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调查报告

2013-08-01 11:36:39 作者:tangchunsheng 来源:衡阳市统计局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衡阳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调查报告
 
  发展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有效途径。衡阳作为中部地区农业大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如何?怎样面向国内外大市场,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这个课题,笔者深入全市各县(市)区和主要农产品加工企业考察,对全市农产品加工情况进行了全盘摸底调查。
 
    一、农产品加工来势看好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生产力释放出巨大的活力,农产品总量日益丰富。特别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手,农产品供给从过去的长期短缺转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为发展农产品加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加之市场对加工农产品的需求拉动、部分农村能人个体老板对发展农产品加工的示范带动、政府对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推动,使我市农产品加工来势趋好,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势头。
 
    (一)加工规模迅速扩大。突出表现为“三增”:一是加工企业增多。全市现有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年加工产值50万元以上)1810个,近几年年均以8%的速度递增,快于同期工业企业增速1.5个百分点。已初步形成了粮食、竹木、油脂、果蔬、席草、茶叶和特色养殖等七大农产品加工业。在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58个,比上年增长16%,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13.9%。二是从业人数增加。主要是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用工需求相对减少,部分打工人员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后返乡创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并带动一批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到加工企业;农业技术进步和种养业比较效益低,从事种养业人数减少;龙头加工企业吸纳农民务工能力不断增强等原因,使农村从事农产品加工业人数稳步上升。据统计,全市现有劳动年龄人口296万人,在市内从事农产品加工约25万人,从事传统种养业约113万人。从事农产品加工业人数与从事种养业人数之比为0.22:1。三是加工总量增大。农产品加工涉及的农产品种类逐步增多,特别一些特色产品如黄花菜、席草加工转化率达到95%以上。2002年,全市种植养殖各类主要农产品总量约679万吨,其中加工转化约310万吨,转化率45.6%,比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加工产值23.7亿元,比上年增长38.4% ,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4.5%。
 
    (二)加工领域不断拓宽。一是围绕大宗农产品搞加工。我市粮食、棉花、油料、蔬菜、生猪、家禽、禽蛋、竹木等大宗农产品,产业规模大,产品总量多,具备丰富的资源优势;加之对部分大宗农产品加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比较丰富的经验,促进大宗农产品加工不断发展。从事大宗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大都起步较早,并随着资金不断积累,技术不断进步,市场不断拓展,加工能力越来越强,加工转化率越来越高,转化增值效益较为明显。比如在九十年代前,我市没有上万吨的大米加工企业,近2年年加工能力在5万吨以上的优质大米加工企业已发展到4家。二是瞄准特色产业搞加工。市场经济就是特色经济。我市一些特色产业如黄花菜、席草、香芋、油茶、藤茶、有机茶等在市场的需求拉动下迅速发展,有的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发展成为具有区域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瞄准特色产业的加工项目紧步跟进,几乎每一个新兴特色产业,都有一个或几个加工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工与生产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催动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2002年,我市特色产业加工产值占农产品加工产值的75%、加工转化率平均达到95%以上,远远超过主导产业的加工转化率,市场竞争优势十分明显。如黄花集团生产的黄花菜,在国际国内市场占到70%和80%的份额。三是引进外地资源搞加工。我市一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本地资源不足或缺乏的情况下,引进利用外地特有资源加工,这部分企业大多规模较大,资金比较雄厚,技术比较成熟,有比较知名的市场产品品牌和比较畅通的市场销路。如我市湘竹木业、三旺食品有限公司、三和食品有限公司等都是这种类型。
 
    (三)加工深度逐步延伸。随着市场对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在质量、安全、品种、品牌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推动农产品加工向纵深发展。一是加工方式由粗到细。由家庭作坊式手工操作向按先进工艺流程操作转变,同一种加工原料,加工出来的产品由相对单一向多样化转变。如稻谷加工,传统粗加工停留在去壳扬糠的工序,而现在运用先进工艺流程十多道程序,加工出精米、糠油等多种产品。又如湘竹木业利用竹木资源,开发出各类竹木地板、冷垫压环保胶、竹成材板式家具、竹木工艺制品等几十种产品,美仑美奂,打入国际市场。衡阳县天天见梳篦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发出五大类梳篦共60多个品种,畅销东南亚市场,“小商品”做成了“大产业”。二是技术装备由简到精。从调查的情况看,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都把开发新兴技术、引进先进设备作为抢占市场制高点、提高竞争力的主攻方向。不少加工企业的老板说,好产品、好销路,关键得有好技术、好设备。如黄花集团新近投资1.6亿元,在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征地150亩,兴建现代化厂房,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低温保鲜技术,引进国内外先进低温冻干、速冻保鲜蔬菜加工线,生产加工速冻保鲜黄花菜和冻干黄花菜,从根本上实现了黄花菜加工技术和装备的更新。湘南湘芋有限公司,投资8万元与湖南农业大学共同开发的香芋淀粉、香芋全粉加工技术,突破了企业原来只能保鲜储藏不能加工的“瓶颈”。三是产品档次由低到高。农产品加工企业重质量、重环保、重品牌、重信誉的意识增强。大路产品减少,精专产品增多。如衡东天然藤茶开发公司,生产的“京湘”牌藤茶系列产品获国家“专利”,荣获中国“保健”产品称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成功打造全国很有影响的天然茶品牌。衡山逢缘草席有限公司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实行产品换代,草席档次由原来的几元每条发展到高档次草席将近100元每条。四是销售市场由近到远。不少加工产品凭着可靠的质量保证,知名的产品品牌,良好的市场信誉,由过去主要在本地销售发展到销往全国各大城市、超市乃至国际市场。打响了衡阳农产品品牌,提高了衡阳产品的知名度。
 
    二、龙头企业的作用日益凸显
 
    我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连接基地,带动农户,龙头作用日益凸显。2002年,龙头企业连接农产品生产基地87万亩,占全年插种面积的10.8%,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带动农户47万户,占全市农村总户数的30%,高于全省3个百分点。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处于重要地位,舞活了产加销产业链条,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一)实现了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当前农产品相对过剩,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增产不增效的矛盾十分突出。实践证明,通过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保鲜贮藏,缓解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如我市衡东的藤茶产业,在衡东天然藤茶开发公司创立之前,加工粗放、产品低档、销路闭塞,一斤干藤茶只能卖到3元,而现在,通过该龙头企业深度加工,一斤干藤茶已经卖到30元以上。同样一片茶叶,有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产品价格相隔悬殊。祁东有种植香芋的传统,过去因为保鲜贮藏加工难,农民自产自销提篮小卖,丰产不丰收,一度成为农民的“伤心芋”。湘南香芋有限公司创办后,解决保鲜贮藏加工难题,农民种植的香芋不愁销路。种一亩香芋比种一亩水稻要多收近千元,“伤心芋”又成了农民的“香香芋”。
 
    (二)带动了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壮大。我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经历了从少到多、由小到大、此起彼伏的发展过程。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传统基地逐渐式微,一些传统产品基地不断壮大,一些新兴产业基地从无到有。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有无龙头企业的幅射带动,龙头企业是农产品基地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祁东黄花菜基地由原来的不足3万亩发展到13万亩,席草基地由1万亩发展到5万亩,香芋基地由零星种植发展到6万亩。一支黄花、一根席草、一只香芋,打造了祁东农村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这里的基地成为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产区农民成为龙头企业的“编外工人”。调查发现,龙头企业带动基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松散型,一种是紧密型。所谓松散型,是指发展某种产品有传统,技术要求不高,并且由于龙头企业的收购加工使基地产品不愁销路,能够增效增收,农民自觉投入发展生产,基地规模顺理成章发展壮大。这种带动形式在龙头与基地的关系中占较大比例,集中于粮、棉、油、茶、竹木、家禽、生猪等大宗产品。所谓紧密型,是指对基地产品质量标准要求较高,生产技术含量较高,或者生产投入较大,产品销售完全依靠龙头企业,主要集中于烟叶、制种、黄花、香芋等新兴特色产品。比如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带动的耒阳3.5万亩水稻制种基地,公司与基地农户签订完整的收售合同,并设立了风险保障基金。基地建设所需种子、肥料均由公司投入并分片由技术人员承包技术服务。又如衡南烟草公司带动建设的4万亩优质烟产业基地,由烟草公司免费提供种子种苗,每个烤房补助200元,每亩烟地投放140元扶持资金,每个村派驻1—2名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服务,生产出来的烟叶保质保量,确保收购。调查还发现,随着龙头企业规模实力的壮大,产品市场越来越稳固,对上游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都希望发展自己稳定的产品基地,因而对基地建设的资金、物资、技术投入逐渐增大,与基地、农户的契约关系越来越紧密,龙头企业带动基地的形式也逐渐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
 
    (三)增加了结构调整的有效投入。投入不足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瓶颈“,龙头企业成为财政投入、信贷投入之外的投入主体。主要是通过“公司+基地”、“公司+农户”形式向基地和农户免费提供种子种苗、肥料、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投入。如广州华庄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在祁东归阳镇租赁700亩稻田发展桑蚕基地,首期就投入70多万元用于购置种苗、专用肥料及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珠晖区白鹭湖生态园投资过亿元,兴建休闲观光基地,前期投资3000多万元拉通5公里长的水泥路面,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龙头企业的有效投入,实现了以工补农、以工促农、反哺农业。
 
    (四)促进了农民收入稳步增长。2002年,我市农民通过农产品加工人均获取的净收入为268元,占农民可支配收的9.3%。具体为以下三个方面构成:一是农民自己直接加工产品出卖的净收入为87元,占32.5%;二是农民到农产品加工企业务工获得的工资性收入为135元,占50.3%;三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实现农副产品增值获得的收入为46元,占17.2%。从事农产品加工业获得的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5年来,我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在5%左右徘徊。其中农民从种植、养殖等传统农业中得到的收入年均下降1.4%。农民外出务工及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家庭二、三产业收入,是保持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
 
    三、影响农产品加工的因素不容忽视
 
    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总的状况是加工滞后于生产,表现为“小”、“低”、“散”。所谓“小”,一是产业规模小,2002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0.52:1,与发达国家3:1差距悬殊,也低于全国0.8:1的水平。许多农产品未作任何加工就销往市场;二是企业规模小,岳阳市拥有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8个,而我市只有4个,产值过5000万元的加工企业也只有14个。由于产业和企业的规模小,致使带动辐射能力比较弱,龙头作用发挥不充分。所谓“低”,一是产品的档次低,具有较高档次的加工农产品较少,大多数加工产品仍为粗、浅加工的“大路货”,与发达地区相比档次、品质较低,品牌经营尚处于初始阶段。二是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相当一部分农产品加工仍然沿袭着传统的加工方式和生产技术,有的甚至还停留在作坊式的加工阶段,难以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所谓“散”,就是农产品的加工不够集中,如我市的大米加工,全市4912个村,村村都有加工户,有的村不少于3至4户,席草加工、红薯粉加工大都是分散在一家一户等等。过度分散加工难以更新生产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打造产品品牌、形成统一市场,尤其是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产生无序竞争。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市场机制不完善是影响农产品加工的关键所在
 
    首先是缺乏市场预测机制。由于市场预测机制不完善,政府、企业、农户都很难预测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及行情,因而生产、加工、经营行为往往存在较大的盲目性、随意性 ,跟风的现象相当普遍,一旦“预测”有误,给农户和企业造成较大损害。前些年祁东县一些个体户加工销往农村市场的糖果颇有赚头,就一哄而上,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糖果加工企业扩大到了300余家,投入资金总额达1.4亿余元,最高峰时的2000年加工产值超过5亿元。由于品种单一,品质相近,相互间大打价格战,争夺原料和产品市场愈演愈烈,加上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低档次糖果的销售市场萎缩,致使绝大多数糖果加工企业纷纷倒闭,如今的祁东糖果加工业已风光不再,滑入低谷。其次是缺乏风险规避机制。发达国家有一套化解农产品市场风险机制。而我们缺乏这样的机制,一旦风险降临,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最易受害。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是由加工龙头企业来承担市场风险,即由企业提供基地建设的资金和技术,利用合同形式将初级农产品价格规定下来,以使农民的利益得到相应的保证。然而这种做法证明是有缺陷的,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它追求的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没有义务也没有能力承担市场带来的风险,当龙头企业被风险吞噬之时,也就是产业衰败之时。如上世纪 90年代中期,萘李的市场销售价格每斤4至5元,一些地方的农民见有利可图,便大量种植萘李,其中衡南县鸡笼镇双溪等村发展萘李种植基地近2000亩,并组建了龙头加工企业,订单规定萘李种植户的产品全部由企业包销,每斤萘李收购价5元。2000年,萘李的市场价降到了每斤1元左右,企业无法承诺原来的收购价,而萘李种植户非要企业履行合同,迫使业主逃走他乡,至今未见踪影。再次是缺乏利益调节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根本就在于整个产业链条中各个环节的利益制衡和利益调节,也就是对加工销售环节取得利润的合理分配。调查中发现,这种利润的分享要么由企业与农户双方约定,农户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要么由政府划定,企业和农户都处于从属地位,违反了基本的市场游戏规则,造成了增值利润分享不平衡,挫伤了某个环节或若干环节的积极性,最终导致了整个产业链条的“断裂”。如衡南县车江镇办起了一个皂素厂,迅速带动了当地作为皂素生产原料的黄姜种植面积2万亩,农户与企业虽有收购订单,但价格偏低,农户赚不到钱。从去年以来,黄姜生产基地迅速萎缩,皂素厂生产原料无法稳定和足量供应,加工无法正常进行,今年只好从外地采购原料。
 
    (二)扶持政策不配套是制约农产品加工的障碍所在
 
    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各级都相继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我市也制定了一些措施。但是,这些政策和措施有不切实和不到位之处。一些紧要的政策被分散在各部门,协调起来十分复杂,落实起来非常艰难。目前政策上主要障碍有三个:一个是企业用地困难。用地的费用太高、手续太繁、审批太慢,制约了农产品收购、加工、储存用地,尤其是城区显得极为突出。珠晖区酃湖乡形成了3000亩葡萄种植基地,今年的葡萄总产量可达1亿斤,为延长葡萄销售周期,实现流通增值,计划建设一个100吨容量的葡萄冷藏保鲜仓库,需用地8.2亩,计划呈报了一年有余,因用地等原因至今未见批文,眼下葡萄采摘季节已到,农户心急如焚。一个是技术开发相对滞后。主要是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不完善,一方面是现有的科研成果不能有效地开发利用,另一方面是科研成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例如我市年果蔬产量310万吨左右,但果蔬保鲜技术长期没有解决,采后价值损失严重,腐烂变质达15%以上。一个是行政干预过多。行政干预不仅表现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同样表现在农产品的加工过程。有的地方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方式来推行农业产业化,打造一些“形象工程”,产生了一时的“轰动效应”。其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如常宁的贸易公司是由政府部门出面贷款600余万元兴办起来的,其初衷是发展养猪业,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已举步维艰。祁东的麒麟集团原生产果蔬脆片,生产经营十分兴隆,后经政府有关部门授意,贷款1500余万元扩建新厂房,由于选项不对路,加上与政府部门协作的“学生奶工程”流产,致使投资无法收回,现已全面停产。
 
    (三)资金投入不充分是影响农产品加工的“瓶颈”所在
 
    相对于其它工业而言,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比较薄弱,生产周期较长,市场相对过剩,是造成“供血不足”、投资渠道狭窄的主要因素。各级财政虽有用于农业产业化的贷款贴息、周转专项,但数额偏小,分散到企业已是杯水车薪,且现有的扶持资金集中在重点龙头企业,难以惠及到众多中小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户;信贷资金额度规模太小,农产品的生产季节性强,产品相对集中上市,龙头企业为确保常年加工,必须在短时间内动用大量资金收购农产品,流动资金的压力很大。我市黄花集团是国家重点扶持的151家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每年用于黄花菜收购的8000万元资金基本能够保证,而其它如席草、油料、香芋等大部分收购资金必须依靠龙头企业自筹。祁东香芋集团董事长为了按时收购香芋,由于缺少不动资产作抵押,只好从亲戚朋友处借了近20个房产证在银行贷款200万元才缓解了资金困难。与此同时,目前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建设标准较高,投入较大,资金也难以保证。如祁东县金泰米业公司目前具有的优质米年加工能力超过3万吨,计划建10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由于无法提供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和优质品种垫付资金,基地动作困难重重,眼下只好从常德等地采购加工原料。
 
    (四)企业机制不灵活是影响农产品加工的阻力所在
 
    我市仍有一部分规模以上国有和集体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实现改制转体,融资渠道单一,自主经营受阻,扩展欲望不强,已成为企业自身发展和带动产业的阻力。金雁米业是我市大米加工系统加工设备最先进、加工能力最大、政府投入最多的一家国有企业。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年加工量还不如比自己规模小的民营企业----耒阳绿海米业;职工人数(含退休)是绿海米业的3倍,而全员劳动生产率只有绿海的三分之一。国有企业西渡造纸厂按现有的加工规模,足可带动20万亩龙须草原料供应基地,完全可以做成当地的一个主导产业,也是由于体制上的问题,企业对发展龙须草基地兴趣不高,投入不大,运作不力,目前发展起来的10万亩龙须草生产基地只好由政府筹资和组织。此外,像常宁油脂厂、衡阳油脂厂等一批国有农产品加工企业都超过了15年的发展史,但都是在市场竞争中萎缩。
 
    (五)发展环境不宽松是影响农产品加工的要害所在
 
    发展环境不宽松是广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企业普遍感到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的利润空间不大,但企业经营成本却居高不下。在加工环节方面,主要是一些管理服务部门确定的收费项目多,收费标准高。据对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统计,各种收费总额约占销售额的4.8%,是企业上缴国、地两税的1.2倍。在流通环节方面,没有开通“绿色通道”,过桥过路关卡多,收费多,罚款多。企业反映农产品本身价值不高,但收费的标准与工业品“一视同仁”,运送农产品的车辆不但要应付“星罗棋布”的收费站的收费,而且会经常遭遇有关部门的罚款和一些地方恶势力的盘剥,城市一些道路和区域被交通管制,这些农产品车辆进出困难,2002年,黄花集团运送农产品的车辆因超载就被罚款182起,罚金达3.1万元之多。在法制环境方面,有的司法部门缺乏大局观念和求实精神,客观上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如衡南县植物油厂,本来是一个规模、效益都不错的企业,并且打响了“大师傅”油的品牌,2001年改制过程中,有人反映有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被县检察机关起诉,厂长出走,至今杳无音讯,企业已全面瘫痪。
 
    四、搞好农产品加工任重道远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战略性选择,没有农业的产业化就没有农村的现代化。理性思考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可谓任重道远,我感到应把握住以下几个方面的实际性内容:
 
 (一)民营化机制
 
    实践已经表明,凡是经济民营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和领域,市场发育就更全,经济活力就更强,发展步伐就更快。我市近几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史实际上就是民营加工业的发展史,无论是加工企业还是个体加工户,凡是新办的无一不是民营性质,截止目前,我市农产品民营加工业在整个农产品加工业中的比重已达到90%。但是,农产品加工业毕竟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必须正视存在的差距,把握发展的方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能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干多大就干多大,促进我市农产品加工业量的大发展和质的大提高。与此同时,要对现有的国有或集体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像金雁米业、西渡造纸厂、常宁油脂厂这样的规模加工企业,按照“政府引导、职工自愿、利益平衡、民营参与”的方式,彻底地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经营机制民营化。解决了民营化的问题,实际上就解决了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经营机制问题。
 
    (二)产业化经营
 
    我市大多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项环节互为分割,各自为战,基地农户与加工企业、销售企业联系不紧,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也就是说,还没有完全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这样的格局不利于产业做强做大做优。解决的办就是以生产基地为依托,以龙头企业为纽带,把千家万户的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市场完整地对接起来,实行产业化经营。“公司+农户+基地”被证明是一个现实而有效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探索,使之更加完善,更加成熟,要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更高层次上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契约、股份合作、资产入股等多种形成的利益联结机制,把产业打造得更加牢固。我市黄花、席草、香芋产业之所以发展得快,关键得益于有龙头企业的支撑,农民得到了相应的利益保障,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衡阳县创造了一个“咸水”模式,即在开发咸水高效农业示范园的过程中,推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业主投入、能人带动”,把产加销、农工贸有机地统一起来,比较好的解决了示范园的基础投入、运作机制、管理方式等问题。
 
    (三)多元化投入
 
    只有多元化的投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加工的资金不足问题。一是要进一步加大财税支持力度。要按照江泽民同志“支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力所能及地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产品加工的贷款贴息、周转专项、捆绑支持的力度;积极协助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加工项目申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中小企业创业资金等各类政策性扶持资金,大胆探索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途径和办法,对直接向农户收购免税农产品进行加工销售的企业,应按国税机关批准使用的收购凭证依照规定抵扣税额。二是要加大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力度。各类金融机构都应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大前提出发,制定和实行适应农产品加工特点的信用等级评估和授信制度,取消某些限制,简化信贷手续,丰富信贷内容,增加信贷额度,开辟出口退税帐户托管贷款、无形资产抵押贷款、动产抵押贷款、个人委托贷款、自然人担保贷款和同一区域、行业联保互保贷款业务,对信誉良好、产品有市场、有效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主办银行”和“客户经理”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上市公司、企业集团和外资金融机构参股建立以农产品加工企业服务为主的中小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要扩大和优化对农产品的承保范围和服务内容。三是要加速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组建政府出资引导或企业互助性合作和自然人合股等多种形式的信用担保机构,加强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协作,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银企担保关系。四是要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直接融资。对规模较大、经济效益好、符合条件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政府部门要积极扶持并创造条件,争取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鼓励支持私人资本以股份合作制形式进行实业投资,积极组织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外招商引资,兴办大小型龙头加工企业,促进我市大宗农产品的精深加工。
 
    (四)规范化行政
 
    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初期,有效整合政府资源,准确定位政府角色,合理发挥行政职能,加大引导、规划、扶持、监控力度,是非常必要的,必须摒弃那些违背市场规则和农民愿望的行政干预,规范政府行为。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认真研究制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比如在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的用地上,实行优惠政策,进入加工园区的项目,在用地计划上应优先安排。二是科学规划。一个区域要发展什么产业,建设多大规模的基地,发展什么类型的龙头企业,地方政府应作出科学的规划,防止贪大求全,一哄而上,避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三是搞好协调。发展农产品加工涉及多个部门,如果不打破行业界限,弱化部门壁垒,就难以形成合力。我们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体制,对农业产业化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管理。四是加强监督。政府要全力督查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及时协调解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加大目标管理的考核力度。五是要法律保护。各级政府要切实维护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合法权益,保护业主及其职工的一切合法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切实保护企业的财产权、知识产权、自主经营权,建立健全执法部门责任追究制。六是要优质服务。各级政府要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完善各级政府服务中心,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实行“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审批、“一卡制”收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严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和索拿卡要行为。各级政府要指导、帮助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商会和相关的专业合作组织,将部分政府职能分流到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应享受与龙头企业同等的扶持政策。总之,政府部门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过程中要做到科学、规范、透明,不错位、不越位、不虚位。
 
   (五)社会化服务
 
    提高农户和龙头企业的组织化程度,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是新型产业化必须跨越的台阶;与此同时,在实现跨越的过程中,必须全方位搞好社会化服务。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打破人事管理中的所有制界限,在人才引进、培训和人才资源配置上与国有企事业单位一视同仁,有计划地选送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者到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培训,适时组织企业家出国考察和开展国际交流,推进经营管理者职业化和配置市场化,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技术培训,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技术队伍和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推进技术创新。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重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加快技术创新、产品换代和产业升级,创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企校所多方合作。三是推进企业诚信建设。尽快建立以企业经营者、中介机构为主体,以信用登记、信用评估、信用监管为主要环节,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信用制度,打造诚信市场主体,构筑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信用环境。四是推进行业协会建设。要改变按产加销分段设置的现状,增强行业协会和专业组织的协调职能,发挥其在对外谈判交涉、行业规划、价格协调、内部利益调节、行业自律处罚等职能,尤其要搞好农产品收购与产品出口两个关键环节的价格协调,有效地化解市场风险。五是强化农产品的安全生产。要按照标准化、国际化要求,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生产检疫检验体系和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农产品的检查监管,加大执法力度,杜绝不合格的产品进入市场,切实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促进我市农产品加工朝着安全、环保、有序、高效的方向发展。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