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杂交水稻病虫害防治40年成就与展望

2015-03-20 12:59:57 作者:唐春生 来源:衡阳市农业局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加强病虫害综合治理 推动杂交稻稳定发展

---衡阳市杂交水稻病虫害防治40年成就与展望


 
衡阳是农业大市,粮、棉、油、菜、果、茶、烟等主要农产品面积和产量名列全省前茅,衡阳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应用已走过了40年的光辉历程,经历了由三系法杂交稻到两系法杂交稻的进步,近年来又开展了超级杂交稻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粮食产量,据统计,到2005年底止,全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面积约3.5亿h㎡,增产稻谷5.0亿t,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约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60%,杂交水稻产量占稻谷总产量的65%。随着杂交水稻研究和推广应用的不断发展,导致水稻主要病虫种群演替和发生为害变化,如病虫灾害的大发生频率加快,为害呈加重趋势。同时,也推动了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发展。

 
1、衡阳杂交水稻(三系法杂交稻、两系法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主要病虫害历史演替和发生危害特点


1.1三系法杂交水稻主要病虫害历史演替与发生危害特点

20世纪50年代初期,衡阳水稻种植单季稻,耕作方式简单,稻作制度单一,生产水平较低,水稻害虫有稻蝗、稻苞虫、负泥虫、铁甲虫、稻蝽象、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等;病害以稻瘟病为主,发生很轻。50年代中、后期,由于多年的冬季“三光”除草和开垦利用荒地,蝗害基本绝迹。但随着秋冬作物复种面积的逐年增加,害虫的种类和基数相应扩大,双季稻的发展使三化螟的比重上升,二化螟相对减少。常宁县三化螟的发生量1958年比1957年增加4.5倍,1959年又比1958年增加6.5倍。

60年代后,水稻生产由单季改双季,推广矮秆品种,大面积种植绿肥,实行高肥、密植,为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1964年大螟暴发,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班病随着水稻矮秆品种的大量引进先后传入。1966年,水稻青矮病严重发生。1971年,粘虫普遍发生,并于次年点片状成灾。1973年,水稻白叶枯病大暴发。1974年,稻飞虱严重危害晚稻,减产1000万kg。20世纪70代以来,我市常见的病虫30~40种。其中主要病虫害有3虫3病:稻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纹枯病、稻瘟病、水稻白叶枯病。

1976~1982 年是三系杂交水稻在衡阳大力推广和发展的时期,主要病虫为4病4虫:水稻纹枯病、稻瘟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病毒病;稻螟虫、褐飞虱、稻纵卷叶螟、黑尾叶蝉。水稻纹枯病是杂交水稻上的常发性病害。由于杂交水稻分蘖力强,茎叶繁茂,田间湿度大,施肥水平提高,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稻瘟病是杂交水稻上的主要病害。当时主要推广的组合为南优2号、南优3号、南优6号等。由于大面积单一栽培,加之这些组合抗瘟性差,所以从1982年开始这些品种表现感病。此期,水稻白叶枯病普遍发生。与常规稻比较,水稻白叶枯病有发病期早、流行期长的特点。其为害症状在孕穗至抽穗期表现叶枯型,在秧田期和本田期还出现凋萎型。1976年,白叶枯病特大流行,全市白叶枯发病6.86万h㎡,其中晚稻5.83万h㎡。病毒病中的水稻黄矮病和水稻矮缩病,20世纪70年代末在杂交水稻上发生特别严重。主要原因是当时推广的南优2号、南优3号、南优6号等先锋组合不抗病毒病,加上黑尾叶蝉大量发生,且迁入期正与杂交晚稻的分蘖期相吻合,因而发病率高,为害严重,造成水稻黄矮病和水稻矮缩病连续7年大流行,曾一度阻碍了杂交水稻的推广。1977年水稻矮缩病发生12.33万h㎡;1978年黄矮病大流行,全市发病面积10.57万h㎡。直至1982年后,抗水稻黄矮病、水稻矮缩病的汕优63、威优35、威优64等组合先后被推广应用,加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提高,这2种病毒病才得以控制。此期其它病害如稻曲病由常规稻上的次要病害逐年上升为杂交稻的主要病害,稻粒黑粉病已成为杂交水稻制种田的重要病害。此外,细菌性条斑病由于检疫不严,发病面积在蔓延、扩大,细菌性条斑病于1980年重新出现,地区农科所及祁东、衡阳县共发生面积48.15h㎡,已成为部分地区杂交水稻上的主要病害。

杂交水稻推广后,二化螟逐年上升,其发生面积和为害程度均超过三化螟。1982年,二化螟发生量为1956年后最大值。造成二化螟上升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杂交水稻生育期较常规稻长,杂交早稻的晚熟以及杂交晚稻的播种和栽培提前,晚稻秧田为2代二化螟从早稻田向晚稻田迁移起了桥梁作用;二是杂交水稻分蘖能力强,分蘖节位低,茎髓空隙大,叶鞘疏松,干物质积累多等,有利于二化螟的发生。稻飞虱在这时期普遍发生为害。早稻以白背飞虱为主,晚稻以褐飞虱为主,晚稻重于早稻。褐飞虱在杂交水稻上的产卵量和若虫量较常规稻多,甚至多达10 倍以上。杂交水稻茎叶繁茂,田间荫蔽度大,有利于稻飞虱繁殖。1974年,境内早稻纹枯病、纵卷叶螟大暴发,发生面积达20多万h㎡。晚稻74%面积遭受飞虱危害,其中13.8千h㎡成片烂秆倒伏,减产50%以上。因飞虱减产1000多万kg。黑尾叶蝉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大量发生。其主要原因是冬季绿肥种植面积大,有利于黑尾叶蝉的越冬。1978年,水稻田带毒叶蝉增多,黄矮病大流行,发生面积达10.55万h㎡。1979年,各地采取“灭蝉控矮”的战略措施,从早春开始就重歼叶蝉。晚稻黄矮病发生面积减少到7.07万h㎡,比上年减少34%。至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绿肥种植面积减少,加上大面积秧田和早栽晚稻本田前期防治,使黑尾叶蝉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其为害得到控制。稻纵卷叶螟也因杂交水稻的推广而导致发生数量上升,1976~1980年连年大发生。但杂交稻耐害性和补偿能力比常规稻强,因而产量损失比常规稻轻。

1.2两系法杂交水稻主要病虫害历史演替与发生危害特点

两系法杂交水稻是在三系法杂交水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两系法杂交水稻开始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进入21世纪后,两系法杂交水稻已进入大面积推广种植阶段。近10年多来,我市水稻主要病虫害有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稻粒黑粉病;褐飞虱、白背飞虱、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其次是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霜霉病、水稻叶鞘腐败病、稻叶黑粉病(叶黑肿病)、稻螟蛉、稻蓟马、稻绿蝽、稻蝗、粘虫等。因此,两系法杂交水稻的推广种植,与三系杂交水稻发展初期主要病虫害比较,水稻黄矮病和水稻矮缩病等已成罕见病害;水稻白叶枯病变为次要病害,很少发生;稻曲病、稻粒黑粉病上升为主要病害。水稻纹枯病仍然是两系杂交水稻主要病害。两系组合重于三系组合,如同熟期的培两优特青与三系组合威优989相比较,2000年9月上旬调查,它们的发病株率分别为62.45%和45.90%,前者比后者高16.55 个百分点;与常规稻比较,两系杂交水稻比常规稻始病期和垂直扩展期提早7 d左右。由于两系杂交水稻一般较之高产,其纹枯病加重与之相应的高产性状和栽培措施有关。如高肥、高群体等。稻纹枯病发生早、流行蔓延快、时间长,年发生面积34.67-36.67万h㎡次。早稻始发病为5月中旬,晚稻始发病8月初,两系组合比三系组合分别早5—7天;流行始盛期分别在6月上旬和8月中旬,两系组合比三系组合分别早7—10天,流行期分别为29天和48天,两系组合比三系组合流行期长10天左右。两系组合早、晚稻纹枯病定案病指分别为24.8、20.3,比三系杂交组合净增5.53和8.37。稻瘟病在两系杂交水稻上仍然是主要病害之一。目前推广种植的两系组合,多表现出抗至中抗,发病轻 ,但是,如培两优288、培两优特青、810S/D100等部分组合在山区和老病区表现感病,发病较重。但在抗穗瘟方面,总体上两系组合稍优于三系组合,明显优于常规稻,仅个别两系组合表现高度感病。如香 125S/2647稻瘟病发生重。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和品种的演变,稻曲病、稻粒黑粉病已成为两系杂交水稻的重要病害。稻曲病 2004 年在全省的一季稻和中稻上暴发,仅我市发生面积就达11.63万h㎡,为害损失稻谷2738万kg。为害严重的是两系杂交水稻两优培九、粤优938、红莲优6号、培两优E32、培两优慈四等组合 ,其中两优培九8月中旬调查,平均病穗率达37.8%,病粒率为6.40%。2004年,我市种植红莲优6号2666h㎡,占一季稻总面积10%左右,平均产量损失率22.47%,发病严重丘块减产37.5%,被稻曲病污染的稻谷一片墨绿色,群众称之为“黑稻”。检疫对象细菌性条斑病,随杂交稻南繁种子传入境内。1994年晚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危害为历史罕见,9个县(市)区均有发生,面积达7.51万h㎡,占晚稻面积的32.4%,损失达2875.4万 kg。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三大害虫,在两系杂交水稻上的发生为害加重。 早稻以白背飞虱发生为主,晚稻前期以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混合并发,后期以褐飞虱占绝大多数。在两系杂交水稻特别是超级杂交水稻的高产栽培中所选用的都是大穗型杂交稻组合,穗大粒多,抗虫性差,后期呈“头重脚轻”生长态势。如培两优特青、培矮 64S/E32、两优培九、两优293、Y优1号等都为典型的大穗型两系组合, 极易遭受稻飞虱为害而造成倒秆。稻纵卷叶螟在两系杂交水稻上发生量较大,高产型组合比一般组合的虫量和卷叶率都高。2004年8月中旬调查,杂交水稻两系高产型组合比一般组合每 667 ㎡虫量高 36.74 %。二化螟在我市发生由不完整的四代逐渐演变成完整的四代。第1、3代发生量大,但残虫量较小,在早、晚稻分蘖期造成枯鞘和枯心苗;第2、4代残虫量大,在成熟期造成隐害株和白穗。2004年10月上旬,衡南调查两系杂交水稻比三系杂交水稻和一般常规稻每667㎡虫量分别高15.58%和46.83%。二化螟随双杂的发展逐年扩大,呈持续大发生或中等偏重发生,一般年发生面积33.33万h㎡以上,最高年发生52.23万h㎡次。耒阳市遥田镇个别丘块发生四代二化螟危害晚稻,667㎡虫量达15万条以上,造成整坵倒伏,为历史罕见。次要害虫赤斑黑沫蝉局部暴发成灾,80年代末仅在祁东县金盆乡的山边0.67h㎡早稻田发生危害。90年代境内普查有祁东、衡南、常宁等县61个乡镇540个村的1.013万h㎡稻田发生危害,发生面积最大年达1.67万h㎡。

1.3 超级杂交水稻主要病虫害历史演替与发生危害特点

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的超级稻攻关协作组, 通过多年不懈努力成功地研制出系列超级杂交稻组合,现已实现超级稻第2期产量目标, 连片种植产量达800kg/667m2 。超级稻与目前广泛种植的半矮秆水稻相比, 其株型增高、稻秆增粗、穗型增大、库容增大。但其株型结构及营养成分的变化也诱发了稻田一些病虫种群数量的改变, 如田间二化螟发生量上升、稻曲病发生严重等。衡阳市超级稻高产栽培示范协作组,于2002-2004年在衡山县永和乡松坳村连续三年实施百亩片超级稻高产栽培示范,针对超级稻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病虫发生的新特点进行了系统的探索。超级稻高产栽培是采取低叶龄移栽,高肥栽培,分蘖早苗数多,田间荫蔽度大有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与为害。

1.3.1、常发性的“三虫两病”(即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发生数量大,发病重,为害期长。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超级稻高产栽培示范片“三虫两病”发生量均高于双季稻田和常规栽培的一季稻田。①稻飞虱在示范田出现三个若虫高峰期,各代次若虫高峰期的虫量均比常规栽培的一季稻田多1.27-1.84倍。短翅成虫出现早,一般在6月20日左右,其为害期长达90天以上,也比同生育期常规栽培一季稻长20-25天。②稻纵卷叶螟发蛾量比常规栽培一季稻田多1.4-2.65倍,在整个大田生长期间受二、三、四代的大发生为害威胁,从6月中旬开始至8月下旬田间的蛾子连绵不断,且数量较大,最高蛾量突破每亩2000头。③二化螟发生量比常规栽培一季稻田增加0.51-1.02倍。④纹枯病始见早、流行期长和扩展快。纹枯病一般始见期是在播种后23-25天,比常规栽培一季稻早15-20天,在播种后32-35天进入流行高峰期,也比常规栽培一季稻早15天以上;流行期长达80-85天,比常规栽培一季稻长30-40天;而且中后期病害垂直扩展快。特别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病情指数上升快。④稻曲病。示范片三年种植组合为两优培九、P88S/0293、P88S/0389等,均对稻曲病表现为易感,在不防治的情况下,两优培九发病株率为19.5-38.7%,病指5-10.3;P88S/0389发病株率为36.7-58.4%,病指13.9-21.6;P88S/0389发病株率为39.1-64. 0%,病指16.5-39.1;产量损失为10-18%。

1.3.2、次要病虫害“三虫两病”(即稻蓟马、稻瘿蚊、稻螟蛉、稻粒黑粉病、细菌性基腐病)突发成灾,威胁严重。①稻蓟马。因超级稻示范片四周为双季稻区,成为病虫害发生“桥梁田”,超级稻示范片周围早稻田营养条件差,而集中迁入示范田为害,只要防治不当,就造成枯尖、坐蔸,影响分蘖;2003年对用药与不用药两个不同处理的田块进行观察,非防治区比防治区分蘖数少34.7%,非防治区卷尖率为100%,造成枯黄、坐蔸。②稻瘿蚊。因超级稻示范田禾苗易受稻瘿蚊侵害,且入侵的危险生育期与二代稻瘿蚊成虫盛发期吻合较好。若秧田期防治不力,稻瘿蚊将有可能大发生。2002年有3户农户4.4亩发生稻瘿蚊为害,平均标葱蔸率为61.4%、标葱株率为20.1%;2003年有两户农户9亩超级稻发生稻瘿蚊危害,其中有2亩坐蔸率100%,标葱株率为80%以上,犁翻重插;其它7亩田发生标葱蔸率为68%,标葱株率为18%;2004年有1户农户1.8亩发生稻瘿蚊危害,标葱蔸率为55%,标葱株率19.1%。③稻螟岭。2003年7月下旬大发生,平均每亩虫量3.8万条,最高丘块达27.36万条,防治较差的稻株基部叶片被啃食光,上部叶片食成锯齿状缺刻,对产量影响极大。④稻粒黑粉病。2003年因两优培九含杂较高,杂株易感黑粉病,导致当年超级稻示范田稻粒黑粉病平均发病株率为36.99%,最高达75%,平均发病粒率为1.97%,最高达3.81%。⑤细菌性基腐病。示范片三个组合两优培九、P88S/0293、P88S/0389均对细菌性基腐病抗性较差,造成部分丘块成熟后期成团枯死倒伏。


2、衡阳杂交水稻(三系法杂交稻、两系法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主要病虫害防治的现状


2.1推广了全国植保劳模唐定位综合防治水稻病虫害的经验。

1975-1982年,是衡阳地区推广普及三系杂交晚、中稻阶段。植保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中共衡阳地委推广全国植保劳模唐定位综合防治水稻病虫害的经验。祁东县灵官公社农民唐定位从1971年起对水稻病虫害实行综合防治,全公社633.3h㎡双季稻从1971-1975年连续5年螟害率均在1%以下。1976年开始,境内由点到面,改变防治稻飞虱策略,狠治飞虱大发生前的第四代,控制飞虱第五代的发生量,减少飞虱发生基数,即“压四控五”。据常宁、衡南、衡阳、祁东等县考查,飞虱第五代防治面积均由往年的85%减少到15-20%。同年,白叶枯病在境内特大流行,共发病68.57千h㎡,其中晚稻有58.27千h㎡。由于及时采取打黑白灰,拔中心团等防治措施,未造成大的危害。1977年境内病虫大发生,其中飞虱发生面积32.13万h㎡,纵卷叶螟26.13万h㎡,矮缩病(青、黄矮病)12.33万h㎡,白叶枯病2.8万h㎡,并初次发现凋萎型细菌性枯心病。境内各社队贯彻“以土为主,土洋结合,讲究策略,化学农药把关”的防治策略,广泛使用水牛尿剂、纸浆黑液等土农药和杀螟杆菌,放寄生蜂、放鸭群等综合防治方法,压住飞虱的第四代,控制第五代,在化学农药用量比上年减少13%的情况下,使飞虱造成的损失降低到1.5%。1977年6月,农林部在衡阳地区召开全国水稻病虫防治现场会议,推广衡阳的综合防治水稻病虫害经验。

    2.2综防策略和防治技术得到长足发展

1983—1990年推广双季三系杂交稻阶段。随着三系杂交水稻的发展和推广,我市水稻病虫防治策略一直处在发展阶段。随着防治策略的提高,防治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自197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国际上提出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简称IPM)以来,我市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十分活跃。衡阳市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从单项措施到配套技术再到综防体系是衡阳水稻病虫综合防治的 3 个发展阶段,开发了许多关键技术,获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如增产菌在水稻上的推广应用;稻瘟病、褐飞虱抗性品种的推广应用; 蜘蛛等高效、 优势天敌的保护利用; 频振式杀虫灯的推广应用;从改革耕作制度,推行健身栽培、合理施肥、稻田养鸭到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调控技术;从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噻嗪酮、吡虫啉、噻虫嗪、以及2000年以来推广的苯甲•丙环•唑、拿敌稳、稻腾、康宽、垄歌、福歌、吡蚜酮等药剂筛选,到苏云金杆菌、井冈霉素、阿维菌素等生物药剂的推广应用等。 经过持续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不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达到或超过 IPM 的层次水平,而且逐步形成了符合本市特点的湘南稻区水稻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并已通过多年的大面积推广应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2.1夯实测报基础,利用时序预报模型对二化螟、稻飞虱进行预报。1981年,地县各确定1个农技站作为病虫测报联系点,从而形成专业测报网。病虫测报范围由水稻扩展到棉花、油菜等作物。1983年,地区植保植检站吴俊雄、匡碧梧等和农科所黄一心编纂《水稻主要病虫害测报资料汇编(1964-1980)》。1984年7月,衡阳市农作物病虫测报中心站成立,属国家重点建设的区域性中心病虫测报站之一。1985年,境内应用微电脑预报农作物病虫害。在衡东、衡南和祁东3县试行预报1、3代二化螟和5代稻飞虱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基本获得成功。1987年,衡东县成为湖南省时间系列预报研究与应用的基点县,建立二化螟、稻飞虱、纵卷叶螟的时序预报模型,次年用于指导大田防治取得良好效果。境内水稻病虫测报开始突破历期预报和经验性估测的传统方法,探索回归模式化、定量化的新路。2003年,衡阳市农作物病虫测报中心站被全国农技推广中心评为先进测报单位。

2.2.2全国水稻增产菌推广应用现场会在衡阳市召开,水稻增产菌应用技术推广获省、市科技成果奖。1987-1988年,全市在水稻上推广应用衡阳市微生物厂生产的A-47增产菌16.67万h,增产稻谷11655万kg,增值5128.2万元。水稻应用增产菌是一项增产的新技术,能促进水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提高分蘖,增加有效穗,同时还提高抵抗纹枯病能力。全国水稻增产菌推广应用现场会在衡阳市召开。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摄制组在衡阳、常德拍摄增产菌应用现场。全国植保总站组织专家组到衡南县三塘镇大广村考察时,农民高兴地谈到增产菌增产效果好,成本低,经济效益高,“一个鸡蛋换一箩谷”。该项成果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参与省站“作物增产菌的作用机理、发酵生产工艺和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2.3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力促衡东、衡山县率先成为全市吨粮县。1990-1991年,省、市、县、乡(镇)四级驻点衡东县大浦镇、潭泊乡,衡山县祝融乡联办吨粮田开发示范点,来自七个不同专业共30多人组成的农业“集团军”,连续两年推广农田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配套技术。如品种(组合)合理布局,推广抗病虫高产良种;配套各项新技术,全面开展“健身”栽培提高作物的抗耐性;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控制甲胺磷的使用;根据天敌种群数量,适当放宽防治指标,减少用药次数;配合其它防治措施,合理、科学用药,推广扑虱灵防治飞虱、三唑磷防治二化螟、杀虫单防治卷叶螟、井冈霉素防治纹枯病等,收到了显著成效。示范点实现了粮食总产、单产超历史;亩增百斤粮,人增百元钱;双季亩产过吨粮的目标。“衡东县成建制亩产过吨谷”获1992年湖南省农业丰收一等奖。

2.3在单项防治措施的基础上,成功地推广无公害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1991年至今是两系杂交稻示范、推广与三系杂交稻同步推广阶段。两系杂交水稻由于生育期长,茎粗叶茂,生物量大等特点,单、双季稻混栽和中稻、一季稻面积扩大,桥梁田增加,再加上早播、早插,高肥、高群体等,为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等重大病虫的发生为害提供了有利条件,导致灾害性病虫发生为害加重。

2.3.1连续5年对早、晚稻病虫害损失率进行测定。为了准确测定病虫为害损失,1989-1993年,衡阳市植保植检站联合衡南县植保植检站在三塘镇大广村对三系杂交稻进行生物灾害损失对比试验,水稻不防治田比防治田早稻减产20.08%,晚稻减产26.67%,早、晚稻平均减产23.38%。 
据耒阳市植保植检站参与全省 2001~2002 年9个县(区)两系杂交稻生物灾害对比试验,水稻不防治田比防治田早稻减产43.6%,晚稻减产47.7%,早、晚稻平均减产45.6%。足以说明两系杂交稻病虫害损失率比三系杂交稻病虫损失率严重。
 
2.3.2赤斑黑沫蝉防治技术研究和推广获省、市科技成果奖。1990年,赤斑黑沫蝉已在祁东、衡南、常宁等县61个乡镇、540个村、10133h㎡稻田发生,成灾面积1833.3h。为了控制该虫害,1991年市科委下达了赤斑黑沫蝉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研究课题,由市植保植检站牵头、祁东、衡南、常宁(县市)植保植检站参与组成了课题组,历时三年,对该虫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铲除田埂山墈边杂草,搞好品种布局,注重预测预报,用呋喃丹防治若虫,三唑磷防治成虫的控防对策,具有良好的防效。1993年大力推广赤斑黑沫蝉防治技术6840h,挽回稻谷损失658.8万kg,折人民币357.59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课题获1994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其推广应用获1998年衡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3.3两系法杂交稻稻曲病发生规律和控防技术研究获2000年衡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10月,我省两系杂交稻示范点之一的衡阳县樟木乡种植的两系杂交晚稻5个不同组合感染稻曲病,其中培两优特青病丛率达81.52%,病株率为13.57%,平均每亩损失稻谷50kg以上,且造成稻谷污染,米质变劣。1995年11月21日,著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对开展稻曲病研究作了专门批示。1995年12月1日,原衡阳市主管农业彭辉副市长批示同意立项。衡阳市科委1996年下达了衡阳市“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由市植保植检站和市科委牵头,组织市种子管理站、市农科所、衡南县植保植检站、耒阳市植保植检站和市郊区植保植检站有关科研人员组成研究协作组,开展稻曲病各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稻曲病以为害中、晚稻为主,稻粒黑粉病以制种田发病重。其主要原因是培两优特青等大穗型两系杂交水稻组合,开花、灌浆时间较长。如培矮64S、安湘S等两用核不育系柱头外露率比三系中的不育系珍汕97A、威优20A等高出30%~40%,容易遭受病菌侵染。在两系杂交水稻的大田和制种田的不育系抽穗扬花期间,多要求日平均温度 27 ℃左右,而稻曲病和稻粒黑粉病菌的厚垣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 28~30 ℃, 这是此类病害发生的诱因,再加上两系杂交水稻与核不育系的感病性,从而导致这两病的趋重发生。稻曲病田间发生流行规律,侵染期在孕穗期,始见期在水稻抽穗扬花期,发病高峰在灌浆至乳穗期,黄熟期病情趋向稳定。课题组选取与稻曲病发生程度密切相关的4个指标(剑叶与主茎角度、着粒密度、病情指数和产量损失率),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将10个两系杂交稻组合田间自然抗性分为四类:抗病组合类,衡农s-1/明恢81、衡两优1号;较抗组合类,培两优288、安农s/k1640-05、培两优余红、安农810s/山青11;较感组合类,培矮64s/湘早籼1号、培两优特青、培矮64s/山青11;感病组合类,安湘s/896。较感组合类和感病组合类与抗病组合类比较,始发期早5-8天,流行期长7-10天,后期危害重;抗病组合类始发病时间迟,无流行期,仅零星发病。课题组分析了栽培因素(不同播插期、密度、不同施氮期和施氮量、氮磷钾不同配比、灌水方式)对稻曲病发生的影响,孕穗期至抽穗期,寡日照,多雨、高湿度有利于发病。并对稻曲病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病情分级标准、产量损失率预测、农艺措施优化分析,防治适期、次数、农药品种筛选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提出了“合理布局,推广抗性良种和健身栽培技术,适期进行药剂防治”的防治策略,并将各项技术组装配套形成湖南省两系杂交稻稻曲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2.3.4绿色杀虫剂研发和推广应用确保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1999年,由衡阳市植保植检站、衡阳市微生物厂申报的“24%井•吡可湿性粉剂的研制开发与应用”,被列入湖南省“星火计划”项目,争取国家发展引导资金300万元。稻飞虱、纹枯病是我省主要的病虫之一,其危害已构成对我省水稻生产的严重威胁。针对湖南省双季稻二、四代稻飞虱和纹枯病同期发生的现状研制开发出24%井•吡(虱纹光)可湿性粉剂防治飞虱、纹枯病效果好,属高效、低毒产品,获得了登记证和准产证。生产中对环境无污染,各项技术指标符合企业标准Q/EMCB013-1999。经省级鉴定和现场评议,该产品配方合理,填补了省内空白,达到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1999-2001年共推广虱纹光41.7775t,应用面积91006.7h,共挽回稻谷损失9145.2295万kg,挽回经济损失10059.7402万元,新增纯收入9441.2652万元。“24%井•吡可湿性粉剂的研制开发与应用” 获2002年衡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2008年,衡阳市植保植检站参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对一种高效新型苏云金杆菌杀虫剂绿色农药的研究和推广,广泛用于农业杀虫。该项目已得到国家“863”计划项目“利用蛛毒基因克隆进苏云金杆菌发酵生产高效广谱生物杀虫剂”(批准号:2002AA24502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苏云金杆菌杀虫晶体蛋白C-端区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批准号:30270037)的资助,研究产品为高效新型微生物杀虫剂。该项目利用微生物工程技术、发酵工程和生物工程下游技术,选育出高效、速效和持效杀虫苏云金杆菌新菌种,并结合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正交设计筛选和优化最佳发酵条件,建立新型发酵生产工艺流程,研究菌剂助效剂、杀虫增效技术及质量标准以确定菌种杀虫谱和大田应用技术体系,该项目还从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并阐明该菌种晶体毒蛋白分子生物学特性、杀虫作用机理和基因定位。该项目技术成熟,本产品已经申请发明专利,获得生产许可。本项目新型高效广谱Bt杀虫剂在湖南、海南、贵州、广东、广西、云南、江苏等10多个省市广泛推广应用,总量达27869.6t,获经济效益33403.52万元,利润4305.86万元。推广应用面积达368.78万h,增加作物总产量433.42万t,增加产值486624.94万元。主要用于防治水稻纵卷叶螟、棉铃虫、小菜蛾、烟青虫等。该新型微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绿色杀虫剂问世湖南,不污染环境,确保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苏云金芽孢杆菌的研究及其新型高效杀虫剂的应用”获2006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3.5
“水稻二化螟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获2011年衡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市二化螟呈现出发生早、数量大、盛蛾期长、抗性产生快、防治难、危害重、损失大的特点,对粮食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原有的防治方法和措施已不能满足防治需要。2002-2011年,衡南县植保植检站、衡阳市植保植检站在湖南省植保植检站的支持下,开展水稻二化螟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攻关与示范推广。经过近10年的研究攻关,全面阐述了衡阳市二化螟的发生历史演变和危害规律;研究了调整水稻种植结构,冬耕和提早春耕、灌深水灭蛹,健身栽培等传统控螟措施及频振式杀虫灯、二化螟性诱剂等物理、生物防控措施的控螟效应;开展了30余次田间试验与示范,筛选了一系列二化螟优秀防治药剂;开展了二化螟对氟虫腈、三唑磷、杀虫单、阿维菌素、毒死蜱的抗性水平检测;成功地创新和应用专业化统防统治的防治机制和防治方式,形成了二化螟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制定了技术规范,并大面积示范推广。示范区比非示范区每亩防治次数减少1.5-1.8次,节省农药投入16.1-20.9元,挽回稻谷损失57.57-75.2kg,新增产值96.90-121.44元,每亩合计新增效益131.20-155.44元。2006-2011年全市累计示范应用面积49.63万h㎡,仅此一项累计新增效益105188.66 万元;有效地破解了二化螟防治难题,同时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了保障,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2.3.6制定了无公害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近年来,由于两系杂交稻、优质稻和超级稻种植面积越来越大,耕作制度改变及气候变暖等原因,水稻病虫害发生危害日益严重。水稻的主要病虫害有:二化螟、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和稻瘟病。了解病虫发生规律、适时喷施高效低毒持效期长的农药,才能确保水稻免受病虫危害,实现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2004年,我市制定了无公害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印制1.5万份年画,分发各县市区乡镇张贴,指导农民合理科学用药。

    二化螟的防治:①.危害特点 二化螟俗称“钻心虫”,一年发生三四代,在本地稻桩或稻草内以幼虫和蛹越冬。第2年蚁螟孵出后,先在叶鞘内侧群集危害,造成枯鞘;2龄后开始转株危害,造成枯心、白穗和虫伤株等。一般1头幼虫可危害水稻植株3~5株。②.防治适期 5月10日左右防治第1代二化螟,6月下旬至7月上旬防治第2代二化螟,8月10日左右防治第3代二化螟,局部地区9月中旬防治第4代二化螟。③.防治方法 :在二化螟卵孵高峰期,每667用80%锐劲特2~3g或5%锐劲特30~40ml,或现混现用80%锐劲特1g(或5%锐劲特20ml)加15%三唑磷微乳剂100ml(或90%杀虫单50g或90%敌百虫100g)喷雾。在二化螟发生特别严重或错过施药适期的稻田,每667用 80%锐劲特3~4g或5%锐劲特50~60ml喷雾可以防治高龄二化螟幼虫。在田间无水层(保持湿润)的情况下,使用锐劲特防治二化螟,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①.危害特点: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每年随早春南风或随台风从东南亚、海南岛等地从南到北迁移。主要是6月中旬~9月中旬在早稻后期、中稻和晚稻上发生危害。②.防治适期:防治纵卷叶螟的关键是:用药时期要准,水量要足,喷雾要细而均匀。当田间开始出现小虫苞时,即蛾高峰后7天左右开始用药。
③.防治方法 每667用80%锐劲特3g或 5%锐劲特40~50ml,或现混现用80%锐劲特1g(或5%锐劲特20ml)加40%毒死蜱80ml(或15%三唑磷微乳剂100ml)喷雾。

    稻飞虱的防治:①.危害特点:危害水稻的飞虱主要有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为迁飞性害虫。常以成虫、若虫群集在稻株基部吸汁,严重时可造成水稻“穿孔”、倒伏和减产。②.防治适期与方法:防治飞虱的关键是:时间要早,水量要足(667对水量45~60kg),喷雾要均匀,部位要准。早稻提倡在孕穗中后期施药,中稻、晚稻要求在分蘖末期和孕穗后期各防治1次,药液重点喷洒在植株中下部。早稻、中稻前期,田间以白背飞虱为主时,在低龄若虫发生高峰期每667用70%艾美乐3g,或80%锐劲特2g(或5%锐劲特30ml)加70%艾美乐2g喷雾。在中稻后期或晚稻,田间以褐飞虱为主,在低龄若虫发生高峰期每667用70%艾美乐3~4g,或80%锐劲特2g(或5%锐劲特30ml)加70%艾美乐2g喷雾。在中稻或晚稻第3代二化螟防治时期,每667用5%锐劲特40~50ml或80%锐劲特3g喷雾,对控制水稻后期褐飞虱的数量有很好的效果和作用。在飞虱大发生时,用锐劲特和艾美乐防治稻飞虱,一定要和击倒速度较快的药剂如毒死蜱等现混现用,每667可采用80%锐劲特2g(或5%锐劲特30ml或70%艾美乐3g)加40%毒死蜱80ml喷雾。

    纹枯病的防治:①.危害特点:纹枯病主要危害叶鞘及叶片,严重时也侵害稻穗和深入茎秆。一般在分蘖期开始发病,拔节期至孕穗期为发病高峰期。②.防治适期与方法:在分蘖末期至破口前防治一二次,每667用43%好力克9~12ml或井冈霉素50g喷雾。

    稻曲病的防治:①.危害特点:稻曲病是水稻穗期主要病害之一。初见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色块状物,后逐渐膨大,发展到包裹整个颖壳。病粒比键谷大三四倍,成为墨绿色表面平滑的菌块。最后开裂,散出墨绿色粉末。稻曲病不仅影响产量,更主要是影响米质。②.防治适期与方法:金优、两优和T优等优质稻系列易感染稻曲病,这些品种在破口前5~7d需喷药1次。如破口时正赶上阴雨天光照少,则在第1次用药后7~10d再喷药1次。每667每次用43%好力克12~15ml对水30公斤~45kg喷雾。用好力克防治稻曲病,可同时防治纹枯病、稻粒黑粉病和叶鞘腐败病等多种水稻穗期病害,并且可以抗倒伏,延长剑叶功能期,防治稻穗掉粒,增产增收。

    2.3.7超级杂交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示范和推广。
2007年,锐劲特禁用后,艾美乐在生产后期防治稻飞虱不如吡蚜酮,此期我们推出稻腾、康宽防治二化螟、纵卷叶螟;吡蚜酮防治稻飞虱;拿敌稳防治纹枯病、稻曲病和稻瘟病的全程用药方案和超级杂交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2.3.7.1、加强农业防治,提高禾苗抗耐性。一是选用抗耐性能好的良种,减轻病虫发生。二是稀播匀播,培育壮秧。采取塑料软盘营养泥育秧,做到一孔播一至两粒芽谷。三是宽窄行合理密植。选择5×(5+10)/2的栽培模式较为理想,田间通透性好,对病虫害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四是全量施肥,增施有机肥、重施基肥、早施攻苗肥,保持氮、磷、钾养分平衡的施肥方法。超级稻示范田亩平施用猪粪590kg、鸡粪163kg、菜枯46kg;基肥施用量占总用肥量的70%左右;攻苗肥要早,一般在插秧后3d左右追施。五是定量促控苗。做到插秧后浅水勤灌,多露田透气促分蘖,当亩平苗数达22万时落水晒田控苗,以轻晒为主,控制无效分蘖,使亩平最高苗数控制在43万左右;禾苗进入幼穗分化阶段保持水层灌溉,齐穗后采取灌“跑马水”,保持土壤湿润,在成熟前7d田间断水,防止植株早衰,以改善田间生态条件,提高禾苗的抗耐性。

2.3.7.2、搞好病虫监测,及时指导防治。超级稻高产栽培全过程中,必须搞好病虫害的监测,对各种病虫进行定点、定期的系统观察,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指导农民开展防治,将病虫为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内。

2.3.7.3、选择最佳配方,适时开展防治。超级稻示范田因病虫发生种类多,数量大,防治次数相应比常规栽培的防治次数多。为此,①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广谱性杀虫剂与杀菌剂。防治稻飞虱、蓟马、稻瘿蚊选用吡虫啉、吡蚜酮;防治二化螟、卷叶螟选择稻腾、康宽等药剂;预防纹枯病、稻曲病选用爱苗、好力克和拿敌稳等;预防稻瘟病选用三环唑等药剂;预防细菌性基腐病选择叶青双。②在防治时间上,稻瘿蚊在成虫盛发期施药防治;其它害虫在卵孵盛期施药;预防稻曲病在破口期和齐穗期用药;对稻纹枯病的防治,当纹枯病进入流行期应每隔15d用药一次,将病害控制在基部不扩展;防治稻瘟病在分蘖盛期和破口期用药;防治细菌性基腐病在齐穗期施药。③施药方法及注意事项。一是施药时用足药量和水量做到细喷匀喷,提高防效。二是在破口抽穗期不能使用含三唑酮的杀菌剂预防稻曲病,以免造成水稻花而不实。

2004年,衡山县永和6.67h超级稻有害生物无害化治理基点成效显著,基点迎来了中外电视台采访,30多个国家近100名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袁隆平院士、联合国粮食组织官员、国家农业部副部长、科技部副部长、省农业厅厅长等领导亲临现场视察指导。袁隆平院士对基点病虫草鼠综合治理给予高度评价“……稻黄了,叶还是绿的,禾秆是青的,示范点的病虫防治工作搞得不错……”。

2.4在防治方式和机制上不断创新,专业化统防统治全面铺开。

    近几年来,本市针对农村劳动力缺乏、年轻劳动力外出,病虫防治问题突出等现状,按照省站“提质扩面、整体推进、规范管理、加快发展”的工作要求与思路,采用行政推动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手段,强化市场运作,积极发展专业化防治组织,大力推进全程承包,全市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取得了又好又快发展。据统计,全市目前共有专业化服务组织114个,完成早中晚稻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83000h,占全年计划服务面积的103.75%,新增经济效益达18075万元。一是服务组织发展迅速。全市已组建不同形式专业化服务组织114个,注册资金6690.1万元,从业人员9386人,同时村级服务站、机防队数量大幅度增加,新型施药机械保有量达11577台,比上年同期增加6635台。二是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各地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作物不断拓宽,服务对象不断扩大,服务能力稳步提高,专业化统防统治日服务能力已达30万亩,全市30个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实现了全覆盖。2011-2012年,湖南安邦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启用了无人驾驶农药喷洒直升机进行统防统治作业服务,单机每天服务面积超过26.67hm2。该飞机使用普通97号汽油作为燃料,发动机为80cc双缸対置风冷式二冲程汽油发动机,飞机的起飞重量约为35kg,在田埂地头有1m2的空地就可以垂直起降。飞机飞行速度为每s5-7m,喷洒宽度为3-4m,每次装药10kL,每次喷洒时间8-10s,可以喷洒1.07-1.33hm2地,平均每667m2喷洒时间仅为30-50s。无人驾驶农药喷洒直升机进行施药服务是安邦科技公司“新农业服务模式”中重要的一环,该作业服务极大地提高了效率,节约50%的农药使用量和90%的用水量,远距离遥控操作,喷洒作业人员避免了暴露于农药弥雾中、高温易中毒的危险,是对传统人工施药的革命性创新。 三是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各地通过规范服务合同、制定服务标准、开展农民与机手培训,规范运作、加强监督,使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四是专业化防治效益不断提高。2011年,全市共签订了专业化防治合同22万余份,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83000h,节省农药费用3033.871万元,节省人工费用2473.007万元,增产创收12568.122万元,合计节支增收18075万元;专业化防治平均每亩节支增收145.18元,农村人平增收25.8元。五是涌现了许多好典型。各地在组织形式、建章立制、标准确立、运作指导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涌现了许多好典型,积累了很多好经验。如衡阳安农农作物病虫专业化防治合作社、衡南县植物医院、衡南县东冠农技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祁东双奇种植专业合作社、祁东正丰农资有限公司、衡山县美农稻米专业合作社、衡东益康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衡东鑫虎粮油种植专业合作社、湖南省绿海粮油专业化防治合作社、常宁市宁峰农业专业合作社、石鼓乐富蔬菜生产公司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化防治组织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衡阳日报、衡阳电视台、湖南经济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总之,实施专业化防治不但提高了防效,普及了技术,而且增加了收入,保障了安全,方便了群众,树立了品牌,提升了植保服务形象。


3、衡阳杂交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的未来


衡阳杂交水稻主要病虫害未来发生呈现加重态势:一是蝗虫、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暴发的频率逐年提高。2010年全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11.45万h㎡次,实际损失48627.6t,成灾1331.67h㎡. 二是迁飞性种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近年来大发生概率增加。三是流行性种类连年猖獗。水稻纹枯病连年大发生,稻曲病和稻瘟病偏重发生。四是区域性种类二化螟突发成灾。五是抗药性种类加重发生。二化螟对康宽、稻腾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稻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了中、高度抗性。六是检疫性种类大肆侵入。稻水象甲2011年初次侵入本市衡山稻区。2012年迅速发展蔓延到祁东,已在我市衡山县长青乡、贯塘乡、江东乡、新桥镇、白果镇、祁东县白鹤镇6个乡镇36个村624.07h稻田发生。另外,由于引种时检疫不严,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福寿螺繁殖力极强,在本市祁东、珠晖县区扩展蔓延很快,已对水稻构成极大威胁。

3.1牢固树立“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植物保护工作直接关系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要牢固树立“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所谓“公共植保”理念,就是要把植保工作作为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如2011年我市发生的稻水象甲、蝗虫、扶桑绵粉蚧共争取市、县财政经费185万元,体现本级财政对植保工作的支持,植保工作由部门行为变成了政府行为。所谓“绿色植保”理念,就是要把植保工作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其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保障和支撑作用。

3.2突出监测预警建设,提高预报准确率。通过建设和完善省市县三级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体系项目,建立全市有害生物灾害监控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网络,基本实现数据的标准化采集、网络化传输、自动化管理、图形化处理和可视化发布,显著提高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工作效率,测报准确率提高2-3个百分点,覆盖率提高5-10个百分点。我市常宁、祁东、衡南三县市,以病虫预警区域站建设为契机,抓设施建设,利用国家优粮工程、植保工程项目资金,建成了区域站。其它县市区植保植检站正在抓紧申报,争取早日建成区域战,使各项软硬件实力得到全面提升,不断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水平。

3.3突出绿色防控技术,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通过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和专业化统防统治建设,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大幅度减少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绿色防控面积达到应防面积的70%以上,使粮食病虫灾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经济作物病虫危害控制在10%以内。杂交稻主要病虫害防控工作不仅要求能够有效地控害保产,更要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不仅要求防治高效、安全,更要将降低防控措施的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放在突出位置。要以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按照目标产品的生产标准,制定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的使用技术规范。如耒阳市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主要推广深水灭蛹、稻鸭共生技术、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性引诱剂和太阳能杀虫灯应用技术,降低了农药投入,节约了防治成本,提高了防效,增加了产量。

3.4控制重大疫情传播蔓延,实现病虫害防控三大转变。依法构建阻截带,增强疫情防御能力,重大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做到早发现、早阻截、早扑灭,继续阻截其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封锁稻水象甲、福寿螺不扩散、不成灾,保障全市的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贸易安全。今后要在病虫害防控方面实现防控重点、防控策略和防控方式的三大转变。即防控重点由粮食等大宗农作物向统筹抓好粮食、经济、特色和设施农业作物转变;防控策略由主要依赖化学防治向综合防治和绿色防治转变;防控方式由分散防治方式向专业化统防统治转变。

    3.5培养高素质植保人才,促进杂交稻稳定发展。
农业新科技革命,人才普及和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是决定的因素。因此,加强病虫害综合治理,推动杂交稻稳定发展。必须集中人才优势,加大力度培养一支科研、开发、推广、管理的植保人才队伍,为推动我市杂交稻稳定发展,提供强大的植保科技支撑,这是植保事业得以开拓、兴旺的关键。专业化统防统治需要高素质的农民,农民是植保技术的实施者,从整体上需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通过多种形式为农民传授植保新成果、防控新技术、农药和药械新产品,大力推广水稻主要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提高广大农民的植保科技素质,切实加强病虫害综合治理,推进杂交稻持续稳定发展。
 


\

\

\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