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杆潜蝇,农业植保专家的试金石
2015-09-14 05:52:33 作者:易光辉 来源:宁乡县农业局 浏览次数:816 网友评论 1 条
杂谈:稻杆潜蝇,农业植保专家的试金石
唐春生植保群:158785000;
唐春生微信:13973425121
今天走访农户,在一种田大户的田间,出现了许多“指尖公”,也就是禾穗顶部颖花没了,禾苗不勾头。
观察后,我告诉他是稻杆潜蝇危害造成的,农民说:“肯定不对,昨天我请了县农业局的专家,他告诉我是气候原因造成的颖花退化,是品种原因,要我找种子公司”。
为了说服他,我将潜蝇剥给他看,他还在嘟哝:人家是专家呢.......
唉,又是专家......
经常在网上泡,也进过很多群。有的群甚至很高级,很多国内知名的人物(专家)在里面,也会经常在一起聊天。
不管线上还是线下,我认为真正懂技术的人不多,懂农药的更是凤毛麟角。也许可以套用二八定律,十个专家,只有二个有才华的,其它几个只能算是伪专家。多数“专家”很务实,只推销产品,不谈技术。有时候加了好友,本来以为可以向他请教一下,结果他首先就是向我推销某某杀虫剂。
专家不懂农药,有历史原因。20年前农药品种特别少,成分也单纯,一切都很简单,甚至能从农药的味道知道对面喷的是什么药。杀虫剂方面,一般是有机磷和菊酯药为主。现在农药品种多了,复配的制剂特别多,标签和“内涵”也慢慢的发生变化。啶虫脒轻易的把跳甲打死了,哒螨灵也把跳甲打死了,后来苏金云杆菌也能干掉跳甲了。神奇的事情太多了,年轻一代的新人,没成专家之前,学到的知识,只是一种“污染”后的知识。就像城市雾霾下生长的孩子,从来不知道天空是湛蓝的一样。
再后来,甲拌磷和毒死蜱等杀虫剂特别是颗粒剂也“拥有”了杀菌功能,还能绿叶防重茬抗倒伏。部分杀菌剂也充分展示了杀虫的功效。因为正确的信息受到外界干扰,吃地沟油长大的专家也在迷惘中。
专家不懂农药,也和缺乏实践有关。很多专家奔波在各种会议和活动间,极少有时间跟踪区域作物病虫的情况。各地都走马观花的走走,没有细致的田间观察,那来丰富的经验。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作物对肥料和农药敏感不一样,病虫草害的表现也不一样。专家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把甲地的经验,在乙地按部就班地使用,结果不言而喻。
专家不懂农药,和成长环境有关。很多专家童年就生长在城市,吃在食堂,住在学校,出了校园只有文凭一本。葱韭蒜藠头都分不清,草鱼鲤鱼鲢鱼鲫鱼都搞不懂。那些野花野草小树灌木名称更是一概不知。出了社会只好一边学习一边忽悠农民,反正理论和口才都比没文化的强。
有的专家回答问题已经练出来胆量,让人惊讶不已。连小飞蓬都不知道是什么,就敢回答除草用药问题。连桑园蚕园的情况都不了解,就能答出草甘膦加乙草胺封草。柑桔新梢让蚜虫在背面咬了几口,就敢说是病毒病。氯溴异氰尿酸居然还能配有机磷。让我这种较真的人看了,一个晚上都睡不好。
其实哥认为,农民懂得的东西真的很多,什么药能把那些些草杀死,那些草耐药抗草甘膦和百草枯。一点都不比专家差。只是不知道专家的底细,暂时让唬住了。当然也有一些喜欢恶作剧的年轻哥哥,狡黠地把辣椒叶子用烟头一烫,然后笑嘻嘻的看专家的表演,自己躲在暗处偷偷地发笑。
能把植物的病虫治好了,说明懂点技术会用药。知道植物的特性,农药的原理,那就难一些。一个专家,不可能样样都懂。不懂也在装,明摆的在误导大家,还是真正的专家吗?但为什么专家有时候不懂也装懂呢?那是因为有利益诱惑的因素。还有就是农民对专家的期望值过高。站在台上,铿锵有力的话语,那气氛也让容易让人迷失了自己,以为自己专业上真有那么两下子。
如果能抛开利益,踏踏实实的做事,成为一位真正的专家。荣誉利益待遇虽然都不见得会改观,但肯定能得到农民们的尊重。
读后感
易站长有笔耕的习惯,能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斗胆地写出来,在没有征得他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我们拿来先睹为快,感谢易站长的辛勤付出!
易站长既为我们传播了专业知识,又对伪科学疾恶成仇。在科学大道上没有捷径可走,可是有相当比例的人走了捷径。那些走了捷径的人,一旦过了河,就将桥断掉了,反过来,还说架桥的不是!
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专家,也就是说专家不是万能的,专家需要学习,需要充实,关键在于专家对待学习的态度!我非常留恋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初期的学风,现在搞技术的年轻人竟然害怕下乡?从事植保的同志居然怕太阳,技术断层的现场非常严重!
专家在当今的社会也要活下去,也要有自己的既得利益;民族企业也需要大家呵护生存下去。但是,专家要有自己的道德底线,要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要以百姓健康民生为重,要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重;专家如果不把良心揣在胸口,丢失了福报,也就失去了专家的存在和意义!
-----唐春生

顶一下0
踩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