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叶”畅想曲--常宁市三角塘镇大力发展烟叶生产

2012-08-01 12:31:55 作者:郭 华 陈柯宏 来源:衡阳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金叶”畅想曲
——常宁市三角塘镇大力发展烟叶生产
 
  田边的红砖土烤房、屋前编烟杆的老农……这曾是常宁市三角塘镇的烟叶生产生活图。如今,再走进这里,一株株大小均等的烟叶迎风而动,一排排密集式烤房实用美观,一个个透明宽敞的育苗大棚错落有致,一台台崭新的大型农机在田间奏鸣……三角塘人在希望田野上的“金叶”畅想,化作了农民脸上的笑容。
 
  常宁市三角塘镇地处该市东南部,在这里,目之所及皆是茫茫烟海,蔚为壮观。近年来,该镇充分发挥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质适宜,劳动力富足等自身优势,大规模引进栽种烤烟,全镇发展烤烟面积3298亩,当地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村民纷纷发家致富。
 
 
  “好烟叶”要有“好条件”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要想种植出好的烟叶,少不了好的种烟环境。
 
 
  在三角塘镇,以前种烟基本上是看天吃饭,水涝和干旱等对烟叶品质而言,简直是灾难!近年来,该镇投入100余万元,用于改善烟叶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笔直宽阔的机耕道3000余米,修筑蓄水水塘,挖通烟田灌溉沟渠2000余米。
 
  在三角塘镇南岭村,一排排密集的烤烟房内,标准化烤烟设备齐全,这种新式的空气源密集式烤房被投入到了烟叶烘烤中,通过全电能空气送热,彻底解决了传统烘烤过程中换煤所导致的受热不均现象。不仅让烟农很容易掌握烟叶烘烤技术,还降低了烘烤劳动强度。像这样的烤烟房群,在三角塘镇有5个,大大小小105个小烤房。
 
  为了保障烟苗质量,该镇大力扶植集中育苗,新建了1个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的大型育苗工厂,可保证3000亩烟田烟苗供应。可移动天窗、遮阳系统、潮汐苗床等设施,能够对育苗操作进行实时性监控,实现了对烟苗育苗的精细管理,大大提高了烟叶生产的质量和产量。
 
  除了在硬件上为烟叶品质保驾护航,近年来,三角塘镇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凡种烟犁田,镇财政给予特产税的15%作为补贴,奖励种烟大户、种烟先进户。针对种烟“薄弱”环节,该镇对烟叶生产前,每个阶段都制定出完备的技术方案和严格的考核措施,将技术要求全部量化打分,对烟农进行严格考核评价,把烟叶补助的奖励部分,按照考核的评分执行到位。考核和激励措施,激发了该镇农民学习种植烟叶技术的积极性,创造了良好的烟叶种植“软环境”。
 
  为促进烟叶种植的专业化、规模化,该镇还组建了常宁富山烤烟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178名,购置了8台翻耕起垄拖拉机,成立了专业机耕队伍、技术员队伍、烤烟服务队伍等,以专业的素质,一流的技术服务烟叶生产。
 
  “新技术”带来“新突破”
                                
  常宁市三角塘镇种烟历史悠久,老观念根深蒂固。起初,对于新技术的引进,只有30%的人勇于接受,有40%的人选择观望,还有30%的人固执己见。面对这种状况,三角塘镇如何打好思想工作这张牌?
 
  “用满腔热忱服务烟农,用实际行动感化烟农,用标准化种植规范烟农,用教育培训改变烟农。”这是三角塘领导班子作出的回答。
 
  为了让标准化新技术传达到每一位烟农,三角塘镇利用报刊、墙报、标语、小手册、电视讲座、资料光盘等方式加大对新技术的宣传和指导,还邀请专家技术人员免费为烟农进行培训,配备烟农辅导员,提供入户指导。为了解决老烟农不懂智能烘烤技术的问题,他们甚至上门跟踪烘烤,手把手地教,直到烟农完全学会为止。
 
  “现在种烟再不是原来的概念了!” 泉塘村支书李孟冬告诉笔者,“栽烟的行距和株距,以前都是随意种,既浪费面积,种出来的烟质量还不稳定;贯彻标准后,每亩株数多了,质量也提高了,从每亩300斤提高到400斤。再比如施肥,早几年,施什么肥、什么时候施肥都是我们自己看着办。现在,取土、测成分、再配肥,像医生开处方一样给我们提供‘配方卡’,我们按‘配方卡’施肥就行,省心省力效果又好。”
 
  “原来种出来的烟叶,远看很漂亮,但卖的价格并不高,只有3、4块一斤;有时候用土烤房烤,还把烟烤坏,损失就更大。”李孟冬告诉笔者,现在,按标准种烟,搞合理密植、稻草覆盖、科学打顶、智能烘烤,生产水平提高了,烤出来的烟颜色好看,香味也足,可以卖到10多块一斤。一季下来每亩纯收入可达2500多元。
 
  随着烟叶标准化建设和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不断推进,三角塘镇烟叶生产实现了减工降本、提质增效。
 
  “金叶”富了百姓钱袋
 
  来到三角塘镇南岭村,满眼的绿色让人心旷神怡。清澈的渠水在水渠中叮咚作响,如一首欢快的乡间小曲。
 
  当地村民告诉我们,原来这里最大问题就是水源。去年来,该村整合各方资金,修建、挖通沟渠,将水引进了村,直接灌溉到田间。现在,村民们再也不用担心干旱问题。近年来,该村积极完善烟水、烟路、机械、大棚、烤房等烟叶基础设施建设。
 
  新型的种烟模式,结束了原来“一家一户从头种到尾”的农事方式,“空巢”在家的老弱妇孺也能参与烟叶生产的几个环节,既增加了收益,又纯化了民风。泉塘村6组63岁的刘五秀老人,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自己带着孙子、孙女,而她本人又因为年轻时脚受过伤,基本不能从事体力劳动。但是,近两年,她帮忙捆扎烟叶,既不劳累身体,又能挣点“零花钱”,一季下来,也能赚个6000余元。
 
  烟叶种植让烟农们感受到了“科技兴烟”的魅力,一批见过世面,有着丰富从业经验和知识,乐于接受新理念的管理型烟农渐渐“燎原”,不少70后、80后的“打工族”心动,陆续“回巢”,成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新生力量。 
                           
  南岭村的刘桂成,年纪不到40岁,原来在深圳打工,毛收入加起来5万多元,一年到头省吃俭用也才存下1万元。去年,听说村里种烟有了新路子,便回来试一试,一种就是60亩。一季下来,纯收入达15万余元,在家种烟一年相当于在深圳打工三年。几年没有着落的新房子,如今已经建成了。“明年,我还想买部小车呢!”看着自家的新房,刘桂成乐呵呵地说。         陈柯宏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