华学院创设于香港,发展于梅县。学院于1938年秋始创于香港,是年10月8日在香港借用培德中学校址招生开学。11月,由香港迁至九龙城狮子石道上课。
 
  南华学院创办人、院长钟鲁斋(梅县三乡石楼村人),与其同学曾友豪博士在香港创办起南华学院后,就筹谋在教育发达的梅县侨乡设校,当时国民go-vern-ment教育部亦有国人办大学应设于国内的规定。1939年夏,钟鲁斋亲赴南洋印尼椰城、爪哇等地发动华侨筹资办学,宣传华侨教育之改进,阐述在梅设立大学之必要,立即得到印尼雅加达中华商会会长兼筹赈会主席、侨界巨子丘元荣(梅县雁洋长教村人),及热心桑梓教育的广大华侨的广泛支持和大力协助。当时,该校(指港校)加聘了华侨界知名人士傅可英、丘问谷、廖楚詹等人为校董。19
 
  39年8月,钟鲁斋由印尼返港,其时已奉国民go-vern-ment教育部令准设正校于梅县,钟鲁斋乃电聘卢辉荪、龚伯仑和时任民国go-vern-ment梅县县长梁国材(梅县松口人)等人为校务委员。9月,原设香港的南华学院迁来梅县,在梅县城郊古田林屋租用民房正式招生开学,学生除来自本省外,还有来自江西、福建等地。
 
  1940年春,南华学院又由古田迁至附城锦江亭侧欧阳氏大厦上课。并奉梅县县go-vern-ment令准划出城北教溪口西岩及北岩(即今梅县华侨中学地址)一带占地面积约千亩左右建新校舍,是年9月,即开始动工兴建校舍。11月,学院奉
 
  教育部指令准予立案。1942年,即迁城北教溪口新校上课。
 
  1941年4月,学院改聘校董会,推举胡文虎(福建籍客属著名侨领)、丘元荣为正副董事长,南华学院形成了以著名侨领为核心的校董会。旋奉教育部令,港方大学部迁回梅县,与梅县正校合并,时全校师生共有200余人。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南华学院由梅县迁设汕头,时香港九龙原址及梅县校址则设立附属中学,各有学生400多人;学院迁往汕头后,学生增至500多人。
 
  ? 南华学院的教学实行导师制,对学生注重文化知识和思想修养的教育。开办之初,设理工科与商科。理工科分设心理学、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地质、建筑工程学七个系;商科分设商学、经济两个系。后增设文科文史系、商科会计系。为办好学校,1941年4月,钟鲁斋偕同副董事长丘元荣由香港飞抵重庆,将办学计划面陈国民go-vern-ment教育部长。是年9月,即奉教育部令,改新定学系,设文史、数理、化学、商学、会计五个系。迁往汕头办校后,该院分设文、商、农三科。文科分文学、史学两个系;商科设商学系;农科设农业经济系。? 南华学院在梅设校时,教职员有40余人,师资力量雄厚。
 
  ? 学院院长钟鲁斋,早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教育系,获该校教育学士及硕士学位。1928年赴美留学,获美国士丹佛大学教育学博士。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上海沪江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授,福建厦门大学、广东襄 勤大学、中山大学研究院教育研究所等校教授,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其名字被美国世界名人传编辑处编入《世界名人传》中。
 
  ? 学院教务主任兼数理系教授李松生,校务委员、总务主任卢辉荪(梅县桃尧人),训育主任兼商学系教授古源祥、数理系主任兼教授古文捷(梅县三乡人,曾任华南联合大学副校长),专任文史系教授李涵谷、商学系教授饶士彝、数理学系教授熊素村,兼任数学教授李时可(梅县松口洋坑村人,曾任广东襄 勤大学工学院教授、梅州中学校长)、专任社会学的谢健弘(梅城人,曾任广东法商学院院务主任委员)、任会计学的黄开华等人,都是当时教育界的知名人士。还有任教国文科的杨徽五,则是前清名儒,清末梅县最早留日师范生。? 南华学院的创办及在梅设校,当时曾引起梅县当局及岭东社会各界人士的极大
 
  关注,也得到广大华侨、港澳同胞的鼎力协助和支持。在港开办初期,梅县侨界巨子丘元荣、龚子宏、丘公冶、陈筚霖、丘季平等就曾捐出一批巨款支持办学。在梅设校前后,院长钟鲁斋曾亲赴南洋并偕前教务主任彭精一(梅县石扇人,民国二十年十月曾任梅县县长)往南洋各埠募捐,热心桑梓文教事业的侨胞,纷纷慷慨解囊,支持办学。其时,侨居印尼的丘元荣、丘问谷、黄银妹女士;新加坡的胡文虎(福建籍侨领)、杨溢?、林师万、黄仿侨、伍庆鸿;缅甸仰光的龚子宏、李其桂、朱庆堂;马来亚怡保的潘敬亭、梁?南、陈南康、王振东、陈鼎义、夏万秋、利展麟、叶其渊、张仪轩、张汉秀、李桂和、罗运亭女士、梁黄金娣女士;吉隆坡马六甲的巫柏觐、郑道南、张昆灵、陈丰星、廖利棠、熊举贤;芙蓉埠的蔡炽三、古幼亭、李顺清、张子良、刘桂三、李棠盛、吴炳安、丘玉舫;旅居香港的陈筚霖、方养秋等一大批旅外乡亲及眷属共捐资(国民go-vern-ment发行的纸币时称“国币”)达100多万元,资助办学经费和兴建校舍。胡文虎、丘元荣、龚子宏、杨溢?、潘敬亭还各另捐2万元,丘公冶捐1万元,林翊球捐2000元作为该校常年费。当时校董会议决,凡捐款人之亲属进校读书,按捐款纪念条例永远免收学费。在侨胞的资助下,南华学院陆续建起教学楼、科学楼、图书馆和学生宿舍等设施。
 
  ? 1949年冬,南华学院由汕头复迁回梅县。1950年春,校董会改组,学院改名南华大学,由董事会聘任黄文博(梅县隆文人)为校长,推举时任广东省兴梅区行政公署专员卢伟良(梅县大坪人)为董事长,增聘潘允中(兴宁人)为副校长。设文学院、商学院和农学院。1951年,南华大学奉命结束,改办南华财经专科学校,校长由卢伟良兼任,潘允中任副校长。
 
  ? 南华学院在梅县开办前后有8年时间,培养造就了一批人才,毕业学生共有八届400多人;同时,为推动梅县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梅县华侨办学,“文化之乡”的教育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 (本文根据原毕业于南华学院校友提供,并参考民国时期梅县县government1941 年编印的《梅县概况》史料及1994年3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梅县志·教育篇》有关内容整理而成)
 
 
扩展阅读:

1.1.南华大学:http://www.nhu.edu.cn/

2.2.南华大学(台湾省)http://main.nhu.edu.tw/front/bin/home.phtml

3.3.南华大学雁过留痕BBS http://www.nhbbs.com/

4.4.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http://www.nhfyyy.com/

5.5.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http://www.nh2h.com/

6.6.南华大学校歌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4Hjt3q2Tf8/

7.7.南华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http://usc.edu.cn/tw/st

开放分类:
台湾大学核工业衡阳南华大学
关键词:南华大学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