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湖南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技术路径与工作思路

2017-04-17 19:02:51 作者:欧高财 李耀明 王勇等 来源:湖南省植保植检站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加快推进湖南茶叶病虫害

绿色防控的技术路径与工作思路
 
欧高财1,李耀明1,王勇1,王沅江2,郑和斌1,包强2
1.湖南省植保植检站,湖南 长沙 410006
2.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7


\
 
摘要:通过3年调查发现,湖南茶叶病虫害发生特点:虫害重于病害,老茶区重于新茶区;在高山区、平地丘陵区发生种类不同。总结3年来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取得的经验和不足。提出了以生态调控为基础,轻控轻防为原则,应急防控为辅助,区域统防为手段的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技术路径;明确以加强单个病虫防控技术研究、茶叶病虫害监测预警、绿色防控技术宣传培训和示范推广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路径;思路
 
茶叶是湖南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到2015年末,面积超过13.58hm2,年产茶在17.44t以上,综合产值580亿元。茶作为全世界消费量最大的饮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对茶叶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其中包含了质量安全。近年来,茶叶农残超标的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不但影响茶叶出口贸易,还影响国内消费者信心。为助力我省茶叶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茶叶品质、打造湘茶品牌,作者从2013年起开始探索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效果明显,不但茶企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更好推动我省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促进茶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笔者在总结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和全省大面积示范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基础上,通过走访茶企、农户、茶园了解情况,查阅资料、征集相关信息、专家痤谈等活动开展广泛调研,形成了湖南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路径和工作思路。
 
湖南茶叶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和绿色防控基本情况
 
1.1 茶叶生产性特点
 
1.1.1 茶叶生态系统比较稳定
 
茶树为多年生灌木植物,茶园以山地种植为主,四季常青,生态稳定,天敌资源丰富。生产活动如采摘、修剪、冬季封园、台刈等措施虽对生态系统有负面影响,但也减少病虫基数,科学掌握这些措施是有效的绿色防控手段之一。
 
1.1.2 经济价值高
 
茶叶产值高于一般农作物,一般茶青纯收入30005000/667m2,高的可达800015000/667m2。茶农对病虫防控成本相对不敏感,容易接受能提高茶叶品质与产量的绿色防控技术。
 
1.1.3 市场对茶叶质量安全水平要求高
 
日本及欧盟等国家制定了严格的农残限量标准,对茶叶出口形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因农残超标造成产品退货、销毁和滞销等问题时有发生。加之国内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茶叶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4 种植规模化
 
近年来随着“公司+基地”或“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逐年增多,公司、合作社、大户生产组织种植茶园少则几百数千亩,多则几万亩。
 
1.1.5 质量安全的主要问题是农残
 
茶叶农残问题占质量安全问题的80%。常见农药残留是菊酯类、有机磷以及啶虫脒、吡虫啉等。我省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显示,氯氰菊酯检出较多,检出率达到33%,啶虫脒、吡虫啉检出率也较高。
 
1.2 湖南茶叶主要病虫种类与发生特点
 
1.2.1 主要病虫种类
 
虫害主要为茶小绿叶蝉、茶尺蠖、茶毛虫、角胸叶甲、茶丽纹象甲、广翅蜡蝉、茶叶螨类、蓟马、蚧壳虫、刺蛾类、蓑蛾类,病害主要为炭疽病、茶饼病和白星病等。
 
1.2.2 发生特点
 
1)茶园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相对较固定。常年病虫发生量起伏不是很大,总体中等程度发生,虫害重于病害,老茶区病虫重于新茶区病虫。
 
2)高山区、平地丘陵区茶园病虫发生种类不同。高山区病害以白星病和茶饼病为主,害虫以茶小绿叶蝉、螨类、蓟马等为主,间歇性、暴发性的以茶毛虫、茶尺蠖为主;平地丘陵区病害以茶饼病、炭疽病以主,害虫以茶小绿叶蝉、茶毛虫、茶尺蠖、角胸叶甲、茶茶丽纹象甲等为主。
 
3)间歇性、爆发性虫害损失大。主要是茶毛虫、茶尺蠖为主。
 
茶叶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情况
 
今年来,全省各级农业植保部门重抓绿色防控,在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的技术支持下,在茶叶生产中推行生态调控、灯光诱集、色板诱杀、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并呈现出推广应用面积逐年扩大、技术影响力逐年上升、发展模式逐年优化的良好发展格局。据2015年最新调查统计,我省茶叶病虫绿色防控应用面积已近5hm2次。
 
2.1 主要工作
 
1)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省植保植检站利用省级财政专项资金设立了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以湖南省茶叶研究所为主成立课题组,开展普查、单项技术研究、技术集成与示范等工作。
 
2)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省植保植检站分两期组织全省茶叶主产区的超过100名植保和茶企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每年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科研人员到茶叶基地培训20场以上。
 
3)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每年在10个县开展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每县示范面积千亩以上,辐射面积万亩以上。
 
2.2 成效
 
1)茶叶病虫害知识得到一定程度普及。部分植保人员、茶企、茶农对茶叶病虫害绿色防防控技术有所了解,认识有所提高。
 
2)相关研究工作有一定进展.湖南茶叶病虫害图谱基本收齐,主要病虫害种类基本弄清,以单个病虫为基础的研究全面展开,技术集成思路基本厘清。
 
3)示范推广取得了一定成效。3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近4.7hm2,示范中的成败得失为全省积累了宝贵经验,并为下阶段推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3 问题与不足。
 
2.3.1 对病虫害防治存在误区
 
一种认为发展有机茶园就是不能打药,哪怕病虫害发生为害相当严重的茶园都不用药。实际上只要按有机茶生产标准的要求科学使用微生物源、动物源、植物源和矿物源农药,茶叶病虫害防控完全可以与有机茶生产有机统一;另一种认为茶叶病虫害发生只是少采茶,对茶叶产量有影响,没有考虑茶叶病虫发生为害会带来茶叶的应激反应,产生大量的茉莉酸等物质,而这些物质会影响到茶叶的品质。
 
2.3.2病虫害的防治整体表现比较极端
 
对于茶叶病虫害要么不防,要么乱打药,有些企业为了生产有机茶,干脆不用药。而其它许多茶园的病虫害防治又过多依赖化学农药,使用量依然较大。较常用的化学农药有氯虫苯甲酰胺、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敌百虫、阿维菌素、吡虫啉、甲维盐、联苯菊酯等,菊酯类农药超标风险高,潜在隐患较大。据粗略统计,全省茶园年平均使用农药防治5.5-6次,化学农药平均折纯使用量约为400/667m2
 
2.3.3 技术储备和系统集成需要完善
 
1)对主要病虫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研究不深,把握不准。
 
2)对单项技术和单个产品的相关参数和使用特点了解不到位。如杀虫灯在茶园对哪几种害虫效果好,该什么时候挂灯,什么时间开关灯都尚未完全搞清楚。目前,许多绿色防控技术或产品还处于试验研究阶段。
 
3)掌握每种病虫的绿色防控技术不全面。如角胸叶甲,幼虫、蛹在地下,有什么技术手段可用,怎么用,成虫为害茶叶,用黄板色诱行不行,灯光诱杀控不控得住,合规的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化学农药有哪几种可以有效控制等等都不够清楚。
 
4)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到位率低。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还没有将生态调控、诱杀(色诱、灯诱、性诱)、生物防治、农药(生物、植物源、化学)等技术有机集成,进而形成科学规范的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或者体系。此外,尚未建立起对绿色防控技术有效的科学评价体系,不能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方面对相关绿色防控技术进行综合评价。
 
2.3.4 技术力量不足
 
1)茶树病虫害科研队伍较难稳定。茶叶相对粮棉油是一种小作物,在前期,茶树病虫害科研人员难以获得稳定的经费支持,队伍难以稳定,研究难以持续和深入,导致技术储备不足。
 
2)茶叶种植人员科技水平亟待提高。无论是茶企的技术人员还是茶农,对茶叶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防控技术都不熟悉,更不用说搞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了,而且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质量安全生产意识较淡薄。
 
3)真正掌握茶叶病虫防治知识植保部门技术干部缺乏。不能形成技术推广队伍,技术与管理培训少,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从县到乡镇(场)、村、茶园到位率低。
 
2.3.5 推广力度不够大
 
从政策层面来讲,我省对绿色防控支持政策不够,产茶县各级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够。
1)政府层面尚未下发相关文件或召开相关会议部署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茶叶作为很多县市的“三品一标”产品,只注重扩大面积发展数量,而对茶叶质量安全把关不严,缺少相应措施。
 
2)未建立专项支持资金,虽然各级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对绿色防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总体而言力度不大,杯水车薪。
 
2.3.6 打造茶叶绿色品牌意识亟需增强
 
从生产主体自身来讲,受组织化、标准化生产模式发展滞后影响,茶农和部分小规模的企业实施茶叶绿色防控的意愿不是很强烈,也缺乏这种能力,茶叶龙头企业数量少,对所辖合作社农户和收购地户管控能力弱,不能真正做到大面积绿色防控。茶叶绿色品牌打造明显落后于茶业发达省份。目前全省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只占全省茶叶种植面积的近1/4。因此,迫切需要农委和省站组织力量把这项工作抓起来。
 
2.3.7 茶叶病虫害发生监测不到位
 
各地的茶叶基地距离县城比较远,普遍存在对茶园病虫害监测工作开展难的问题,更不用说掌握当地茶叶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因此,各地植保站极少有把茶叶病虫害纳入日常的监测。
 
2.3.8 绿色防控措施监管难以到位
 
当前,我省茶叶生产以散户茶农种植、茶叶加工销售企业收购加工方式为主,而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公司+基地”或“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总体上仍处在起步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以绿色防控为核心的质量安全机制建立,茶农施用禁用农药、施用浓度大于规定要求、施药后未过安全间隔期就开始采摘等现象时有发生,相关监管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
 
3 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技术路径
 
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的推进,必须建立在技术保障的基础上,因此,有必要确定实现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整个技术路径。
 
3.1 生态调控为基础
 
茶园的生态环境比较好,生态系统比较稳定,病虫发生也相对稳定。故可以从建园开始,通过种植梯壁护坡植物、茶园间作牧草和绿肥、种植花卉植物、遮阴树木和中药材,保护天敌,充分发挥天敌的控害作用,使害虫虫口基数常保持在低密度,从而实现生态调控为基础的绿色防控目标。
 
3.2 轻控轻防为原则
 
在生态调控基础上,茶叶种植生产过程中对病虫害适度防控,不寻求防控技术的高杀伤力,最大程度减少对生态的伤害,只要不让病虫害控制在经济阈值限以下、不造成损失即可。
轻控是指利用非化防技术来控制茶叶病虫害。利用灯诱、色诱和性诱技术,可有效降低害虫虫口密度,把为害控制在一定水平。如色板诱杀可降低角胸叶甲、茶丽纹象甲、茶小绿叶蝉、广翅腊蝉等同翅目、鞘翅目及部分鳞翅目、半翅目害虫虫口,灯光诱杀对茶尺蠖、茶毛虫等鳞翅目、鞘翅目等体型大的害虫有较好的控制作用,机器重采茶叶可大量消灭蚜虫,清园的农事操作可减少病害菌源。
 
轻防是指病虫为害达到一定程度、轻控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采用病毒、白僵菌、申嗪霉素、苦参碱、藜芦碱等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以及合规的农药进行防控,基本达成控害目标。
 
3.3 应急防控为辅助
 
针对间歇性、暴发发生的病虫害,如茶毛虫、茶尺蠖、茶饼病等,在轻防不能控制的情况下,辅以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控,但所选化学农药必须符合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用药标准。
 
3.4 分区域推进统防统治
 
充分利用统防统治这一先进的生产方式,更好的开展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通过茶企或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来推进,或依托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来开展。以生产者所辖地域地貌或以同类病虫发生区域设置区域,分区域推进统防统治,以提高绿色防控技术使用效果和效能。
 
工作思路
 
4.1 加强单个病虫防控技术研究
 
主要开展茶角胸叶甲、茶丽纹象甲、茶小绿叶蝉、茶尺蠖、茶毛虫,炭疽病、茶饼病和白星病等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形成单个病虫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或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在高山区、平地丘陵区茶园病虫发生特点,进行技术集成,构成成套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综合防治技术标准,并按技术成熟度分列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标准。
 
4.2 加强茶叶病虫害监测预警
 
根据高山茶园与平地丘陵茶园、新茶园与老茶园、大面积种植与小面积种植茶园,全省设置不同类型和区域的监测点6个,开展系统性监测,摸清病虫害发生种类和发生规律。实现对重发性、突发性和爆发性病虫进行监测预警。
 
4.3 加强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宣传培训
 
1)要引起产茶县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把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落实情况与各级政府部门的绩效考核挂勾。
 
2)宣传普及茶叶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的基础知识。编制湖南省茶叶主要病虫害图谱,条件成熟时,对全省十多个主要茶叶病虫害分别印制“绿色防控技术挂图”,同时配备电子版,挂入湖南省植保植检信息网。
 
3)开展技术培训。可加强与茶叶绿色防控投入品厂家协商,争取厂家的技术培训支持。以省直推广和科研部门为技术力量,对市县植保人员及茶叶生产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每年办23期,200人左右。还可通过省植保植检站项目,在项目县推动,也可与省农委科教处协商,利用阳光工程项目,每年培训1000人以上,培训技师可由培训机构购买社会化服务。
 
4)召开现场会。从2016年开始每两年召开一次全省茶叶病虫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现场会。
 
4.4 加强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
 
结合省植保植检站研究项目和前几年项目实施成果,重新设计本省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项目。在重点产茶县设立绿色防控示范园,根据每个茶园病虫发生实际情况,以茶园重发病虫为中心设计该园的病虫绿防技术措施,示范面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2034hm2为宜。示范分为两个等级,其中有机茶园设5个点,绿色无公害茶园设10个点。按标准要求组装技术措施,形成工作方案。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