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惜汗水洒禾土,但求稻菽遍地香--汤俭民

2015-12-03 22:54:21 作者:admin 来源: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评选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不惜汗水洒禾土,但求稻菽遍地香

--记孝感市孝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正高职高级农艺师
汤俭民

\ 

     唐春生植保群:158785000
    唐春生的空间:
33128121;
   唐春生微信:13973425121

汤俭民,男,57岁,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正高职高级农艺师、省劳模、国务院表彰的先进工作者和国务院津贴专家。他35年如一日,本着"把农民当父母,把种子当儿抚,把自己当农夫"的理念,坚持从事农技推广和香稻育种,取得了显著成绩。他的事迹于2006526日被《央视新闻联播-劳动者之歌》播出,也被《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孝感市委曾作出了"在全市开展向汤俭民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孝感市孝发[2005]9号文件)。

一、真心实意把农民当父母

他坚持不懈深入田间地头传播农业科技,他义务承担了农广校、阳光工程、市区党校的兼职教师和省级"农技110咨询专家"等。他对农民特别友好,不厌其烦随时接受农民的咨询。他累计开展农业技术培训300余场次,培训农民6万余人次。为打消农民应用新技术怕失败的顾虑,他的办法就两个字:"真诚"。向农民提供绝对可靠的增产增收技术。对农民负责,他心中有一杆秤,那就是所推的新东西,能给自己的父母用,就能给每一位农民用,即把农民当父母。为取得农民的信任,他的作法:一是放下架子,广交农民朋友。他与2000多个农民长期交朋友,把他们培养成科技示范户。这些农民一带十、十带百,有效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普及。二是有求必应,诚心服务。在每次农技培训会上,他都承诺"两个凡是",凡是想与他见面、要求帮忙的农民,只要事先来电话约定了时间,他都见面交谈,帮助解决问题;凡是走进他办公室的农民,汤俭民都无偿送少量种子、种苗给他们试种,成功后再发展。"两个凡是"他从未食言,每年都有近百个农民来找他帮忙,当面咨询,几乎每天都有农民打来咨询电话。他都不厌其烦,耐心答服,一一办理。每年他无偿送的种子就达3000多斤。

二、真心实在把种子当儿抚

他在长期实践中,了解到农民最想要的是良种,消费者最想吃的是香米。民众的需要就是自已的天职。他在做好推广本职的同时,又挑起了第二副重担--自主创新培育香稻,此担一压就是30多年。他克服了千难万苦,像候鸟一样,追着太阳赶,怀揣种子跑,南繁北育;像抚婴儿一样,天天侍弄种子种苗,唯恐一丝闪失。

为育种,他二十多年冬渡海南,不能和家人过春节;为育种,每年300余天在稻田度过;为育种,把全部业余时间赔了进去,未领分文加班费;为育种,他多次放弃改行良机、丢失许多捞钱商机;为育种,他多次感染血吸虫,弄得一身毛病,身体不足47公斤。为育种,最让他遗憾的是,放松了对儿子的培养。他把种子当儿抚,却把儿子当草芥。儿子读书成绩平平,高考只能上三本。对此他深深觉得亏欠了儿子。作为人父,特别是在儿子中学阶段,最需要父亲伸手相扶之时,他却手忙种苗,没有尽到为父之责。他只好饮恨自己:子不优父之过啊!

在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下,他育出了13个水稻新品种(其中11个属香稻),均通过了省级以上审定,其中6个获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证书,5个获武汉市科技成果证书。特别是他育的广两优香66通过了国家审定,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水稻品种最高荣誉),连续三年被省农业厅确定为中稻主推品种(其中2014年和2013年均排名第一,2012年排名第二)。鄂晚17的育成,填补了我省没有自主培育的一级香型粳米品种的空白,该品种自2006年审定以来,一直被省品审会确定为本省粳稻品种创新的"擂主品种"(即对照),这是一份极其难得的荣誉。近期又培育出了与我省水稻生产相配套的早、中、晚、籼、粳、糯一系列的优质香稻新品种。现还有7个系列香稻品种正在参加国家和省级区域试验,将有望陆续通过审定,应用于生产。在条件简陋的县级,他育出了这么多省级以上审定的品种,而且是科技含量很高、国内外珍稀的香稻品种,这在我省、乃至全国都是罕见的。

把民族稻米香味化,这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而他却责无旁贷,默默地挑起了本不应该由他挑的重担。因为他认为,只要民众需要、且有一线希望做成的事情,就义无反顾地去做(目前他的香稻育种技术,在我省、乃至全国居领先水平)。袁隆平把天下米弄多,而他发誓要把天下米弄香。让寻常百姓餐餐吃上物美价廉、喷香可口的香米饭。这就是他的心愿。

当他的品种表现好的时候,也很高兴。2012年毛陈镇大桥村农民周尚文种了260亩他的香稻品种,一下子比上年增收4万多元。老周非常感谢他,他也很快乐。为此他做了打油诗:无边垄亩金秋日,香稻爸看香稻儿。稻儿丰硕表现好,稻爸心潮逐浪高。

三、真心实干把自己当农夫

他的各类育种材料一万多份,都要按图索骥、分区标号,栽插到150亩育种田里(孝感100亩,海南50亩),从播到收,不能有丝毫差错。所以总有做不完的事。最难的有四件:一是播前清种。一万多份种子的装袋和登记,日夜赶也得10多天。而且要吸进种子上的很多灰尘。每次清种后,他都咳嗽不断,对身体摧残极大。二是在田间打围隔离制种。每遇雷雨交加时刻,他不是呆在室内,而是往田里跑,怕风雨吹垮围子,以免品种间串花授粉、"私定终身"。三是孝感的7-8月中午,正好水稻开花,他每天此时要给数百对"婚配" 稻株进行人工授粉。而此时正好是烈日如火、上晒下蒸、暑热难挡之时。而他却要忍受热、累、饥、渴,忙到下午1点以后才能回家吃中饭,每次到家都是衣衫透湿。连寻常人拥有的午休程序,也被他给删除了。四是鉴别稻米香味。一般育种家是用眼和手育种,他除此以外,还要用嗅觉和味觉来分辨稻的香味。因为目前还没有测试香味的准确仪器,只有靠育种者感觉。他对香味早上最敏感,每天得5点钟爬起来,分辨香味。材料多了、时间长了,对他的身体影响极大。

久而久之,他磨练得像个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没有城里人上下班规矩,也没有长假短休的习惯。一年四季约300多天到农村下农田,比一个纯农民下田时间要多若干倍(冬闲农民不下田,他还要到海南下田)。一年到头、从早到晚、永无休止地忍受着"早上下田露湿衣,晚上带回一身泥;晴天总是汗浃背,雨天常成落汤鸡"的苦累艰辛,挑着"香稻育种"这副繁重的担子,在泞泥的垄亩上,默默地走过了30多个春秋。

每年24月,是他在海南最忙之时。而这段时光,是孝感姹紫嫣红的最美季节,而他却年年错过家乡的美好春光。年过天命,惜春之情自然有之。为酬此情,他曾作过打油诗自勉:

春暖花开好时光,我却年年无心赏。春又去,发已苍。妻子怨我家不管,儿子学业几度荒。欠孝心,何时偿?自愧不是好儿郎,多亏父母都原谅。日也忙,时也忙。忙来忙去为哪桩?百姓若满意,我心才舒畅!

他培育的品种和推广的技术在我省累计应用1800余万亩,为农民增收约20多亿元。

由于他业绩突出,上级给予了他一系列荣誉。2011年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称号(享受全国劳动模范待遇);20151月获国务院津贴专家。1991年获省劳模; 3次获省级优秀党员;2004年获农业部授予的全国农技推广先进个人;2005年获中国科协授予的"全国农村科普先进个人" 201310月在孝感建市20年纪念会上,他一人荣获市委、市政府授予的两项大奖:即"孝感建市2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先进模范人物" "第三届孝感市突出贡献人才奖"2013年春获孝南区政府授予的"第二届孝南区突出贡献人才特别奖"。先后获农业部丰收二等奖,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三等奖3项。在荣誉面前,他从不骄傲自满。而今他依然丝毫不怠,置身泥土,守望垄亩,忙碌在稻禾丛中,永远恪守自己的誓言:不惜汗水洒禾土,但求稻菽遍地香。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