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2-06-22 13:06:32 作者:李翠英 来源:湖南省沅江市农业局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的发生与防治

\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又名细菌性心腐病,是一种假单胞杆菌引起的水稻病害,在我国南方地区均有发生,近年来该病的发生逐年加重,在北方稻区也已见该病对水稻造成危害。
 
    一、 病害症状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从苗期到穗期都可能受到侵染危害。开始发病多在秧苗心叶下一片叶片,先在叶片中脉出现褐色小点,以后向上下扩展成为褐色或紫褐色条斑,病斑与叶片长度接近或相等,边缘清晰,病重时秧苗枯死。成株期发病,先在叶片与叶鞘交界处发生,病斑黄褐色,呈水渍状,然后沿中脉上下延伸,上至叶尖下至叶鞘基部,形成深褐色长条斑,严重时全也枯黄,纵卷而死。叶鞘发病,病斑呈不规则形,初为黄色,后变为黄褐色,直至腐烂。心叶未抽出未抽出时发病,则不能继续生长而死于心内,成为假枯心,故有“心腐病”之称。这种枯心应与水稻钻心虫(螟虫)引起的枯心区分开,特别是新病区,往往不加辨别,易被忽视。剑叶发病,先在剑叶叶鞘上出现水渍状条斑,后扩展到剑叶,沿中脉形成褐色条斑,并伴有早穗现象,穗颈伸长,穗部小枝梗淡褐色,弯曲畸形,谷粒褐色,多不结实,部分稻穗破叶鞘而出,或裹在叶鞘内成“闷死胎”,茎上倒生须根。所有病部用手挤压均可见到乳白色至淡黄色混浊菌液流出,病部组织有腥臭味,这是本病的特征。
 
    二、 流行特点
 
    在有菌源存在的条件下,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危害程度,取决于气候条件。一般在低洼积水或连日暴雨受洪水淹没的田块发病较重。秧苗期如遇低温多雨天气,则发病严重;而大田期天气闷热、高温高湿,也有利于发病,尤其遇到暴雨天气,一般在受淹后3~8天发病,发病的轻重与受淹时间长短成正相关。一般秧苗期及分蘖盛期发病重,幼穗分化期发病轻,生长嫩绿的田块发病重。在遭受暴雨天气时,如再遇上高温高湿天气,则该病常会暴发成灾。
 
    三、 防治措施
 
    1、 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建立排灌系统,避免洪水淹没稻田,造成病害侵染蔓延。
 
    2、 抓好种子消毒处理,用强氯精浸种消灭菌源。
 
    3、 水稻受淹后应立即排干田水,保持浅水管理,并撒石灰或草木灰,每667平方米(1亩)用量为15~20公斤,控制病害的扩展,同时喷施叶面宝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并加入适量氮肥,促进稻株恢复生长,控制病害蔓延。
 
    4、 药剂防治:每667平方米用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60公斤喷洒,或用50%抗枯灵500倍液喷洒防治。在秧苗期可用50%代森锰铵水剂1000~2000倍液喷洒,大田期用2:1:500的波尔多液喷洒,每667平方米用药液50~75公斤,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湖南省沅江市农业局  李翠英 邮编:413100)

\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