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增效助剂倍创的创制与应用研究

2016-08-01 11:15:26 作者:宫政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农药增效助剂倍创的创制与应用研究
 
宫政
  
201043,四川省科技厅组织国内知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荣廷昭、农业部农药残留首席专家郑永权、中国农业大学倪汉文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贺红武教授、西南大学赵志模和何林教授、四川省农业厅涂建华研究员七人。对“倍创”农药增效助剂鉴定结论为:研究总体水平在国内同类农药增效助剂研究和开发中处于领先,达到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增效助剂新产品;具有广谱的增效性,通过混用“倍创”,可减少农药使用量30%~40%,在大幅度减少农药使用量后,明显降低了农药在作物和土壤中的残留。
 
     
 
利用率低和污染严重是农药领域的一个世界性难题,利用“倍创”(原名加倍杀)农药增效助剂与农药混用可以较圆满地解决这一难题。本项目以害虫室内生物活性测定为依据,通过对众多农药增效助剂进行组配和比例筛选,最终创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增效助剂—“倍创”。该产品于2001年获国家发明专利,同年经四川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际首创”。毒理试验表明,该产品为“无毒”。近年来,本公司与有关单位合作,进一步研究了“倍创”的内增效和外增效机制;委托13个资质单位和1个县级单位进行了31种单剂农药44个产品、9种二元复配农药10个农药产品、9种三元复配农药9个产品与“倍创”混用而减少农药使用量后,对13种作物上22种病、虫、草的田间药效试验和大面积示范;测定了农药与“倍创”混用后的残留量、降解率、降解速率和半衰期。研究结果表明,“倍创”的增效机制对杀虫剂毒死蜱主要是提高农药对害虫的穿透力, 对杀菌剂三唑酮主要是促进其在植物体内传导的外增效作用;而在内增效机制上,除对靶标酶有一定抑制作用外,对主要解毒酶的抑制作用不明显。与“倍创”混用,单剂农药可减少使用量的30~40%,二元复配和三元复配可分别减少各单剂农药使用量的65~70%77~80%,达到不减少用量的防治效果。9种农药15药次残留动态试验表明,4种单剂农药常量单用,其药后14d田间作物(蔬菜、茶叶)上的残留量是混用“倍创”的1.5-3倍; 6种二元复配农药常量单用, 药后21d的残留量是混用“倍创”的3-40倍、甚至检不出;3种多元复配农药也表明混用“倍创”后,作物上的残留远远低于单用。与“倍创”混用的(除单剂外)药后14天或21天,农药残留都小于0.01mg/kg或检不出,均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也低于欧盟、日本和美国的标准。研究的9种农药在作物中(除一种外)半衰期缩短10%~36.2%。二元复配农药与“倍创”混用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还表明,药后14天土壤中的残留量2种农药单用分别是混用的5.36倍、3.1倍,药后21天混用“倍创”的均已检不出残留,单用的还有较高的残留量。
 
1.研发农药增效助剂—倍创的背景
 
农药是保证农业生产和产后储粮安全的物质基础,也是控制某些由昆虫和蜱螨传播的人类疾病的重要物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类仍然离不开农药,特别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复种指数提高,病、虫、草等有害生物此起彼伏,猖獗发生,加之有害生物抗药性快速发展,全世界对农药的需求仍呈上升的趋势。使用农药防治农业有害生物,具有高效、速效、方便、适应性广和经济效益显著等明显的优点,但是农药因漂移、蒸发、降解等原因,有效成分的利用率不足0.1%,尤其是农药作为一种有毒物质,如果不科学合理使用,也会产生对非靶标生物的直接毒害,污染环境和导致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等极大的负面影响。为了提高农药活性成分的利用效率,尽量减低使用农药带来的负面影响,半个多世纪以来农药界和植保界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植保界提出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策略是现今世界各国防治农作物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危害,保证农业生产安全的有效策略。 综合治理把植物检疫、种植抗病虫作物良种(包括转基因品种)、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放在重要位置。然而,由于上述措施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尤其是对于大面积流行或突然爆发的有害生物灾害,很难达到简便、快速、有效控制的目的,因此采用农药,特别是化学农药防治有害生物危害,仍然是目前最有效的手段,它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有害生物爆发成灾的情况下甚至起着主导作用。
 
鉴于农药在保护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地位和在使用中存在的负面影响,农药界在大力研发高效、低毒、对环境安全的农药(包括生物源农药)和改进农药剂型加工两个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增效剂(包括助剂)的应用正是改进农药剂型和提高农药防效、降低农药用量、减少环境污染、延长农药使用寿命,扩大农药使用范围的一项最为关键的技术。一般来说,研发高效、低毒的农药新品种耗时长,投入资金量大,而改进农药剂型,尤其是应用增效剂却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正是近年来增效剂的研发与应用成为国际、国内热点的重要原因。
农药增效助剂是一类本身并无生物活性,而与农药混用后能增强农药生物活性和对有害生物防治效果的物质。农药增效剂按其作用机理可大致区分为两类,即内增效剂和外增效剂。前者主要是通过影响靶标生物体内羧酸酯酶、多功能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等酶系的活力,延缓药剂在防治对象体内的代谢速度,抑制或弱化对农药活性的解毒作用,从而增加生物防效;后者着重于改善农药有效成分的润湿、展布、分散和渗透性能,有利于药液在叶面铺展及黏附、减少紫外线对农药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分解,提高药剂穿透靶标生物体表的能力,延长药效有效期,提高生物防效。由此看出,使用增效剂能显著提高农药的活性,减少农药用量和降低用药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好的增效剂能数倍、数十倍地提高防效,正确选用还可延缓和阻止部分有害生物对农药的抗性产生,延长来之不易的农药品种的生命期。
 
20世纪30年代后期,人们观察到芝麻油能增强天然除虫菊对昆虫的毒效,并确认它的增效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中的亚甲基二氧苯酚基团有密切关系之后,揭开了农药增效剂(包括助剂)研究和生产应用的序幕。在国外,许多农药专业公司和药物公司在农药和医药增效剂的开发研究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获得了不少专利,不断有新的产品投放市场。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化学农药新品种开发主要集中在高效、低毒和与环境友好的新品种方面,这些农药的化学结构更趋复杂,作用机制和降解机理千差万别,因此研制与之配套的增效剂的技术难度加大,开发成本日益增高,尤其是除草剂的增效剂更是如此。就整个农药领域来说,杀虫剂的增效剂仍占主导地位。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有较高知名度的产品是美国和德国创制的、主要适用于桶混(现配现用)的有机硅,该种增效助剂因其表面张力好,可省工、省药、省水,在缺水地区及水稻等禾本科作物上能较大幅度提高药剂的润湿性,因而占有较大的市场。但由于它的用量太大、成本过高,以及主要用于桶混而受到限制。同时有机硅对农药酸碱度、水分含量、化学物质的性质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在不满足特定条件的情况下,会使有机硅缩聚而丧失特有的扩展性能,失去对农药的增效作用。在国内,农药增效剂的研究开发起步较晚,研究水平较低,已研制和生产的JFC、氮硐、八氯二丙酮、增效醚、增效磷、三苯基磷酸酯等增效剂,目前还没有一个是受到企业和用户普遍欢迎的成熟产品。 这些品种与某些农药混配后,虽然提高了对特定有害生物的活性,增效较显著,但是普遍存在增效谱窄、成本高、增效增毒、残留较高、光热不稳定等缺点,在应用上也受到很大限制。
为了解决已有增效剂(包括助剂)增效谱狭窄、使用方法单一的缺点,进一步减少农药用量和残留,减轻环境污染,我公司瞄准国际国内农药增效剂研发这一热点,于1993年自主立项开展了农药增效助剂的研制与应用研究。
 
2.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项目针对国内外已有增效剂的不足和局限性,着力于研发增效谱宽,适用范围广,能明显提高农药防效,降低农药用量和成本,减少残留和环境污染的农药增效助剂新品种,在此基础上,探讨增效助剂对农药的增效机制,明确降低农药使用量对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及农产品、土壤残留的影响,以提高农药增效助剂的综合效益。农药增效助剂的研发不仅在农药毒理学、环境生物学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科学使用农药,延长现有农药品种的使用寿命,克服农药的负面影响,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提高农药使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技术路线
 
在农药增效助剂的研发上以往一般从基础理论入手,着重于研究增效助剂的表面活性、湿润性、分散性、可溶性或乳化性等物理、化学性质,而本项目研究的指导思想是把田间的实际防治效果、降低用药量和防治成本、减少污染和保护人类健康放在首位,着重于通过生物筛选,从实际防效提高,用药量和残留减少直接获取增效助剂的有关信息,在肯定增效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增效的机理,并不断改进和完善产品的性能。不少实践证明,在应用技术及其产品的开发应用中,这既是一条省时省力的研究途径,也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
 
4.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设计
 
本项目根据以下不同研究内容,遵照或参考国家或行业规定的标准或规范方法,进行了精心的科学设计。
 
4.1农药增效助剂——“倍创”的创制
按照本项研究的指导思想,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根据现有表面活性剂、湿润剂、分散剂、助溶剂、渗透剂、乳化剂等农药助剂的物理、化学性能和特点进行组配和比例筛选。在1993~2001年期间,本公司先后设计数十种配方(比例),测定不同配伍对靶标生物的渗透力,并通过室内外20余种农作物病、虫和杂草的防效试验测定其增效作用。 根据生物筛选和田间药效试验信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配方(比例),最终创制出本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增效助剂——“倍创”。
 
4.2“倍创”单剂及其与特定农药混用后的毒理实验
 
该项试验委托国家认可、具有试验资质的四川大学毒理学研究实验室,按药剂毒理试验的规范方法进行。毒理试验不仅针对“倍创”本身,而且还测定了“倍创”与多种农药混用后,对大白鼠、小白鼠、家兔等动物(雌、雄)急性经口、经皮的的毒性(LD50)。试验结果用以证明“倍创”推广应用的安全性。
 
4.3“倍创”的内增效和外增效机制研究
 
该项研究委托西南大学昆虫学与害虫控制工程重点实验室进行。试验遵照残留测定的规范方法,以“倍创”与毒死蜱混用作为供试药剂,以单用毒死蜱为对照,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测定不同时间毒死蜱在小菜蛾幼虫体表、体壁、体内的存留量、渗透率、渗透速度,借以分析其外增效机理;分别测定小菜蛾幼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酸性磷酸酯酶、碱性磷酸酯酶和谷胱甘酞-S转移酶的活性,借以分析其内增效机制。此外,还委托四川农业大学,以“倍创”与三唑酮混用为供试药剂,以单用三唑酮为对照,测定三唑酮在小麦不同叶序叶片内的残留量和传导速率,借以分析“倍创”对杀菌剂的增效机理。
 
4.4“倍创”对农药残留影响的研究
 
该项研究委托西南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按农药残留测定的规范方法,采用液相色谱仪和相应试剂盒,测定用药1h1d3d5d7d14d21d后作物体上的农药残留量、降解率和半衰期。试验药剂包括 “倍创”分别与10%溴虫腈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等4种单剂混用、“倍创”分别与6种二元复配剂混用、“倍创”分别与3种多元农药复配剂混用,以各药剂单用为对照,供试作物为甘蓝、卷心菜和茶树。
 
4.5混用“倍创”减少农药用量的田间药效研究
 
该项研究于2007~2009年分别委托西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河北省农科院、福建省农科院、安徽省农药检定所、烟台市农科院、双流县植保站等单位,按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的规范方法进行。
 
4.5.1“倍创”的用量设计
 
首先进行预试,即以商品农药单剂用量为标准,分别加入8%10%12%14%16%18%20%40% 的“倍创”,以单剂农药的主要靶标生物为试验对象,用药48小时后测定增效倍数。根据预试中加入12~16% “倍创”增效最为明显的结果,并考虑便于比较,最终确定对各农药单剂、二元和多元复配剂,均统一混用农药用量14%的“倍创”进入田间药效试验。
 
4.5.2减少农药用量的设计
 
本项研究选择31种常用农药单剂、9种二元和9种多元复配农药,在分别降低30~50%65~75%77~83%农药用量的情况下,加入14%的“倍创”进行混配,以不加“倍创”的药剂原用量和减少用量的为对照,比较分析田间防治效果。供试的48种农药品种中,包括杀虫杀螨剂21种、杀菌剂19种、除草剂7种和生长调节剂1种;试验的防治对象22种,涉及9种害虫、10种病害和3种旱地作物的杂草;生长调节剂的供试作物为水稻,对象为控制生长。
 
5.研究结果
 
5.1 农药增效助剂——“倍创”的创制
 
本公司经过反复试验和筛选,在设计的数十种农药增效助剂配比中,研发出农药增效助剂——“倍创”。产品所含物质和使用的溶剂,大多为美国环保局规定的IV类助剂(即毒性很小或几乎无毒,大多用作食品类的添加剂),不含苯、甲苯、二甲苯、甲醇、氯等有毒有害物质。2001年“倍创”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同年经四川省科技厅主持鉴定为“国际首创”;本产品制订的产品标准已上报主管单位备案。按国家有关规定,“倍创”属不需办理农药许可登记的普通化工产品。
 
5.2 “倍创”及其与农药混用的毒理试验
 
1994199619981999200220042010年,公司委托具有试验资质的四川大学毒理研究室,按照规范的方法,对“倍创”及其与农药混配的制剂进行了毒理试验。结果表明,对雌雄性大鼠急性经口、经皮LD50都>5000mg/kg,属微毒类;雌雄大鼠急性吸入LC50均>2000mg/m3,属低毒类;对家兔皮肤、眼睛均无刺激性,对豚鼠皮肤属弱致敏物。“倍创”与多种农药混用后,对高等动物的毒性降低。例如与“倍创”配制的16%杀扑磷乳油,大鼠急性经口的LD50126mg/kg,雄鼠经皮的LD50794mg/kg,单一的40%速扑杀大鼠经口LD50 41.3mg/kg和雄鼠经皮LD50 415mg/kg;与“倍创”配制的13%百草枯水剂,雄性和雌性SD大鼠急性经口的LD50分别为681mg/kg584mg/kg,雌雄性SD大鼠急性经皮的LD502330mg/kg,而单一的 20%百草枯水剂,大鼠急性经口的LD50155~203mg/kg,家兔急性经皮LD50204mg/kg;另外,还对混用“倍创”的甲氰菊酯、阿维菌素、三唑磷、敌敌畏、啶虫脒、稻瘟灵、毒死蜱7种农药进行了毒理试验,结果表明上述几种农药的毒性都有所降低,安全性提高。
 
5.3“倍创”的增效机制
 
5.3.1“倍创”的外增效机制
 
农药增效助剂的外增效机理主要是指在农药中加入某种或某些物质后,能够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改善或提高农药的湿润性、分散性、可溶性和渗透性。其中渗透性是增效的关键,因为绝大多数农药都必须在进入有害生物体内后才能发挥其毒杀作用。鉴于此,本研究根据毒死蜱单用和 与“倍创”混用的对比试验,在药剂点滴量相同的情况下,测定小菜蛾幼虫着药124681024h后,体外、体壁和体内毒死蜱的存留率、穿透率和穿透速度。结果表明在所有时刻,小菜蛾幼虫体外和体壁的存留率均是单用毒死蜱的大于混用“倍创”的;而体内存留率均是混用的大于单用的。以着药后24h为例,单用毒死蜱,小菜蛾幼虫体表、体壁和体内的存留率分别为1.89%3.76%31.8%,而与“倍创”混用的,分别为0.19%3.05%39.88%。两者相比,单用的体外和体壁存留率分别是混用的9.94倍和1.23倍;而体内存留率,混用的则是单用的1.25倍。从总穿透率和穿透速度看,单用的分别为98.11%0.43%/h;而混用的分别为99.81%0.48%/h,两个指标均是混用的大于单用。由此看出,在混用“倍创”后,毒死蜱在小菜蛾幼虫的体表和体壁中存留较少,而渗透进入体内的量大,且穿透率较高,穿透速度较快。这说明提高药剂的穿透或渗透能力是“倍创”增效的重要机制。
 
5.3.2 “倍创”的内增效机制
 
农药增效剂的内增效机制主要是指在农药中加入某种或某些物质后,能够抑制或弱化害虫对农药活性物质的解毒酶系,延缓药剂在靶标生物体内的代谢,或者直接作用于靶标酶,影响药剂在害虫神经系统中的传导,从而加速或增强农药的生物防效。本研究仍以毒死蜱单用和与“倍创”混用处理小菜蛾4龄幼虫,比较分析其体内羧酸酯酶、酸性磷酸酯酶、碱性磷酸酯酶和谷胱甘酞-S转移酶等解毒酶和靶标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根据毒死蜱单用和与“倍创”混用对上述酶的比活力计算抑制率。结果表明,混用“倍创”后,除对靶标酶的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抑制率为0.67~3.37%)外,对其解毒酶的抑制作用不显著。由此看出,就毒死蜱对小菜蛾幼虫的增效作用而言,内增效机制不是“倍创”的主要增效机制。
 
5.3.3 “倍创”对杀菌剂的增效机制
 
提高农药在植物体内的传导能力是增效助剂对杀菌剂的主要增效机理之一。为此,本研究以杀菌剂三唑酮单用和与“倍创”混用,比较研究三唑酮在小麦叶片内的传导过程。结果表明:药后7天,三唑酮单用从第一片叶传导到第二片叶的传导率为44%,而混用了“倍创”的,传导率为55~79%。由此看出,提高传导率是“倍创”对杀菌剂的重要增效机制。
 
5.4“倍创”对农药残留影响的研究
 
作为一种增效助剂,“倍创”不仅由于大幅度减少农药用量而降低在环境中的残留,而且它与农药混用后,由于提高了农药的降解率或缩短其半衰期而具有一定的直接降低农产品和土壤中残留的作用。
 
5.4.1在作物上的残留
 
本研究比较分析了4种单剂农药、6种二元复配农药、3种多元复配农药单用和与“倍创”混用在甘蓝、卷心菜、茶叶三种作物上的残留动态。4种单剂农药中,以药后14d的残留量为例,除4.5%高效氯氰菊酯单用是混用的1.5倍外,其余1.8%阿维菌素乳油、40%毒死蜱乳油、10%溴虫腈乳油,单用的残留量都是混用的3倍以上;6种两元复配农药中,以药后21d的残留量为例,单用的是混用的3-40余倍;3种多元复配农药了混用“倍创”后,植物上的残留远远低于单用。所有农药,凡混用了“倍创”的,其残留量均低于欧盟和我国规定的在蔬菜、茶叶上不超过0.01mg/kg的最低标准,有的甚至检不出农药残留。与国际上目前最优秀的增效助剂有机硅比较,混用“倍创”的残留量更小,农药的半衰期更短。
 
5.4.2 在土壤中的残留
 
本研究比较分析了“倍创”与二元复配农药40%毒死蜱减量70%+2.5% 功夫减量70%混用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在喷药后14d,与“倍创”混用的, 毒死蜱和功夫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分别为0.0690.029 mg/kg, 而常量单用的,毒死蜱和功夫的残留量分别为0.370.09 mg/kg, 两者比较,毒死蜱单用的残留量是混用的5.36倍,功夫单用的残留量是混用的3.10倍。在喷药后21d,毒死蜱单用和功夫单用的残留量分别为0.090.03 mg/kg,而混用的毒死蜱和功夫均未检出残留。对消解动态数据进行回归处理,消解动态曲线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与“倍创”混用的, 毒死蜱和功夫的半衰期分别为4.50d 5.06d, 而单用的,毒死蜱和功夫的半衰期分别为4.48d5.09d,两者比较, 与“倍创”混用的较常量单用的两种农药的半衰期差异不明显。
 
5.5混用“倍创”后减少农药用量的田间防效研究
  
 一般来说,农药研究单位、生产厂家研发并投入应用的农药产品,对特定作物上的某种或某些有害生物都具有较高的防效,应用增效助剂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农药的有效利用率,在减少农药使用量的情况下,达到或超过原使用量的防效。本研究对农药单剂减少30~50%、对二元复配中的单剂农药分别减少常用量的65~75%,对三元复配中的单剂农药分别减少常用量的77~83%,均加入农药实际使用量14%的“倍创”进行田间防效试验。
 
5.5.1减少单剂农药用量后的防效
 
44个农药单剂在减少常规使用量30%40%50%的情况下,分别与实际使用量14%的“倍创”混用,以13种作物的20种病虫草害为对象,在重庆、四川、山东、河北、湖北、安微、和福建7省共设置660个处理的小区试验和47亩小麦示范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还是生长调节剂,混用“倍创”减少农药常量30%优于常量的防效,减少农药常量40%相当于常量的防效,减少农药常量50%稍次于常量的防效。
 
5.5.2减少二元复配农药用量后的防效
 
6种二元复配农药涉及6个不同农药单剂,按各单剂常规用量减少65%70%75%,与复配总用量14%的“倍创”混用,在重庆、四川两地,以5种作物的5种病、虫、草为对象,共设置75个处理的小区试验和47亩水稻的示范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杀虫剂、杀菌剂还是除草剂,混用“倍创”在各复配农药中减少各单剂常量65%70%的防效优于或略相当于常量,减少75%的防效相当于或略次于常量。
 
5.5.3减少多元复配农药用量后的防效
 
9种三元复配农药涉及9个不同农药单剂,按各单剂常规用量减少77%80%83%,与复配总用量14%的“倍创”混用,在重庆、河北两地,以2种作物的2种害虫为对象,共设置45个处理的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混用“倍创”在各复配农药中减少各单剂常量77%80%的防效优于或相当于常量,减少83%的防效次于常量,但仍能有效控制害虫的危害。
 
6.本项目研究的创新点和“倍创”的特点
 
本项目研究在指导思想上突破了农药增效剂(包括助剂)研发的常规思维模式,即通过生物筛选和田间防效试验,从实际防效提高,用药量减少和残留量降低直接获取增效助剂的有关信息,在肯定增效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增效的机理,并不断改进和完善产品的性能。实践证明,在应用技术及其产品的开发应用中,这既是一条省时省力的研究途径,也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
 
本项目研究在理论上突破了农药增效剂(包括助剂)不具广谱性、不能与二元或三元农药混配增效的传统观点。项目研制的“倍创”不仅具有广阔的增效谱,而且既能与单剂农药,也能与二元或三元农药混配增效。
 
大量的研究和田间防治实践证明,本公司研发的“倍创”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增效谱广阔
 
目前国内外已研发和在生产上应用的增效剂都只针对一种或数种农药具有增效作用,特别是能对杀虫、杀菌、除草剂和生长调节剂都有增效作用的几乎没有。“倍创”填补了农药增效剂(包括助剂)研发上的这一空白。小区试验和大田示范的结果表明,有48种具有不同化学结构和杀虫机理的21种杀虫剂、19种杀菌剂、7种除草剂和1种生长调节剂,在混用“倍创”后对13种作物的22种病、虫、草的防治或促进作物生长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广阔的增效谱是“倍创”不同于其它增效助剂的最大优势和特点。
 
第二、减少农药用量的幅度大
 
混用“倍创”可大幅度减少单剂农药尤其是二元复配和三元复配    农药的用量。试验结果表明,混用“倍创”,单剂农药的常规用量可减少30~40%,二元复配可减少各农药常规用量的65~70%,三元复配可减少各农药常规用量的77%~80%。按以上比例减少用量后,各农药的防治效果高于或接近于各农药的常规用量。“倍创”减少农药用量的幅度之大是其它增效助剂难于比拟的。
 
第三、“倍创”与多种农药剂型的相容性好
 
“倍创”与农药水剂、悬浮剂、水乳剂等均有极好的相容性,尤其是用于调制水乳剂可以大幅度减少乳化剂的用量。另外“倍创”也适宜调制某些具有特殊性质的农药,其稳定性优于同等用量的增效剂环氧氯丙烷。与其它增效剂相比,“倍创”对不同农药剂型的相容性更好,适应性更强。
 
第四、降低农药残留显著
 
虽然混配“倍创”仅仅降低农药用量的百分之几十,但是在作物上和土壤中的农药残留量,不混用“倍创”的却比混用的高出几倍到几十倍,并且明显缩短了作物收获前禁用农药的安全期,其最终残留量均低于欧盟、美国、日本和我国规定的在蔬菜、茶叶上的最低标准,有的甚至检不出农药残留。
 
第五、使用方法灵活
 
已有的绝大多数增效剂,它们或者事先与农药调配成某种剂型品种,或者在田间施用时现配现用(桶混)。而“倍创”既可以用于调配成农药剂型,又可以在农药田间使用时现配现用。因此,与其它增效剂相比,“倍创”的使用方法更加灵活性。
 
7. 两种“倍创”的特点
 
7.1 我公司目前生产58%68%两种“倍创”,两种型号的“倍创”具有不同的特点。
 
7.2 58%“倍创”特点
 
7.2.1 15时,为均相的液体;<15时,不为均相的液体。
 
7.2.2 对多种农药不仅有好的增效作用,还具有较优异的稳定性能,与多种农药调配的制剂分解率大多可以降低。
 
7.2.3 “倍创”不均相时,须加热融化后(为均相状态时),才取样配制。
 
7.3   68%“倍创”特点
 
7.3.1 68%“倍创”不为均相的液体,在调制农药时须一次整桶加入。
 
 68%“倍创”的增效作用为“倍创”倍,特别是具有极其优异的稳定性,除阿维菌素的复配制剂、乙酰甲胺磷乳油外,与大多农药调制分解率接近零。

关键词:助剂农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