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6-11-25 18:27:55 作者:admin 来源:衡阳市农业委员会、市发改委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
  
目 录
 
第一章 现代农业发展基础…………………………………1
第一节 “十二五”现代农业主要成就………………………1
第二节 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4
第三节 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5
第二章 “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6
第一节 指导思想……………………………………………6
第二节 发展目标……………………………………………6
第三节 基本原则……………………………………………8
第三章 “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9
第一节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9
第二节 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11
第三节 强化农业科技服务 ………………………………13
第四节 提升农业物质装备水平 …………………………15
第五节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 ………………………17
第六节 推进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18
第七节 创新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 …………………20
第四章 农业重点产业布局 ………………………………22
第一节 粮 食………………………………………………22
第二节 畜禽 ………………………………………………23
第三节 蔬菜 ………………………………………………25
第四节 油料 ………………………………………………26
第五节 林木 ………………………………………………27
第六节 茶叶 ………………………………………………28
第七节 特色水果 …………………………………………29
第八节 特色水产 …………………………………………30
第九节 中药材 ……………………………………………31
第十节 休闲农业 …………………………………………31
第五章 现代农业重点工程建设 …………………………33
第一节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33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工程 …………………33
第三节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 …………………………34
第四节 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工程 …………………………34
第五节 名优经济作物改造工程 …………………………35
第六节 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 ……………………………36
第七节 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 ……………………………36
第八节 农业循环经济推进工程 …………………………36
第九节 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工程 …………………………37
第十节 信息进村入户推进工程 …………………………37
第六章 保障措施 …………………………………………38
第一节 加大资金投入 ……………………………………38
第二节 强化政策落实 ……………………………………38
第三节 推进依法治农 ……………………………………39
第四节 注重项目建设 ……………………………………39
第五节 加强组织领导 ……………………………………40
 
 
 
衡阳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薄弱环节。“十二五”期间,衡阳市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深化农村改革,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十二五”工作成绩和经验,研究制定全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对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富民强市,全面建成小康衡阳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第一章 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是推进“四个全面”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攻坚期,必须深入分析农业农村面临的新趋势新特点,把握新机遇新挑战,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衡阳崛起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节 “十二五”现代农业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我市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强化各项措施落实,圆满完成了“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
1.经济发展指标大幅提高。201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651.85亿元,增加值达403.36亿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8.7%8.8%。粮食产量、生猪出栏量、家禽出笼量、油菜产量、蔬菜产量和水产品产量分别达335.8万吨、967.76万头、10787.2万羽、31.2万吨、359.63万吨和28.98万吨。其中,农业产值、粮食保护价收购量连续三年稳居全省第一,生猪出栏量、肉类总产量、家禽出笼量连续九年稳居全省第一。
2.农业产业结构有力调整。做大做强优质稻、优质生猪、油茶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黄花菜、酥脆枣、云雾茶等特色产业,全市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占比达75%。种养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42.23%提高至46.3%。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至15.2%。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至416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至338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44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8个,国家地理标识认证7个。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实现总产值796亿元,2010年以来年均增速达28%
3.科技支撑力明显提升。创建粮棉油高产面积110万亩,成功创建水稻、油菜、蔬菜等3个国家级和棉花、柑橘、茶叶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打造了农业部“蔬菜优质种苗繁育基地”7个农业科技创新品牌,衡阳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全市良种覆盖率达9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均居全省前列。
4.现代农机迅速发展。农机推广与应用工作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农机总动力达551.6万千瓦,农机总量达72.5万多台(套),农作物综合农机化率达51.2%,其中水稻、油菜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分别达70.18%56.1%。全市已注册农机合作社560家,全国示范合作社7家,省财政扶持建设现代示范社100家,市级示范社40家。
5.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十二五”期间,全市水利建设投资达110.800亿元,是“十一五”水利投资的5倍,全市完成水利工程建设32.86万处。其中,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1067座,兴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739处,完成“四水”治理项目21处,完成中小河流治理项目33个,完成“五小”水利建设小堰坝改造76座、小渠道改造1416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平方公里。全市农业用水系数达0.536,提高0.06
6.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同步推进农村环境和卫生综合整治、乡风文明建设、文明村镇创建和精准扶贫等工作,有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4.8亿元,重点建设了57个市级领导挂点新农村示范村(片),18个村被评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农村环境和卫生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农村可视范围内已基本消除成堆暴露垃圾,河道保洁和中心集镇“五乱”现象得到有序整治。全市561个机关单位1049名干部进驻395个贫困村,实施“一对一”精准扶贫,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十一五”末的1840元增加至3850元,减少贫困人口25.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3%下降至5.9%
7.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达505.09万亩,其中耕地流转256.6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0.8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培育各类专业大户74087户、家庭农场1671户、农民合作社3427个,近三年来分别累计增长156%391%140%,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出产的主要农产品实现双过50%,位居全省第一。农业科技、信息、市场等社会化服务得到加强,在全省率先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衡南县被农业部遴选成为全国20个(湖南省2个)“信息进村入户整建制推进试点县”之一。在全省率先全面推广以资源资产化为方向,搭建以“四中心两公司一协会”为核心的县乡两级“三农”金融服务平台,破除“三农”发展融资难题,金融服务“三农”在全国创造了“衡阳经验”。
8.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年达14407元,较2010年增长近2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447元,连续五年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比由“十一五”末的2.161缩小至1.841(全省为2.641),扭转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态势。农民收入结构优化,工资性收入占比超过50%。农民增收机制日臻完善,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至40%以下,农民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第二节 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市现代农业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农业大市而非农业强市的局面未能得到根本性改观,现代农业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
1.农业发展方式粗放。节约不够,每年农业用水在20亿立方米以上,且实际灌溉利用率只有50%多;环境代价过高,化肥、农膜残留、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垃圾与污水等直接排放、焚烧和随意堆积,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农业生产全面全程机械化水平不高,农机农艺深度融合不够,粮油生产关键环节(插秧、烘干)机械化水平提升比较缓慢,部分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以及畜牧业、林果业机械化还刚刚起步。
2.农产品加工业发育程度不高。龙头企业中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不到一半,且加工型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不到20%,低于全省10个百分点,农产品附加值较低,“水稻带壳卖、生猪带毛卖、柑桔带皮卖”的现状未能得到根本改变。
3.农业安全风险不小。由于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增多,自然灾害和植物病虫灾害及畜禽疫病突发频发重发态势明显,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严峻。“最后一公里”问题仍比较严重,部分水利工程的提灌设备、堰、渠系等配套设施重度老化,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观。
4.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偏低。受城乡二元结构等的长期制约,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落后于城市,不少农村地区公路不通、信息不畅、用水不安全、教育设施滞后,城乡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巨大差距。
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很大。201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407元,仅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4.3%。全市目前还有1个省级贫困县、395个省定贫困村,约30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难度大。
第三节 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随着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1.不断强化的惠农政策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增速虽然放缓,但由于经济体量庞大,实际增量依然可观,并且增长更趋平稳,动力更为多元,质量更加优化。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将不断出台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构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为我们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2.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强驱动。随着人口结构变化、要素成本上升,经济发展正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初步建立,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升,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引擎。
3.“三化”同步推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牵引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快速发展,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的生产要素、管理手段和技术支撑。大量人口向城镇转移,也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腾出了空间、创造了条件。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日益提升,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运而生,现代农业所需求的产业形态、组织形态正日渐成型。
4.农村改革不断深入为现代农业建设注入新活力。农村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市场活力将进一步释放。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将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新机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等方面的改革,必将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更强动力和更多活力。
 
第二章 “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主攻方向,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着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着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衡阳提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支撑。
第二节 发展目标
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结构更加合理,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生产经营方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更趋完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努力实现以下新的更高目标。

\
\
\

第三节 基本原则
1.坚持深化改革。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构建适合农业特点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2.坚持转变方式。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改善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转变,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3.坚持统筹城乡。统筹推进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坚持绿色发展。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生态建设,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5.坚持共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加快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三章 “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第一节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形成粮经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销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继续组织实施《衡阳市2014-2018年粮食生产规划》,推动粮食生产向提升产能转变。全面启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大幅度提升耕地质量,实现“藏粮于地”;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和“四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集成推广应用综合技术,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技推广的激励机制,全市粮食高产创建面积和超级稻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和300万亩以上,实现“藏粮于技”;完善粮食生产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加大“十百千万”粮食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实施力度,实现“藏粮于民”。
2.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围绕打造“中国油都”,扩大双低油菜播种面积,实施“稻稻油”攻坚工程和油菜全程机械化促进行动,落实油茶新品种引进、良种繁殖等技术措施,确保油菜和油茶产量分别稳定在35万吨和3.5万吨以上。牢牢守住本地菜70%自给率底线,加快城区3万亩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和县市8大特色蔬菜基地建设步伐,重点发展一批反季节型、加工型、外销型蔬菜基地,加大市场对接力度,逐步打造粤港澳绿色蔬菜供应基地。到2020年,全市蔬菜产量稳定在330万吨以上。按照“稳生猪、保家禽、促牛羊、兴渔业、强饲料”的思路,加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小区)、畜禽水产良种繁育体系、畜禽产品加工体系建设、湘江流域500范围内规模养殖场退养、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工程、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休闲渔业基地、饲料工业园区等项目实施力度。到2020年,全市出栏生猪稳定在1000万头以上,出笼家禽1.2亿羽以上,出栏牛20万头、羊86万只以上,水产品产量39万吨以上。大力发展茶叶、山苍子、黄花菜、席草、酥脆枣、葡萄、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打响“中国花海”、“中南香都”、“江南枣都”的名气。
3.调整优化农村三次产业结构。继续组织实施《衡阳市农产品加工振兴规划》,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接机制,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一批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农产品原料基地。深入实施主食加工提升行动,支持重点龙头企业突破精深加工技术瓶颈,加快技术装备改造步伐,重点强化粮油加工企业节粮技术改造,开展副产品综合利用试点,加大标准化生猪屠宰体系建设力度,支持屠宰加工企业一体化经营。到20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至5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2300亿元,年均增长26%,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重达2.51。打造多元化投资融资平台,着力引导大项目、大企业向农产品加工园区聚集,打造农业产业集群。以衡阳市粮油批发市场、西园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为重点,打造全省一流的农产品物流交易平台。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推动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直采直销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打造现代新型流通业态,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加强规划引导,研究制定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加大配套公共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深化休闲农业示范创建活动,逐步形成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文化娱乐、科普教育、生态环保、农产品加工及销售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全市规模休闲农业企业达200家,接待游客人数达1000万人次,休闲农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达20亿元,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示范点6个,发展省级以上星级休闲农庄150个。努力扩大衡阳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吸引海内外战略投资者和大型企业集团来衡阳投资农业,加快衡阳农业“走出去”步伐。
第二节 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联合与合作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1.稳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承包农户依法流转承包地,积极引导和推动土地经营权向新型经营主体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经营主体准入机制、监管制度和风险保障机制,加强农业经营能力审查和风险防范,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防止流转土地“非农化”、“非粮化”。到2020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面积比重均超过60%,流转土地用于粮食种植的比例稳定在70%以上。
2.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方式。推进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落实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各项支持措施。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和实施财政项目,逐步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农业综合开发、中央基建投资等涉农项目规模。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农民合作社持有和管护,按入社成员人数平均量化到成员账户。鼓励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收储加工企业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订单收购、代烘代储等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设施用地、附属设施用地和配套设施用地,按农业用地进行管理;建设农产品加工、仓储、冷藏、机库棚等设施的建设用地,同等条件下优先解决用地指标。鼓励养殖企业发展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支持养殖场积极流转荒山荒坡种草种树,消纳养殖粪污,实现种养平衡。
3.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行动。以实施省政府“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为抓手,重点实施家庭农场孵化行动、农民合作社示范创建行动、龙头企业转型升级行动。重点发展以水稻种植为主、经营面积在150亩左右的家庭农场,同时鼓励发展养殖型、种养结合型及其它形式的家庭农场,严格按照“主体法人化、规模适度化、技术标准化、成员知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企业化、耕作机械化、生产设施化、模式生态化”的要求,着力培育一批示范型家庭农场。深入推进以“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的“五化”为重点的农民合作社示范创建活动,支持农民合作社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组建联合社,健全组织体制、经营机制和管理制度,完善组织生产、统一服务、产品销售、对外联结等功能。提高政府服务龙头企业的深度和广度,重点解决好龙头企业发展必须的水利、电力、道路、电信和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工业园企业一视同仁的问题。发挥好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加大设备改造、技术引进、科研开发和基地建设投入力度,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途径联合重组,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上市,在十大全产业链各培育1-2家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领军型龙头企业。到2020年,家庭农场发展至7000户(其中示范型家庭农场2000户),农民合作社发展至5000个(其中示范性合作社300个),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00家以上。
4.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服务体系。引导科研、技术推广、检测等公共服务机构转变职能,逐步退出经营性领域,重点提供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土壤环境监测、农作物统防统治、区域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重点引导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性服务组织,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推广托管式、合作式、订单式、承包式等新型服务模式,提供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秸秆回收、粮食烘干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公益性服务。
第三节 强化农业科技服务
整合科技资源,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加速成果转化推广,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技术集成、转化应用三大能力,加快建设农业科研、农技推广、农村实用人才等三支人才队伍。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至60%以上。
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以市农科所、市林科所、市蔬菜研究所等“三所”为重点,以6个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为依托,与国家级、省级科研院所共同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同湖南农业大学、衡阳师范学院、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等在湘、在衡高校合作搭建联合攻关研发平台,着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突出解决好水稻、油菜、油茶全程机械化技术攻关,加强应对农业自然灾害、节本增效、节能减排、资源环境保护和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激励机制。到2020年,把“三所”建设成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区域性产业研发创新中心、成果集成转化试验基地、技术推广服务展示中心、新型农民培训示范课堂。推进新品种研发、引进、示范和推广,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建好农作物和畜禽种质资源库,争取每年选育1个农作物突破性品种、筛选2个左右主导品种。到2020年,建设新品种展示范基地7个、示范品种80个次以上,主要农产品优质良种覆盖率达85%以上。
2.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继续实施“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主要对象,抓紧培育科技示范场、示范户,建设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基地,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大力推行科技“11精准化服务和“1n”多极化服务,形成“专家团队+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的成果推广转化机制,重点推广超级稻、稻田综合种养、生态种养、工厂化育秧等高效种养模式,以及优良品种、全程保优栽培、标准化生产、病虫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粮食烘干、农产品储藏保鲜等实用技术。到2020年,创办100个农业科技示范场(基地),培育1万户科技示范户,主要动植物良种及配套技术覆盖率达95%以上。
3.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健全和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着力构建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以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社会力量为辅的“一主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基层农业服务机构特别是乡镇农技站条件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以钱养事”运行机制,保障财政专项经费,提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加强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培训,建立定期培训制度,着力提升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逐步解决基层农技人员年龄断层、知识陈旧、后继无人的不良现状。加强应急队伍和手段建设,搞好应急物资储备,减轻动植物疫情和农业灾害的影响,提升农业应急管理水平。
4.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校、农村实用人才基地、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整合各类农民培训资源,重点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类新型职业农民。制定出台激励政策,鼓励进城农民工和职业院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人员返乡创业,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到2020年,全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万人以上。
第四节 提升农业物质装备水平
以提高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产能为目标,突出加强农田、农机、水利、信息化四大关键环节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建设,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1.完善农田水利基础条件。坚持将农田水利设施和耕地地力提升相结合,建设一批高质量农田。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抓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项目和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加大“五小”水利设施、农村安全饮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力度,继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采取推广秸秆还田、恢复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提升土壤肥力,开展土壤肥力质量和产地环境质量长期定位监测。集成筛选不同区域类型的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技术,逐步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与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到2020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72.5万亩,保有295万亩,完成383万亩基本农田治理修复,耕地土壤有机质提高0.5%
2.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强设施大棚、微灌、加温等生产设施,农产品采摘、贮藏保鲜、冷链运输、收烘等加工设施,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动植物疫病防控设施、秸秆综合利用和散装饲料运输、储存及自动化饲喂和自动清粪系统等设施配备及其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到2020年,全市高效设施蔬菜占比提高至25%,生猪、家禽规模化标准化比重分别提高至88%75%
3.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快机耕道等农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衡阳农机园建设。启动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建设,着力突破水稻育插秧和谷物烘干、油菜耕种收、油茶林垦覆等薄弱环节,推动农机应用从粮油作物为主向主导产业设施机械和产后加工保鲜延伸。到2020年,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总量达1000家,新增装备农机14万台(套),新建机耕道4000公里,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5%,油菜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1%以上。
4.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快构建监测预警、应变防灾、灾后恢复等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动植物疫病预防控制、监测预警、检疫监督、兽医诊疗、防疫队伍建设以及应急物资保障等配套体系建设,强化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预警,重点抓好突发性、暴发性重大病虫害的应急防控;构建符合区域生产实际、适应现代畜禽业发展要求的动物防疫体系,增强重大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和整体防治水平;认真履行兽医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责,发挥好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作用。加快农业气象决策支持、现代农用天气预报、农村气象信息发布等系统建设,及时、广泛发布农业灾害气象信息。加强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森林防火等工作,确保农业林业生态安全。
5.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以“衡阳市智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重点,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促进行动,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加快推进设施种植业、畜禽水产养殖、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物联网示范应用。加快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分析模拟、冷链物流等技术在农业生产、流通、销售中的应用,积极利用电商、物流等现代商业模式对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进行改造,重点发展“互联网+农业+深加工”、“互联网+农场+配送”、“互联网+农业+休闲观光”等模式,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全市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率提高10%
第五节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
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做到“产出来”与“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1.着力抓好属地管理责任落实。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县、乡镇)创建活动,探索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模式。严格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和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严格落实部门监管责任,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链条,建立健全信息通报、问题曝光和问题约谈制度。严格落实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全面推行质量安全责任制和承诺制,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到2020年,全市建成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体系。
2.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制(修)订一批市级农业地方标准,配套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规范和技术规程。鼓励规模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至少有一个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继续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引导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标准化生产创建。到2020年,全市主导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比重达50%以上,“三品一标”农作物种植面积占比提高至55%以上。
3.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质量追溯和综合执法四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从市到县到乡镇并延伸到基地、村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着力加强乡镇监管服务专业化建设以及村监管员和组协管员的配备,做到各级“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设备”。推进市县两级检测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并在重要农业生产基地和生产经营企业实现快速检测仪器全覆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和日常检测等工作。以二维码技术为重点,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在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畜禽标准化养殖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和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家庭农场建立完善追溯信息采集系统,建立“生产有档案、产地有准出制度、销地有准入制度、产品有标识”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加强农业执法监管能力建设,改善农业综合执法条件,稳定增加经费支持,全面推行农业投入品经营主体备案许可、高毒农药定点经营、专柜销售、实名购买等制度,严格落实诚信档案和购销台账制度,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以及非法添加等违法行为,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生猪屠宰监管。
第六节 推进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强化农业资源保护,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两型”农业建设,促进农业生产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进一步夯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加强农业资源保护。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监管,确保占优补优、数量相等、质量相当。严格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认真落实对农业节水设施的政策性补贴和水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合理调整农业水价,建立精准补贴机制;大力发展规模化高效节水农业灌溉,增加基本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加强湘黄鸡、寺门前猪等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工作和开发利用,做好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划定工作,稳步实施湘江流域畜禽规模养殖场禁养区退出计划。科学划定生态红线,严格使用林地定额和林地用途管制。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矿山植被恢复、裸露山地绿化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绿色通道三年建设行动。到2020年,全市基本农田不低于487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536,森林覆盖率提高至50%
2.实施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围绕粮食、蔬菜、果树等重点作物和设施农业,主推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环境友好型技术,突出抓好典型示范,带动大面积减肥增效措施落实。开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试点,加大现代高效植保器械补贴,示范推广全程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模式,推动精准施药和科学用药,融合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到2020年,初步建立科学施肥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科学施肥水平明显提升,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完成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20万亩。
3.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农业部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和循环经济示范市创建为契机,启动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以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为抓手,鼓励和支持散养密集区实行畜禽粪污分户收集、集中处理,推广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生态循环水养殖及大水面网箱养殖底排污等水产养殖技术。抓好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工作,因地制宜推进秸秆“五料化”全量利用,重点支持秸秆机械粉碎还田、秸秆腐熟还田、青黄贮饲料化养畜、食用菌基料利用和固化炭化等技术示范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收储运体系建设,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研究推广和开发引进。推广生产和使用厚度0.01毫米以上地膜,扶持地膜回收网点和废旧地膜加工能力建设,逐步健全回收加工网络。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建设转型升级,把规模化沼气工程作为重点,积极推广猪--果(菜、林)等循环农业模式,加强太阳能、高效生物质炉灶、水能、风能等开发利用。到2020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70%以上,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和残膜资源化利用率得到大幅提高。
第七节 创新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
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调整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1.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落实中央关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的政策,适时就二轮承包期满后的耕地延包办法、新的承包期限等内容提出具体方案。在2017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明确和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法律效力,总体上要确地到户,从严掌握确权确股不确地的范围。出台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实施意见。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
2.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全面核实农村集体资产,对2017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任务;对非经营性资产,重点是探索有利于公共服务能力集体统一运营管理的有效机制;将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更多权能,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制度。选探索集体“三资”股权量化实现形式,建立和完善集体“三资”经营收益管理和分配方法。开展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和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分配、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等方面的试点。
3.推进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不片面追求超大规模经营,不搞强迫命令,不搞行政瞎指挥,使适度规模经营与农村劳力转移、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相适应。
4.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坚持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相结合,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健全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的政策,完善政策性金融支持农业开发和农村建设的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提升其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能力与水平。全面推广耒阳金融服务“三农”试点经验,各县市区要搭建“四中心二公司一协会”金融服务平台,创新开展农村综合产权抵押贷款,破解农村融资抵押和金融服务难题。鼓励组建政府出资为主、重点开展为涉农担保业务的县域融资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稳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创新和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机制,拓宽“三农”直接融资渠道。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级与授信。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成立农业互助保险组织,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第四章 农业重点产业布局
立足衡阳农业资源和产业优势,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和布局,着力构建、完善十大产业体系,即:稳定发展粮食产业,转型发展畜禽产业,整合发展油料产业,集约发展林木加工业,提质发展蔬菜产业,壮大发展茶叶产业,错位发展中药材、特色水果、特种水产和农业休闲等特色产业。
第一节 粮食
1.主攻方向。一是加强水稻品种品牌创新和良种推广,逐步实行统一供种,提高高档优质稻、超级杂交早晚稻主导品种的覆盖率。二是大力开展粮食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机械化标准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重点集成推广集中育秧、机耕、机械化插秧、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化收割、烘干等技术,以县为单位整建制整体推进粮食高产创建、优化湘米、四双模式栽培工程,创建高标准大规模粮食产业化基地。三是切实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推进“十百千万”粮食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扶持种粮大户,发展种粮合作组织,,壮大粮食加工企业,提高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四是重点突破优质稻米的精深加工及副产品循环综合利用,培育粮食加工品牌。五是加强粮食收购储存和市场营销,提高粮食市场物流水平。
2.重点区域。主要分布在:
专栏二:粮 食
衡南县
优质稻:三塘镇、松江镇、茶市镇
再生稻:云集镇
衡阳县
优质稻:西渡镇、台源镇、渣江镇、洪市镇、三湖镇、集兵镇、金兰镇、樟木乡
再生稻:岘山镇、井头镇、栏垅乡
衡山县
优质稻:白果镇、新桥镇、店门镇、东湖镇、江东乡、贯塘乡
再生稻:岭坡乡、福田铺乡
衡东县
优质稻:三樟镇、白莲镇、新塘镇、霞流镇、高湖镇、大浦镇、吴集镇、石湾镇
再生稻:三樟镇、石湾镇、杨桥镇
祁东县
优质稻:鸟江镇、双桥镇、灵官镇、归阳镇、风石堰镇、河州镇、白鹤街道
再生稻:步云桥镇、官家嘴镇、黄土铺镇
常宁市
优质稻:三角塘镇、罗桥镇、荫田镇、烟洲镇、新河镇、蓬塘乡、宜阳街道
再生稻:柏坊镇、水口山镇、烟洲镇
耒阳市
优质稻:大市镇、新市镇、遥田镇、马水镇、亮源乡
再生稻:遥田镇、永济镇、肥田镇、大和圩乡
第二节 畜禽
  1.主攻方向。一是加大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力度,重点建设5个高标准的种猪场,进一步落实畜牧良种补贴政策和项目,实施肉牛群体快速扩繁行动,加强湘黄鸡、寺门前猪等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到2020年,畜禽良种普及率达95%以上。二是全面开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小区)创建活动。到2020年,全市规模养殖场(小区)发展至1万个,创建畜禽养殖国家级示范场30个、省级示范场50个,全市规模养殖比重提高至88%以上。三是大力发展南方草食牧业,实行退耕还草、人工种草以及开发利用现有的草山草坡,利用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项目和基础母牛扩群项目,大力推进发展牛羊产业,着力改善畜牧业产业结构。四是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预警和应急体系,推行规模养殖场程序化免疫、农户分散饲养集中免疫与补免制度。五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养殖场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带动能力强、有核心竞争力的畜禽大型加工龙头企业。到2020年,市级以上畜禽类龙头企业发展至90家。六是大力推进畜牧生产设施化、自动化,实现精细化管理。到2020年,全自动化饲养规模养殖场发展至200个。七是加大畜禽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到2020年,全市无公害畜产品认证达20万吨;因地制宜推广鱼鸭配套、稻鸭共育、稻田养鱼(虾、蟹)、鱼菜共生等技术,全市至2020年发展连片稻田综合种养面积20万亩。
2.重点区域。主要分布在:
专栏三:生 猪
衡南县:云集镇、宝盖镇、泉湖镇、硫市镇、谭子山镇、三塘镇、洪山镇、相市乡
衡阳县:台源镇、演陂镇、井头镇、洪市镇、渣江镇、曲兰镇、栏垅乡
衡山县:长江镇、开云镇、新桥镇
衡东县:大浦镇、霞流镇、新塘镇、吴集镇
祁东县:白地市镇、过水坪镇、凤石堰镇、黄土铺镇
常宁市:胜桥镇、白沙镇、荫田镇、柏坊镇、罗桥镇、宜阳街道
耒阳市:南京镇、大市镇、永济镇、余庆街道、蔡子池街道
 
专栏四:鸡 鸭
衡南县:茶市镇、泉溪镇、廖田镇、洪山镇、泉湖镇
衡阳县:西渡镇、杉桥镇、板市乡
衡山县:白果镇、开云镇
衡东县:霞流镇、高湖镇、大浦镇
祁东县:双桥镇
耒阳市:肥田镇、新市镇、永济镇、蔡子池街道
 
专栏五:肉 羊
衡南县:鸡笼镇、泉湖镇、花桥镇
衡东县:荣桓镇、高湖镇
祁东县:白地市镇
常宁市:塔山瑶族乡
耒阳市:东湖圩镇、哲桥镇、仁义镇
 
专栏六:肉 牛
衡南县:洪山镇、宝盖镇、柞市镇
衡阳县:演陂镇、井头镇
衡山县:岭坡乡
祁东县:白地市镇、城连墟乡
常宁市:白沙镇、塔山瑶族乡
耒阳市:永济镇、仁义镇
第三节 蔬菜
1.主攻方向。一是抓蔬菜质量安全监管,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二是抓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生产,推进蔬菜名牌战略。三是抓八大特色蔬菜产业化基地建设,做大做强地方特色蔬菜,如:黄花菜、黄贡椒、槟榔芋、早白薯等。四是抓蔬菜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扶持壮大蔬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推广订单蔬菜,促进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有机结合。五是抓蔬菜保鲜、速冻、脱水、真空冻干、发酵、盐渍等精深加工和冷链贮运,提高蔬菜市场流通水平。六是抓蔬菜科技引进与推广工作,提高综合生产效能。七是抓标准化、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建立重点示范基地,打造一批高质量的蔬菜标准园。
2.重点区域。主要分布在:

\
第四节 油料
1.主攻方向。油菜:一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全面推广双低杂交油菜品种,大力推广油菜测土配方施肥、专业除草剂、绿色防控及抗灾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到2020年,全市优质油菜品种率达99%以上。二是大力推进油菜全程机械化,实现翻耕、开沟、播种、施肥、覆盖一次性完成。三是建立“公司+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模式,为油菜生产大户提供资金、信息、技术等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带动产业发展。四是扶持油脂龙头企业开展“双低”油菜籽加工和副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油茶:一是以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以采用优良油茶品种、运用油茶林培育、经营新技术为基础,以建设优质高效油茶丰产林基地、示范和推广油茶丰产技术为目的,建设高标准油茶示范林基地。二是培植油茶龙头企业,通过“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使企业和农户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三是合理控制油茶加工能力,扶持有研发能力的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加强油茶产品精深加工,开发油茶系列产品,有效利用油茶加工附加产品。
2.重点区域。主要分布在:
专栏八:油 菜
衡南县:泉湖镇、三塘镇、松江镇、硫市镇、云集镇、铁丝塘镇、宝盖镇、谭子山镇
衡阳县:西渡镇、台源镇、渣江镇、石市镇、三湖镇、集兵镇、岘山镇、金兰镇
衡山县:长江镇、萱洲镇、永和乡
衡东县:霞流镇、杨林镇、高湖镇、草市镇、大浦镇
祁东县:鸟江镇、双桥镇、灵官镇、风石堰镇、白鹤街道
常宁市:三角塘镇、罗桥镇、庙前镇、洋泉镇、蓬塘乡
耒阳市:新市镇、大市镇、永济镇、大和圩乡
 
专栏九:油 茶
衡南县:栗江镇、花桥镇、铁丝塘镇、宝盖镇
衡阳县:岘山镇、界牌镇、三湖镇、曲兰镇、演陂镇、集兵镇、大安乡
衡山县:萱洲镇、店门镇、长江镇、东湖镇、永和乡、贯塘乡
衡东县:高湖镇、杨桥镇、吴集镇
祁东县:粮市镇、马杜桥乡、城连墟乡
常宁市:柏坊镇、西岭镇、水口山镇、官岭镇、罗桥镇、庙前镇、洋泉镇、板桥镇、荫田镇、三角塘镇、烟洲镇、大堡乡、蓬塘乡、宜阳街道
耒阳市:大市镇、公平镇、哲桥镇、南京镇、大义镇、蔡子池街道
第五节 林木
  1.主攻方向。一是以科技为手段,以效益为中心,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及现有林木资源,坚持低改与新造相结合,实行林木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林木质量。二是采取劈山除杂、垦复松土、开竹节沟、合理施肥、科学留养、调整密度、适当钩梢等改造措施,加快毛竹低产林改造,促进竹林速生丰产。三是努力提升木竹加工水平。突出品质建设,生产低污染高品质木竹地板、梳篦、家具;加强技术研发,重点解决木竹板材加工制作剩余副产品的综合再利用;注重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重点支持森香木业、开福家具、顾帝家私、天天见梳篦等领军企业。
  2.重点区域。主要分布在:
专栏十:林 木
衡南县:花桥镇、云集镇、鸡笼镇、宝盖镇、硫市镇
衡阳县:金溪镇、石市镇、井头镇、金兰镇、界牌镇、岘山镇、三湖镇、曲兰镇、洪市镇、演陂镇、杉桥镇、库宗桥镇、岣嵝乡、溪江乡、樟木乡
衡山县:东湖镇、店门镇、新桥镇、长江镇、福田乡、岭坡乡
衡东县:杨林镇、甘溪镇、杨桥镇、草市镇、吴集镇、三樟镇、白莲镇、南湾乡
祁东县:灵官镇、过水坪镇、白地市镇、太和堂镇、风石堰镇、步云桥镇、官家嘴镇、
马杜桥乡
常宁市:洋泉镇、罗桥镇、西岭镇、庙前镇、白沙镇、荫田镇、官岭镇、板桥镇、三角塘镇、塔山瑶族乡、天堂山街道
耒阳市:黄市镇、大义镇、南阳镇、马水镇、夏塘镇、导子镇、三都镇、龙塘镇、南京镇、东湖圩镇、公平圩镇、新市镇、太平圩乡、亮源乡、长坪乡
第六节 茶叶
  1.主攻方向。一是大力繁育推广无性系茶树良种,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标准茶园,提高茶树良种覆盖率。二是强化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集群运作,做大统一品牌。三是全面推广有机茶生产,维护生态环境和质量安全。四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拓展产业链条。五是弘扬茶文化,普及茶知识。
2.重点区域。主要分布在:

\
第七节 特色水果
1.主攻方向。一是大力推广良种,加大柑橘无病毒良种和中秋酥脆枣、葡萄、早熟梨、九龙李等特色水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力度,提高果茶良种覆盖率。二是以园艺作物“三品”提升行动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园建设为契机,大规模推广高产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水果生产效益和质量安全水平。三是推进果园规范流转,扶持果茶种植大户,发展专业合作社,提高果茶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四是壮大果茶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鲜食柑橘和特色水果的商品化,重点突破柑橘、枣类品牌化精深加工水平。五是推进鲜食水果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和分级包装直销,强化果茶冷链保鲜物流体系建设和品牌化连锁营销,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2.重点区域。主要分布在:
\
\


第八节 特色水产
  1.主攻方向。加快鳜鱼、甲鱼、牛蛙、美国青蛙、泥鳅、黄鳝、大闸蟹、小龙虾、叉尾鮰、鲟鱼、娃娃鱼、锦鲤和观赏龟等特色渔业发展。到2020年,特种水产养殖量占全市水产养殖总量40%左右。
 2.重点区域。主要分布在:
专栏十三:特色水产
衡南县:三塘镇、谭子山镇、泉溪镇
衡阳县:西渡镇、台源镇、岘山镇、板市乡
衡山县:长江镇、萱洲镇、永和乡
衡东县:大浦镇、霞流镇
祁东县:白地市镇
常宁市:新河镇、官岭镇
耒阳市:小水镇
南岳区:南岳镇
石鼓区:角山乡
珠晖区:茶山坳镇、东阳渡镇
蒸湘区:呆鹰岭镇、雨母山乡
第九节 中药材
  1.主攻方向。一是明确重点。重点发展金银花、百合、玉竹、桔梗、罗汉果等特色中药材品种。二是培育典型。扶持、培育3-5个中药材生产典型,创办示范样板。同时,争取上级支持,能使2个左右的县市区进入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重点县。三是搞好加工。吸引并大力支持业主投资建立加工厂,添置加工设备设施,提高产品附加值,打响品牌,扩大销售,形成效益。四是严格标准。严格执行全程标准化,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家相关安全卫生标准。五是加强服务。深入生产基地进行现场指导,帮助处理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

\

第十节 休闲农业
1.主攻方向。一是加强现代休闲农业与大城市、大旅游、大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对农村二、三产业整合和农民就业创业作用。二是增加投入,配套改造休闲园区和农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重点发展观光观赏型、参与体验型、休闲度假型和民俗节庆型休闲农业模式,延伸产业链,推广集群发展,打造特色板块。四是强化现代农业产业休闲心理学、经营管理、接待礼仪和服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经营服务水平。到2020年,全市规模休闲农业企业达200家,全市休闲农业企业接待游客人数达100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2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2.重点区域。主要分布在:

\
\
 
第五章 现代农业重点工程建设
坚持国家投入、社会投入与农民自我投入相结合,整合相关涉农项目资金,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进一批事关农业农村发展全局的重点工程。
第一节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以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为抓手,以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排设施建设、田间道路整修为重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常宁市塔山、衡南县三口桥等2座中型水库,新扩建西冲等34座小型水库,完成西渡水闸等14处大型水闸、89处中型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实施常宁市西水东运、祁东县郭家嘴调水等工程,完成欧阳海灌区渠系配套及39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建衡阳县龙口灌区,祁东县尤木塘灌区,衡山县天柱、先锋水库灌区工程。改造更新栗江泵站,七碗泵站等排灌泵站。到2020年,新增高标准农田172.5万亩,保有295万亩,完成383万亩基本农田物理、化学及农艺措施和调整耕作制度治理修复。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工程
实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两年一次评审的可进可出制度,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规模和水平。加快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品牌企业,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加工链条,提升农业附加值。推进品牌农业战略,大力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打造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重点推进三塘农产品加工园、西渡工业园、衡山金龙工业园等20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实现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集聚发展。到2020年,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至60家以上,抓好绿海粮油、金泰米业、九龙生态等10家企业的技术更新,改造10处重点生产设施,建立10个生产基地,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生产能力。
第三节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
建设100个布局合理、要素有效聚集、产业体系健全、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管理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其中,在优质稻、油茶、蔬菜、茶叶四个优势产业中,选择10个农业综合产业园进行重点扶持,通过重点支持优质稻产业园新建和改造渠道以及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油茶产业园加强肥料、作业道建设,蔬菜产业园新建大棚、灌溉设施建设,茶叶产业园强化种苗、灌溉设施建设,实现园区农产品加工率达70%以上,农田(地)有效灌溉率达100%,科技贡献率达75%以上,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60%以上,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率达100%,单位面积产值比全省先进水平周边高20%以上,农民人均增收、15%以上等目标,园区产值和效益较2013年提升50%以上。选择50个农业特色产业园进行重点扶持,通过重点支持园区强化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规模园区全面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五化”目标。
第四节 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工程
立足“菜篮子”工程建设由抓生产向抓产业转变,蔬菜基地建设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大力推进蔬菜标准园建设、龙头企业培育、蔬菜直销店建设。
1.推进蔬菜标准园建设。结合石鼓区、珠晖区的国家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蔬菜产业)项目、蒸湘区国家蔬菜标准园项目,把3个万亩片区作为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四园一区”中的蔬菜产业园来打造。其中,将石鼓区角山片、蒸湘区雨母山片建成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将珠晖区茶山坳片建成省级蔬菜标准园。完善其基础设施,使水、电、路通畅,配备与生产相适应的农业设施。标准园创建以蔬菜新型经营主体为主,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操作性强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使用新品种,带动标准化、设施化、集约化生产,强力推进“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和“湖南省蔬菜重点县”建设。
2.推进重点龙头企业培育。实行“一企一策”,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扶持和壮大一批有竞争优势、带动能力强的“菜篮子”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打造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相结合、上中下游产业相配合的龙头企业聚群,推动蔬菜产加销各环节紧密对接。到2020年,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0家、市级龙头企业20家、专业合作组织40个、家庭农场20户以上。支持乐富蔬菜等10家企业加快技术更新,改造10处重点生产设施,建立10个生产基地,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增强企业生产加工能力。
3.推进蔬菜社区直销店建设。扶持、鼓励城区具有一定规模的标准化生产基地、有成熟的蔬菜市场运营经验的企业在城市大型社区开设蔬菜直销店,实现城市大型社区的全覆盖。
第五节 名优经济作物改造工程
大力开展名优经济作物标准化生产,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整建制推进示范市,提升我市名优特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到2020年,建设蔬菜、柑桔、茶叶等标准化生产基地120个,面积200万亩以上;新造和改造油茶林210万亩,毛竹丰产基地48万亩,建立国家级、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2家,新增林下经济面积75万亩,新造培育特色经济林基地145万亩。持续推进园艺作物“三品”提升行动。改造老果园、茶园15万亩,建设茶叶、鲜食枣、柑桔、葡萄、早熟梨等各种繁育基地1500亩,新扩果园15万亩,新打造南岳云雾茶、南岳寿枣、仙碧及陈华葡萄、湘建脐橙、台源群英蜜柚、五里堆冰塘橙等农业特色品牌。
第六节 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
抓住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和省政府实施5000家现代农机合作社建设的机遇,大力推广产前、产中、产后农业新机械、新机具。实施农机产业园、腾辉农机4S店等项目,每个县市区建成1个以上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广泛开展农机服务。到2020年,农机合作社发展至1000个,增加340个;全市新装备农机14万台(套),总动力达700万千瓦,机耕道通达率达60%
第七节 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
加强对耕地重金属污染加密普查,建立重金属污染耕地普查数据库。加强耕地污染防治综合技术集成示范与扩面修复治理。创建100个以上万亩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示范片,逐步扩大修复治理规模,“十三五”期间完成50%的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对污染的基本农田实施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农艺措施修复、调整耕作制度修复。
第八节 农业循环经济推进工程
研发推广一批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大力开展秸秆“五化”利用、林业剩余物的材料化利用以及畜禽粪便的沼气化利用。到2020年,农作物秸秆综合率、畜禽养殖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85%。以香樟苑、华厦湘江、九龙生态等一批示范项目为重点,实施农业循环经济行动计划,推广构建“生态养殖-深加工-废弃物制沼气/有机肥加工-绿色种植”、“绿色种植-农产品加工-饲料加工-生态养殖-有机肥料-绿色种植”等重点循环产业链条,促进工农高效复合循环利用。加快农村沼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第九节 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工程
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和林地保护工作,切实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不断提升林业的生态功能和生态容量。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0%。构建完备的公益林体系,有效管护公益林35.7万公顷;管护天然林13万公顷,实施长江经济带生态建设及中央造林补贴项目,人工造林10万公顷以上,封山育林5.6万公顷,迹地更新2600公顷。提升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1.19万公顷以上,晋级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各1个,争创1个以上国家公园试点。实施5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建设工程,保护与恢复湿地6500公顷。以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为统领,对石漠化区域人工造林3万公顷,减少土壤侵蚀总量110万吨。
第十节 信息进村入户推进工程
以“衡阳市智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建设为抓手,充分依托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通过开发农业生产物联网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及追溯、“农信通”手机客户端智能服务、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等四大系统,在重要生产基地建立100个农业生产数据智能采集点,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中发展10万户“农信通”客户,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发展100户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努力实现农业生产数据智能采集、实时传输、专家在线指导、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追溯、农业电子商务等功能,努力推动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种植、精细化管理、可视化服务、智能化决策。力争到2020年,全市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率提升10个百分点,探索一条以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
 
第六章 保障措施
实现“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必须发挥规划对资源的引导作用,强化政府调控,坚持依法治农,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大资金投入
1.扩大财政投入。按照总额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对农业的总投入增长幅度,应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市级财政要继续增加农业产业化、农民合作社、蔬菜专项资金,新设立农业重大工程专项扶持资金,加大重点项目支持力度。
2.增加金融投入。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研究制定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的具体办法,进一步改善信贷结构,加大信贷资源向粮食生产、农业规模化生产与集约化经营等领域的倾斜力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切实发挥好支农主力军作用。稳步发展村镇银行,逐步实现县市区全覆盖。依托具备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
3.引导社会投入。实行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鼓励城市企业等各类经营组织发挥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到农村兴办各类事业。引导城市初加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转移,就地就近转移吸纳农村劳动力;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投资农业。
第二节 强化政策落实
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围绕农业转型升级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新型主体培育、金融保险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政策研究,着力构建现代农业政策保障体系。重点落实好粮食直补、农资补贴、良种补贴和农业保险等“三补一保”政策,稳步推进种粮大户补贴试点工作,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新农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大对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建立农业科技专项资金,加强市农科所、市蔬菜所、市林科所、市农机所的科研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其技术研发能力。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履行职责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按照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工作经费,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继续加大农业人才培养力度,对大学生涉农创业按规定给予相应政策支持。
第三节 推进依法治农
加快农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和队伍建设,加大对农业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完善执法监督制度,促进公正执法和严格执法。继续深入抓好农业普法宣传教育,努力实现由提高农业系统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的转变,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全面推进农业系统各项事业的依法治理,使农业各项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第四节 注重项目建设
牢固树立项目兴农意识,以农业项目建设促进“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各项目标的实现。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建立健全重点农业项目库,在农业产业开发、农村生态保护、农业科技推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循环经济等方面,储备和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重大农业项目。将规划的重点项目对重大工程具体落实到年度农业重点项目实施计划。继续实行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责任制度,全面落实“一个重点项目、一名市级领导、一个工作班子、一个牵头部门、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建立项目建设考评和奖励制度,促进规划项目落到实处。加大争资跑项工作力度,精细包装一批农业重点项目,以大项目、好项目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市农业的投入。切实抓好农业招商引资,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制定完善农业招商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工商企业、社会资金进入我市农业领域,不断提高我市农业项目建设的规模和水平。
第五节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坚持“米袋子”和“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把粮食生产、农民增收、耕地保护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绩效的重要内容,全面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围绕规划目标任务,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协调配合,完善工作机制,研究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统筹协调推动重大工程的实施,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努力开创衡阳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局面。
 
 
 

\

\
 
\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