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与需求对策

2012-11-29 22:51:45 作者:周剑 来源:衡山县农业局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衡山县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与需求对策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业技术信息推广指导服务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需求的迫切性日益凸现出来。在农业种植业生产方面,包括粮食生产、特色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园艺农业等,重点利用农业资源、精准作业、农情监控、网络生产技术、数据库技术、物流物联网、市场营销管理等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优势日益突现出来。衡山县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建立《衡山农业信息网》网络技术服务平台,加强农业生产技术信息推广指导服务,发展3G电子信息服务,促进农业信息化示范项目建设,使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农业生产设施和农产品市场经营条件等信息化程度得到有效提升,成为引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增长亮点。
 
一、衡山县基本情况
 
衡山县地处衡阳市北大门,因“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横亘县域中部而得名。全县区域面积933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20个居委会、319个行政村,总人口4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52万人。全县耕地面积35.19 万亩,水田29.07万亩,旱土6.12万亩。农业主导产业主要有水稻(优质稻)、油菜、蔬菜、小水果、茶叶、席草等。
 
2011年实现粮食播种面积50.3万亩,总产23.285万吨,水稻播种面积48.3万亩,总产22.495万吨。蔬菜复种面积11.2万亩,总产23.12万吨。油菜实收面积12.75万亩,总产1.72万吨。西甜瓜面积1.35万亩,总产3.35万吨。小水果面积6.8万亩,总产6.5万吨。茶叶面积0.8万亩,200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4.09亿,农民人均纯收入6396元,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7.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22元。
 
二、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衡山县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项目单位为衡山县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项目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属国家设立的为农业和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技术信息推广指导服务的组织机构,属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其人员工资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单位财务运行状况良好。其主要职能职责是规范管理本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为全县农业和农民提供农业技术信息服务。主要包括种植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病虫害专业化预测预报与防控,农业、农村和农民公共信息服务,种植业技术培训等工作。推广中心现有职工9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2人,副高以上职称(含副高)6人,中级以上职称(含中级)33人,初级职称43人。现有办公楼管理用房1150㎡,中心下设粮油站、植保站、经作站、土肥站、病虫测报站、17个乡镇农技站。有仪器设备110台套,价值41万元,有专业化验员5名,每年检验土壤、植株、肥料、农产品等样品2万余个。
 
衡山县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自1990年至2008年,共69人次分别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丰收计划奖等奖励26项,省部级5项,厅局级11项,地市级21项。1990年稻萍鱼稻田增产技术,获农业部丰收一等奖;1991衡山县粮食连续五年增产,获湖南省农业丰收奖;1992年,常规早稻新品种及栽培技术推广,获湖南省农业丰收二等奖;1994年,湘早籼七号推广,获湖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奖;1995年,旱地土壤供钾特征及作物高效施钾技术研究,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98年,衡山县双季稻成建制亩产过吨粮配套技术,获湖南省农业技术丰收三等奖;2002年,湖南省南方优质早籼稻品种推广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衡山县优质稻新品种及综合配套技术增产技术,获湖南省农业丰收三等奖;2004年,107国道衡阳段高效稻田种植模式及产业化开发,获湖南省农业丰收一等奖;2005年,席草规模化生产及产业化开发获湖南省农业丰收二等奖,超级稻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获衡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衡山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
 
1、农业信息化建设网络基础逐步完善
 
衡山县自2000年开始,用了5年时间累计投入和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2004年正式建立《衡山农业信息网》网络,2006年全县实现了“村村通电话”,行政村宽带网络覆盖率达50%以上。2008年农业部门成立衡山市场信息中心机构,2009年,开通了“12316”三农服务热线,开展了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和市场行情趋势信息服务,推广农业政务信息公开。2009年—2011年,通过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县项目建设,每年确认了100名农业技术指导员、1000名农业科技示范户、16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农业专家—试验基地—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农户”的农业生产技术信息推广指导服务网络平台逐年完善。
 
2、农业信息化体系和综合服务逐步健全
 
衡山县通过搭建《衡山农业信息网》网络技术服务平台,全面构建县、乡、村农业信息化网络体系,以县农业市场信息中心为核心,开辟覆盖全县乡村的农业信息服务站点,不断提供农业生产信息技术和农产品供求信息,加快健全农业信息下乡、进村入户等综合服务方式,初步统计,自2004年以来,通过多种信息化方式,共计发布有效性、实用性农业信息200余万条,为发展衡山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重要贡献。
 
3、现代农业信息化互联网建设和农业资源逐步实现共享
 
充分利用《衡山农业信息网》网络平台,积极与市、省乃至全国农业信息互联网实现沟通衔接,在农业信息综合网络生产技术、数据库技术、农产品供求物流物联网信息等方面,实现农业资源信息共享。
 
四、衡山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强农惠农政策性文件。为加快衡山农业生产技术信息推广指导服务事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进程,衡山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凡是农业生产技术信息推广指导服务与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一是国土部门优先办理手续,二是银信部门优先给予贷款和支持。
 
2、基础设施优势
 
①交通便利。衡山县交通十分便捷,107国道、314省道、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湘江航道、京珠高速公路复线、武广高速铁路专线和潭衡西线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县、乡公路四通八达。近年来,全县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
 
②通讯畅通。衡山县的通讯事业发展十分迅速,现已形成“电信、移动、联通三网并进,邮政事业稳步发展”的良好局面。程控电话入村率达98.15%,电信因特网业务已全面开通,数字电视和宽带网用户正在快速发展。
 
③能源充足。衡山县境内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全县现有水电站20处,总装机容量为10076KW。目前衡山县境内有大源渡水利枢纽、红旗电站、九观桥电站等专门供水供电设施,充裕的水利电力资源和合理的电网布局系统完全可以确保项目建设的能源需求。
 
④水源丰富。衡山县境内有湘江干流64.85公里,湘江支流38条,九观湖和新桥水库库容量大,且地下水资源丰富,可以保证项目建设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用水。
 
3、农业资源优势
 
衡山县位于湖南省中部,湘江中游,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农业生态环境相对良好。衡山是国家商品粮基地之一,也是湖南省第一批命名的“家庭小水果县”,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4—2005年衡山县通过省级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验收,2007年列入袁隆平院士“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建设项目县,2007年荣获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2008年荣获湖南省(20个)粮食生产先进县,2009年列入湖南省(52个)国家产粮大县。全县农业主导产业主要有水稻(优质稻)、小水果、蔬菜、席草、油菜、油茶、西甜瓜、茶叶、食用菌等。2010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48万亩,粮食总产21万吨,粮食生产实现连续七年丰收。
 
4、技术优势
 
衡山县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拥有农业技术信息推广服务人员98人,其中高级农艺师6人,农艺师33人,助理农艺师及农业专业技术信息服务人员43人,农技人员中90%以上均为农业院校毕业生,长期在农业基层一线从事农业技术信息推广指导服务工作,具有较强的农业技术信息推广指导服务与实践经验。衡山县农业广播学校拥有一支较强的师资队伍,教学设备齐全,能常年开展农业技术方面的教学与培训。
 
五、发展衡山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为了切实加强衡山县农业生产技术信息推广指导服务项目建设工作的领导和规范化管理,确保项目高标准、高质量实施,项目建设县拟成立“衡山县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项目领导小组,县人民政府分管农业的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农业局分管农技推广的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计划编制和项目申报实施的日常工作。
 
2、确定发展规模与目标。衡山县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项目,通过大力加强农业生产技术信息推广指导服务工作,建立整套县域现代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体系,形成一系列县域现代农业信息化服务的制度建设。通过项目建设实施,示范带动农民应用农业新技术新知识新成果,为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品牌产业起到积极作用,从而促进衡山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项目建设实施后,衡山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2万亩以上,全县粮食总产达24万吨以上,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项目实施前增加1000元以上,农业生产技术信息推广指导服务和科技入户率在98%以上,农业生产技术信息推广指导服务基础设施总建筑面积在3400平方米以上,项目建设总投资达2000万元。
 
3、整合信息资源。农业信息化应汇集和建立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库,使服务平台能突出各地产业特色和区位优势。一是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协调和集成,按照逻辑统一、分布有序、服务到位的要求;二是完善电子政务、农业电子商务网络平台,推进局办公自动化进程,建立涉农部门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实现涉农公共数据的兼容与共享,使政府、农户和农业企业获得充分、有效的农业信息;三是完善市、县、乡、村信息互通机制,扩大农业信息的覆盖面,完善农业信息数据库,改变宏观信息多、微观信息少,外地信息多、本地信息少,生产信息多、市场信息少的状况,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四是按照农业生产的特点,重点建立粮食类、瓜果蔬菜类、农资价格等专业性信息资源、各类市场价格等服务平台,实现对重点农业产品产业链全程管理和科技服务的信息化,带动产业实现良种化、机械化、精准化、专业化,最终达到种、管、产、销一条龙服务的信息平台。
 
4、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农业信息化工作重点在基层,应加大对基层农技扶植力度,明确基层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一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主动联合信息产业、通信管理等相关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多渠道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形成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投入格局。二是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各种信息传输网络的建设,同时提高计算机的普及率,建立内容全面的农业信息网络数据库,推广各种实用技术的多媒体光盘。三是完善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建设。加强管理,使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不断提高服务手段和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上传下达作用。四是实行宽带下乡补贴。对农村宽带接通用户,实行补贴制度,同时降低城镇宽带使用费用,为广大百姓均能共享网络带来的便利与实惠,帮助几个较大较有辐射力、带动性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起门户网站,推进农业信息网络向基层延伸。五是开通多个信息平台。根据不同的信息需求,以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农业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大户发布所定制的信息,使信息需求者不必花费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就能得到所自己需要的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