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 “6+1” 现代农业推进体系推动现代都市农业加快发展

2015-12-12 21:43:47 作者:张大波 来源:马鞍山市农业委员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构建 6+1 现代农业推进体系

推动现代都市农业加快发展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定位及绿色农产品供应、休闲观光体验和生态涵养调节三大功能,积极搭建“6+1 工作推进体系,促进我市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

推动发展的“6”:

一是规划好一张产业布局地图,解决“在哪发展”问题。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我市制定了涵盖5个优势主导产业、10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5个市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1个辐射中东部地区名特优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现代都市农业“51051”产业布局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依托城乡干道路网体系,结合美好乡村建设,进一步明确重点建设313省道现代林业(水果)观光走廊、环大青山现代园艺农旅观光走廊、206省道精细蔬果观光走廊等7条都市农业观光走廊。

目前,在规划引导和项目推动下,全市 “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初具规模,现有国家级“一村一品”4个、省级12个,初步形成了水韵当涂、蔬果和园、稻香含山和花意诗城的差异化发展格局。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加工集中区建设成效显著,认定的9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已具雏形,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辐射中东部地区的名特优农产品大市场——清明上河城正式运营。按照“建点、借景、连线、成片”的思路,七条观光走廊初展风采。全市农业呈现出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和后劲不断增强的发展态势。

二是组建一套服务班子,解决“谁来推动”问题。打破固有行政体系,整合内部资源,成立了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办公室,统筹推动农业产业发展。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的壮大,又先后成立了五大优势特色产业联盟。产业办公室又进一步将服务延伸至联盟,由产业办公室负责人担任联盟总干事,行业骨干企业负责人担任联盟副总干事,吸纳规模经营主体成为联盟成员,推动五大优势特色产业规模经营主体形成纵向产加销、横向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格局。农业主管部门着力在资金、项目、科技、评选、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增强联盟内部凝聚力和对外吸引力,使之成为推动产业政策贯彻和开展各项工作的桥梁与纽带。目前,联盟成员单位已初步形成纵向联手、横向联合的发展格局。例如,粮油联盟对外横向联合,通过集中采购、集体议价,在采购生态肥过程中实现了每吨降价300元,降幅达12.5%的市场效益。又如,和县蔬菜协会借助联盟平台统一“和县蔬菜”品牌,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产品附加值。下一步,将支持和指导联盟核心单位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联盟成员单位统一技术标准,开展订单生产,提升产品质量,叫响地标品牌。

三是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解决“谁来发展”问题。其一,建立“三级贯通”培育平台。一级平台为职业培训。按照农业部和省里的统一要求,积极构建教育培训、认定管理与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对培训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颁发证书,在项目、融资、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二级平台为创业培训。出台了《农业创业孵化器认定管理办法》,按照5大优势主导产业布局,依托优秀骨干农业经营主体,先期建设了10个农业创业孵化器。孵化器采取适应成人学习和农业生产规律的 “分段式、重实训”的培训形式,配以高效农业种养模式画册等简单实用的培训教材,现场实践传授各种新型实用技术。全市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将共建设50个创业孵化器,并建立动态认定机制,努力打造农业自主创新、集成示范、推广应用和教育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三级平台是研修培训。利用与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建立的战略合作关系,精选一批职业农民进入高校开展研修式培育。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创业农民孵化培训、优秀农民高端研修培训“三级贯通”的培育体系,达到“培育一人、带动一片”的培育效果,真正让“农民”成为一种职业而不是身份。

其二,打造宣传示范平台。我市通过致农民的一封信,宣传广东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高雷、解放军炮兵学院大学生陶许冲等一批现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激情创业的故事,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为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加入农业创业队伍,又与主流媒体合作,先后推出了“现代都市农业四季摄影大赛”、“马鞍山现代都市农业走廊”和葡萄节、采茶节、西瓜节等20个农业节庆活动,开展农产品评销展推活动,形成点、线、面联动的宣传态势,让城里人有看头、有玩头,让干农业的有赚头、有甜头。同时,还出台了新型经营主体认定办法,并配套相关扶助政策,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里子、有面子。

其三,建设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将土地预流转纳入农业政策支持范围,对推动、组织土地流转的行政村等中介主体,按每亩3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同时,建立土地流转调解仲裁体系,健全纠纷调处机制,妥善化解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纠纷。

其四,完善引强扶优平台。招商引资是快速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一环。我市重点开展主导产业的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招商,主攻长三角、珠三角、福建彰州、北京等招商重点区域,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种养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推进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聚集。

在四大平台的合力推动下,我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迅速壮大。截至去年底,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8家,新增3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72家,新增203家;家庭农场333家,新增138家。全市农村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96万亩,流转比例达到52%。种养业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实现产值44.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31.5%

四是制定和用好一套产业政策,解决“如何支撑发展”问题。一方面,坚持敏锐把握宏观形势,吃透用足上级政策。近两年,我市共争取国家、省农业产业化和示范家庭农场的认定扶持、农业园区建设、“菜篮子”工程、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农机购置、阳光工程培训等专项补贴资金39项,总额近1.5亿元。另一方面,坚持改革创新,推进政策落实。2014年,市级财政支农政策瞄准农业发展的“靶点”,重点加强了对优势主导产业、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产品加工业等农业发展关键领域和“一村一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薄弱环节的支持。率先在省内实行支农项目公开招投标制度,建立由建设主体、产业发展能力、土地流转、建设内容等共8个方面组成项目综合评价体系,将农业建设类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投标,带动项目规模扩张,撬动社会资金投入,推动产业要素积聚。此次招标共分10大类61个小项,吸引了104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报名,70家参与竞标,最终以920万元的财政资金标的,带动社会资金投入2.33亿元。

下一步,将进一步厘清市和县区的职能、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市级支农政策项目不再直接由市操作,而是按农业人口、土地、农业发展绩效,将额度分配给县区,由县区农业部门按市里编制的项目,进行招投标,报市备案。通过权责的统一下放,支持县区整合和统筹支农项目。

五是健全一个社会化服务体系,解决“谁来提供服务”问题。其一,加强农技服务。组建了由省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优势主导产业专家顾问团,并依托联盟和孵化器进行技术指导。联合电信运营商,共同开发了“农技通”应用软件,将专家“装进手机”,使农民“一机在手,农事不愁”。同时,推进农业科技人员包村联户,开展农技服务。经过努力,我市农业科技有了长足发展,一系列高效种养模式得到推广,并在素有农业“技术珠峰”之称的制种行业,充分发挥博士后工作站和在建的院士工作站科技研发能力,已获得棉花、水稻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8个,种业综合竞争力在省内名列前茅。我市还与中国农业大学等知名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政、产、学、研、推合作,成立了中农大农业规划科学研究中心长三角分所,将进一步借助高校资源,提供高效、优质、便捷的农业服务。

其二,开展农产品销售服务。支持“淘马鞍山”、“聚农e购”等网络平台建立网上名优农产品专馆、微信用户体验群和农产品推荐展示会等活动,在博望区智峰生态园与和县常久蔬菜园推出了现实版“开心农场”,打造市民休闲娱乐和下乡采购新模式。支持和县将蔬菜节办成了首届农业嘉年华,把农业办成了收门票的新产业,实现门票收入150余万元。

其三,强化金融服务。首先是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以含山县为试点,建立农户信用收集、共享、评价和应用四大体系,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覆盖。截至去年底,已运用信用评价发放贷款6345065万元。市农商行和当涂新华村镇银行运用自行开发的信用评价软件开展授信服务,共提供涉农贷款1542笔,额度超3亿元。其次是构建金融支农激励机制。含山县斥资1000万元,率先在全省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按照补偿资金5倍系数放大信用额度,市财政也安排了一定的配套资金予以支持。同时,和县也安排了1000万元对龙头企业贷款予以贴息。再次是创新融资模式。发挥行业联盟优势,与金融机构建立社会化服务与融资担保相结合的新型农业融资模式。截至目前,市国融担保公司以联合担保形式为和县蔬菜联盟成员单位放贷2500万元。最后是加大保险支持力度。利用我市被省列入政策性保险试点市契机,积极开发水产、畜牧等高价值、高风险的农产品保险。目前,投保养殖水面8000余亩、畜禽18万余头(只),保险金额近2亿元。

六是构造一个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解决“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源泉”问题。农业农村改革的核心是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农村资源市场化配置,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现代产权制度,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动力。

其一,推进产权明晰化。以“面积准、四至清、地证符”为准绳,扎实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去年,在含山县全面开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基础上,选取和县善厚镇、当涂县乌溪镇和博望区丹阳镇八卦村同步开展确权登记颁证试点,选取和县善厚镇开展“两地两产”全面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目前,试点单位已完成79万亩土地实地测绘工作,并已全面进入公示阶段。今年,我市将开展“整市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其二,推进资源资本化。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探索资产股份化的集约经营、村民股民化的运营管理、红利共享化的分配机制,变模糊的农村集体资产为村民共享、共管、共支配的实体产权。完成股份制改革的示范园区太仓村,2012年和2013就分别实现人均分红500元和1000元。我市还在省内率先出台《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登记意见》,打破了村集体不能登记成为股份合作社的体制障碍,继续推进14个村(居)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谋划启动新一批村(居)试点。为改变农村资源长期闲置、浪费的状态,我市拟争取农民财产权市场化试点,探索在农业设施、农村知识产权等4大类14项的农村资源上拓展抵押、担保等金融权能,实现农村产权的资源——资产——资本的“农门三跳”。

其三,推进要素市场化。为促进农村资源市场化合理配置,同时也为更好地规范和引导工商资本有序进入农业,我市在省内率先建立了市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截至目前,市区和三县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已完成28笔交易,共计3万亩农村土地(水面)经营权实现流转,交易金额1.2亿元。去年4月,当涂县姑孰镇连千村556亩的耕地和水面通过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开流转,成交价高出底价17.3万元/年,溢价率达54.7%。今年元月,博望区永合村845亩养殖水面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经过27轮激烈竞价成功交易,最终以90.275万元的价格成交,溢价26.9万元,溢价率42.4%

其四,推进运作规范化。自发的农村资源流转,多是“口头协议”和“私下协定”,容易出现纠纷而且很难解决,也不能融资。为加快我市农村资源流转的规范化进程,一方面,对通过农村产权市场交易的项目在财政支农竞标中加分、给予组织者奖励等方式,提高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另一方面,通过严格审查交易主体,严格交易流程和规范管理,实现“操作规范、信息公开、监督有力”的产权交易程序,建立覆盖全市的农村产权交易网络。

保障安全的“1: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解决“如何保障农产品安全”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规模经营是基础,产地环境是前提,投入品质量是关键,标准化生产是重点,产品检测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四级创建活动是载体。在推进规模化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完善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措施,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产地环境控制上,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检测预警和管理体系,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全省率先实施蔬菜、生猪产地准出试点。在农业投入品监管上,按照《农资规范经营整体推进示范乡镇试点工作方案》要求,扎实开展农资规范经营示范乡镇和农资经营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坚持执法检查和示范创建两手抓,整体提升农资经营规范化建设水平。在推行标准化生产上,加强农产品种养环节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使用农业投入品、添加剂等行为,编制农业品牌申报指南,落实“三品一标”认定奖补政策,引导激励农业经营主体创建品牌。目前,我市有农业“三品一标”92个,其中无公害产品52个,绿色食品34个、有机农产品2个和农产品地理标志4个。在产品检测上,去年以来,农业部、省农委分9批次对我市产地农产品例行监测抽检,合格率保持99%以上。下一步,将继续强化产地农产品检测,增加检测项目,提升防范农产品质量风险隐患水平。在四级创建上,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创建活动实施方案》要求,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服务示范乡镇(街道)、农业标准化整村推进示范村(社区)、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示范单位等四级创建,推进监管保障能力、监管执法能力、监管长效机制和农业标准化建设,达到农产品安全有保障的目标。(马鞍山市农业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

 
关键词:现代农业体系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