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艳莉事迹材料

2015-12-04 00:14:11 作者:admin 来源: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评选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冯艳莉事迹材料

 

\

     唐春生植保群:158785000
    唐春生的空间:
33128121;
   唐春生微信:13973425121

在陕西省铜川市广袤的大地上,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常年奔走在煤城铜川贫瘠的土地上,兢兢业业、甘于奉献,为铜川的农业经济发展不辞劳苦、走村串乡。他们,是一群活跃在农业生产一线默默无闻的农业技术推广人。他们中有这样一个榜样,一个二十五年来凭着对事业无限忠诚、对岗位的无限热爱,一直任劳任怨工作在基层一线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冯艳莉同志。

冯艳莉,女,1970年生于陕西黄龙县,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在职研究生学历,高级农艺师职称,铜川市第十四、十五届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

(一)

1991年,冯艳莉踌躇满志的走向工作岗位--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肖家堡乡农技站。当她了解到旱地小麦产量低而不稳是影响陕西小麦总产的短板和限制因素时,就暗下决心要找到能大幅度提高旱地小麦单产的种植品种。经过几年一线实践,她发现渭北旱塬浅山区小气候特点明显,外引品种多不能适应当地气候,因此,她决心拜师学习育种,选育适宜于当地种植的丰产稳产、抗逆性好的旱地小麦品种。

这是一条布满艰辛而又寂寞冷清的路,需要无比坚强的毅力才能走下去。当时的育种基地,位于距离市区30公里的肖家堡乡,偏僻而艰苦。许多人都在想方设法调离,而她却把这里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起点。当时育种设施非常简陋,没有专业育种工具,她自己制作;没有温室,她和老师一起动手设计建造了土温室;没有单穗脱粒机,她用双手揉脱上千个品系。因为人手少,所以从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的编制到田间调查记载,从杂交选种到收获考种,从种到收的全部体力工作她都要参与。隆冬,正是小麦分蘖期,渭北高原西北风象刀子似的割着人的脸,要蹲在地里调查苗情,一蹲就是几个小时,手、脚冻裂了口,等把几百个品系、上千个点查完,她已经在地里站不起来;盛夏,火辣辣的阳光炽烤着大地,却正是育种工作最紧张最忙碌的时候,正值小麦扬花、灌浆和收获期,时间短,工作量却特别大,高海拔的紫外线辐射晒伤了她的皮肤,一层层脱皮。她常常要白天在田间去雄、采粉、授粉、调查、记载、选择和收获,晚上加班整理和分析数据资料。试验田里,不知道洒下了她多少的汗水和泪水!

她就这样带领课题组,艰苦攻关,相继选育出了铜麦系列1-6号旱地小麦新品种,填补了铜川市没有自选农作物品种的空白,为渭北旱塬的品种更新换代和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铜麦1号、2号小麦品种推广获2001年陕西省科技推广三等奖;优质强筋铜麦3号获2004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铜麦4号2007年获铜川市科学技术一等奖,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铜麦5号获2010年铜川市科学技术一等奖,获2011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铜麦6号获铜川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二)

新品种选育成功后,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她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经常牺牲节假日时间,定期下乡进行宣传推广,为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及时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优良农作物新品种送到农民手中。近年来先后培训农民455场次、2.2万人次。主持建设了铜麦系列小麦"三圃田"40亩,每年可生产原原种5000公斤,为两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了可靠的良种供应,为保持品种的优良种性和提纯复壮做出了贡献。目前,铜麦系列旱地小麦在渭北旱塬和同类地区累计推广1010万亩,为农民实现粮食增产22618.8万公斤,新增总产值54285.12万元,对改善渭北旱塬种植业结构,增加种植区农民收入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014年,"陕西旱地铜麦系列品种配套集成技术推广项目"获省政府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

在推广2012年审定的铜麦6号新品种过程中,她积极创新品种推广机制,由过去的科研、生产、经营脱节向"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建立了"百亩核心片+千亩示范区+万亩辐射带"的新品种推广体系,"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示范农户+农产品收购加工企业"齐抓共管的组织模式。由此开放性地融合了企业、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种子经销商和农户,构建起从种植到加工、到生产多方共赢的平台。她主持建设的铜川市印台区双碑村2000亩铜麦6号示范田,针对良种良法配套、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一次次耐心细致引导和手把手的传授,使示范田实现了四个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机械播种和统一病虫害防治,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经2015619日省农业厅组织专家现场实收,其中一户亩产达到了676.09公斤,创陕西省旱地小麦单产最高纪录,被农民誉为"旱地样板田"

(三)

她从2008年起主持印台区土壤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县项目。七年来,累计主持采集、化验土壤样品4200个,化验28540余项次,主持完成肥效试验90个,根据化验和田间试验结果,制定施肥配方62个,累计推广配方施肥面积102万亩,粮食亩均增产12%,全区年增产粮食460.2万公斤,总增产值690.3万元。平均亩增产苹果150公斤,全区年增产苹果1230万公斤,增加总产值1476万元。同时,通过几年来项目的实施,据土壤养分测定结果显示,印台区土壤速效磷提高5.6PPm,速效钾提高8.9PPm。化肥利用率提高2.5%,生产降耗平均每亩节约6元左右。土壤养分含量趋于协调,地力得到了有效培肥,对提高印台区农业生产水平及生态效益意义深远。

2012年起,主持印台区春玉米高产创建项目,每年创建2万亩高产示范片,应用玉米高产集成技术,包括全程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高密度玉米优良品种、统一宽窄行播种方式,最大限度的挖掘了玉米增产潜力,提高了玉米的单产水平和品质,通过示范带动、技术培训、科技服务和行政推动等有效手段,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实现了最广泛的科技入户,有效提升了示范户和农户应用集成技术和科技种田的水平。经省、市专家组核定产量,2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831.3公斤,仅此一项为项目区农户实现增产玉米3000吨,增加产值600万元。2013年,被省农业厅授予全省粮食生产先进个人。2014年,冯艳莉主抓的阿庄镇湫洼村村民王志宏106亩玉米高产示范田,由于各项关键技术到位,平均单产从去年450公斤增加到813.4公斤,增产玉米3.6万公斤,实现增收 8.6万元。925日,王志宏高兴地奖一面印着"科技下乡,一心为民"八个烫金大字的锦旗送到中心,农民的满意,使她受到了莫大的鼓舞。

(四)

几份耕耘,几份收获!她先后主持或参加了省级以上技术推广项目38项,其中5项获得市政府颁发的市科技进步奖,5项获省政府颁发的省科技推广和进步奖,应用于生产后,产生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提升做出了贡献。先后撰写论文和科普文章38篇,其中18篇在《西北农业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凭着不争的事实,冯艳莉的工作也赢得了领导的肯定和同志们的赞许。2003年她被选进陕西省第五批第二层次"三五人才工程"2004年起历年来一直被评为"铜川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2007年被团省委授予陕西省青年"五四"奖章;2008年被铜川市妇联授予"铜川市巾帼十杰"2011年被授予铜川市"劳动模范"2011年被省妇联授予"陕西省巾帼建功标兵";先后多次被省农技推广中心授予先进个人,2013年被省农业厅授予全省粮食生产管理先进个人。

脚下的路正长,一望无际的田野里麦浪翻滚,正蕴含着丰收的喜悦。我们坚信,明天的农村,会在以冯艳莉为代表的农技人默默而平凡的努力奉献中更加精彩辉煌!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