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浸种了还有恶苗病?

2016-06-03 07:23:59 作者:龚建明 来源:江西横峰县农业局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


为什么浸种了还有恶苗病?


恶苗病的病原菌是串珠镰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或藤仓赤霉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又称徒长病,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
 
症状: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
 
一般年份,恶苗病多出现在苗期,分蘖期后极少见病株,2015年,多地均报告有分蘖期后仍有大量恶苗病病株,除徒长外,也有与健株差别不大的类型,病情继续发展后,至孕穗期前后陆续枯死,下部茎节就可见数条白色逆生不定根,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轻不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症状与螟虫钻蛀或细菌性茎基腐病相似。

 \
 
今年,恶苗病发生较多,一般认为,主要是三个原因:
 
一是病原充足,部分带病植株染病后没有明显症状,抽穗结实后产出的种子内已有菌丝潜伏,是来年恶苗病发生最大来源,其次就是带病稻草也是初侵染源,一般农村有用稻草捆扎秧苗的习惯,也成为病菌传播的途径。脱粒时与病种子混收,也会使健种子带菌。土温30-50时易发病,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旱育秧较水育秧发病重;增施氮肥刺激病害发展。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发病重。一般籼稻较粳稻发病重。糯稻发病轻。晚播发病重于早稻。 
 
二是易感病品种,这个要各地汇总已发生恶苗病的品种,以供来年防治恶苗病参考。
 
三是浸种问题,恶苗病目前公认可防不可治,重点是药剂浸种。一般推荐使用咪鲜胺较多,效果较好。
 
但是,仍然有部分农民反映,我的水稻种子浸种了的,为什么田间还是发生恶苗病呢?个人分析如下:
 
1 操作不规范。没有专用浸种的池子,浸种浓度随意,甚至有农户在流动的溪流中浸种,或者连包装袋一起浸泡,导致种子与药液没有充分接触。效果自然很差。
 
2 浸种时间不足。一般需要浸种至少四个小时以上,最好12个小时至24个小时。部分农户只浸种两三个小时以内甚至仅仅半个小时不到。
 
3、。可能用了不合格的农药。比如药剂质量不达标,甚至假药。或者把拌种剂误认为是浸种剂。
 
4、催芽环节有利于发病。部分农户催芽时温度过高,特别是育机插秧时秧盘集中堆放,导致催芽阶段温度偏高,病菌易侵染;部分旱育秧田覆盖薄膜导致苗床温度较高,也利于病菌侵染和病情发展。
 
5、长期使用同一种浸种剂,导致抗性。比如长期使用咪鲜胺,可以轮换使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20004000倍液、16%恶线清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等。

 \
 
目前,有少数农户把恶苗病的发生归咎于种子里的米粒,俗称“米谷”,即没有种壳的种子。这是对恶苗病的极大误解,没有壳的种子,只要米粒完整,胚芽不受伤害,就可以正常萌发,发育成正常健壮植株,与恶苗病毫无关系。杂交种子本身具有颖壳闭合不紧的生理特点,加之在脱粒过程中的机械作用,致使颖壳脱落,形成“米谷”。一般杂交种子中多少都有一些“米谷’存在,但不属于种子质量问题,更与恶苗病无关。 
 
(本文由江西横峰县农业局农艺师 龚建明 编撰)


关键词:恶苗病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