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褐飞虱

2017-03-17 20:37:09 作者:唐春生 来源:中科植保专家委员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稻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Stål
 
 
 
稻褐飞虱又称褐稻虱,是水稻的重要害虫,食性单一,只能在水稻和普通野生稻上取食和繁殖后代。以成虫、若虫群集在稻丛基部吸食汁液,被害部呈现长形棕色斑,严重时下部茎秆变黑,全株枯死。为害严重时全田枯死似火烧状,颗粒无收(图1)。
 
1 稻株受害状
 
 
形态特征
 
褐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成虫(图2)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暗褐色或淡褐色,前胸背板和小盾片上都有明显的3条纵隆起线。长翅型翅长超过腹部,雌成虫体长4~5毫米,体大色浅;雄成虫体长3.6~4毫米,体小色深。短翅型翅短于腹部,短翅雌虫体肥大,长3.5~4毫米;雄虫体瘦小,长2~2.5毫米,腹末呈喇叭状。卵香蕉形,长约0.8毫米,常数粒到一、二十粒排列成串。若虫与成虫相似,共5龄,初孵时淡黄白色,后变褐色,5龄若虫体长约3.2毫米,前翅芽超过后翅芽尖端。
 
2 成虫)
 
生活史及主要习性
 
褐飞虱在广东一年发生8~10代,田间世代重叠。冬春温暖的年份,有少量成虫、若虫和卵在再生稻上越冬。但每年初次发生的虫源,主要是亚洲的中南半岛诸国稻区终年发生地的飞虱随西南气流迁入。我省飞虱的严重为害时期早稻在5~6月份,晚稻在9~10月份。成虫趋光性强,卵多产在稻株下部叶鞘及嫩茎组织内。短翅型寿命较长,产卵历期长,卵量大,繁殖力比长翅型强。夏季温暖多湿食料丰富时,若短翅型大量出现,就意味着该虫即将会暴发成灾。虫害发生时多从稻田中间点片发生,向田边蔓延。插植过密,氮肥过多,稻株贪青柔软,受害往往严重。水稻品种间的抗虫性有较显著的差异。
 
除稻褐飞虱外,广东稻田还常见有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危害水稻。白背飞虱为害水稻的习性与褐飞虱相似,但取食范围比褐飞虱广,除为害水稻外,亦能为食害小麦、高粱、玉米、茭白等,并能在稗草、游草、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上存活。
 
综合防治措施
 
1)切实抓好抑虫增产的栽培措施,创造不利于飞虱发生而有利于水稻增产和天敌繁育的生态条件。首先要实行连片种植,合理布局,以防止飞虱迂回转移,辗转为害,有利统一时间集中防治。在水稻生长期间加强肥水管理,要做到沟渠配套,排灌自如,田间开沟,浅水勤灌,适时晒田,防止长期积水、深水浸灌和田泥污烂。讲究合理用肥,掌握施足基肥,不过施氮肥,防止封行过早,贪青迟熟。使田间通风透光,降低湿度,能起到抑虫的作用。
 
2)种植抗虫品种。目前抗褐飞虱的品种和组合有:汕优64、桂引901、国粳4号、粳籼89等。
 
3)稻田放鸭除虫。据报导,未出老翼毛的小鸭每小时能捕食1715头飞虱。
 
4)药剂防治:水稻孕穗后虫口密度平均每丛12头时,每亩可选用25%稻虱净可湿性粉剂20~30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1520%叶蝉散乳油100~150毫升、或68%虫敌粉剂45,加水50~60公斤喷雾。
 
关键词:飞虱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