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成效、做法与打算

2017-08-14 17:38:46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 水稻研究所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水稻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
主要成效、主要做法与下一步目标
   
主要成效

        2014年在江西省南昌珠湖农场双季晚稻综合技术集成示范现场,经专家测产,使用集成技术晚稻早熟品种每亩比对照最高增产166.32公斤,中迟熟品种增产172.84公斤。以抛秧种植方式作比较,采用集成技术早熟品种每亩增加收入338.41元,晚熟品种增加348.91元。在品种、化肥及其他单一技术难以持续提高产量,且种植面积不断下滑情况下,通过综合技术集成研究,建立适合长江流域传统双季稻种植区域高产高效的水稻生产模式,通过示范推广,提高单位面积复种指数,推动增产增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

1.良种良法配套,大幅提高水稻产量
  
 为了充分发挥我院学科、人才、成果、平台等优势,2014年中国农科院组建了粮食生产技术中心水稻分中心,通过建立“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模式,推动水稻现代生产技术的发展,实现高产高效。水稻分中心以中国水稻研究所为依托,联合作物所、植保所、区划所、农机化所、环保所等院内兄弟单位,集成配套各单位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建立适合不同区域的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模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本次观摩的双季晚稻综合技术集成研究,分别在江西、湖北、广西建立了5个示范点,选择了中国水稻所选育的熟期适中、产量高、抗性强、品质好的双季晚稻早熟品种“广两优7203”和“广两优7217”,中迟熟品种“中浦优华占”和“内2优111”,共集成了7项配套核心技术,构建了4套综合技术生产模式。其中,晚稻早熟品种技术集成模式,以传统种植模式为基础,集成现代最新稻作生产技术,降低劳动强度,节约成本;晚稻早熟品种技术集成模式,以抛秧种植方式为基础,辅以植物免疫剂,有效解决了抛秧技术造成的稻田基本苗过多、通透性差、稻秧免疫下降易感病虫的问题;晚稻早熟品种技术集成模式,以工厂化育秧无土基质育秧技术和机插为基础,有效解决双季晚稻移栽与早稻收获的人工不足矛盾,大幅度提高作业效率,有效避免超时、超秧龄移栽与超季节移栽现象;晚稻中迟熟品种技术集成模式,以传统种植模式为基础,集成现代最新稻作生产技术,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
   
综合集成技术模式的应用,有效提高了产量。经测算,在珠湖农场示范的晚稻早熟品种三种技术集成模式田块,每亩分别比对照增产83.92公斤、166.32公斤和120.96公斤,中迟熟品种比对照增产172.84公斤。
   
\

2.农机农艺融合,大幅降低人工成本
   
本次集成的水稻机插轻型无土基质育秧技术,可以实现机插育秧技术“傻瓜化”,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同时由于基质较轻,盘秧易卷起,运送轻便,大幅降低了成本。适合统防统治的田间管理技术,将机械化与植保技术相结合,通过宽幅远程喷雾、高地隙自走式喷雾、航空喷雾等方式,实现病虫害防治的机械化,提高了防治效率和效果,远距离遥控操作还避免农药对作业人员的危害。
 
\

3.增产增效并重,大幅增加水稻种植效益
   
高产高效综合技术集成,显著提高了水稻种植经济效益。仅产量增加一项,示范的三种模式每亩分别增收115.93元,338.41元和215.94元;中迟熟品种增收348.91元。
   
4.生产生态协调,大幅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集成的无土基质育秧技术,基质成分的60%是农作物秸秆,40%是天然矿物质,基本不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为农作物秸秆利用找到了一个新途径,提高了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率。由于基质完全不需要土,减少了取土对耕地资源的破坏所引起的环境问题。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农药,植物免疫诱抗剂能够减少化学农药和肥料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农药残留。
 
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管理创新,提升项目执行成效

\

   
为保证技术集成示范工作,组建了专家组、协调组、工作组三位一体的管理组织模式,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专家组由相关研究所的领导和专家组成,统筹主要技术的集成,负责主要技术的提供、培训与指导;协调组由项目实施单位和项目承担单位负责人组成,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监督、落实;工作组由项目承担单位技术人员构成,负责具体技术实施。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有关媒体,加强对示范工作的宣传,扩大工作的影响力,提升示范推广成效。
 
2.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强化科技支撑能力
   
集成的基于人工移栽、抛秧、机插三种不同种植方式背景下的4种高产高效生产模式,易学、易掌握、易推广。实际效果达到了“早稻+双季早熟晚稻”产量超过1200公斤、“早稻+双季晚熟晚稻”产量超过1300公斤的基本目标,增产10%左右,每亩节约成本50元左右,增效200元左右,有效推动了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实现了科研单位和农户的双赢。
 
3.加强示范模式创新,加快技术落地
   
示范推广工作采用了科研单位+公司+农场(大户、合作社)的形式,不仅缩短了技术从研发到生产应用的直线距离,而且直接与生产结合,同时通过市场化运作,大大减少了技术转移过程中的诸多中间环节,降低了农民使用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成本,对以政府推动为主体的省、市、乡、村垂直农技推广模式形成了有益的补充。
 

\

下一步目标
   
1. 加强合作,努力推进水稻高产高效模式攻关研究
   
针对当前全国水稻生产发展的技术需求,结合中国农科院相关研究所技术研发现状,进一步挖掘技术集成与应用潜力,重点对南方稻区全程机械化、肥水药高效利用、防灾救灾抗逆栽培等全局性、综合性生产技术进行梳理、研究、集成和示范。
  
 2. 因地制宜,加大协同创新力度,升级协同创新机制
   
针对不同区域生态条件和生产习惯,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已建立的水稻综合生产技术模式。联合地方优势科研院校,完善示范点的布局,扩大辐射带动范围,建立协同创新与技术集成研发体系,开展水稻区域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与体系构建。
  
3. 创新机制,构建水稻全产业链技术集成推广模式
   
从育种、生产技术集成,延伸到稻米加工和利用的技术集成,建立从产前、产中、产后的全产业链技术集成生产模式。针对种业、农机以及加工企业生产存在的技术瓶颈,积极与企业开展对接,将好品种介绍给企业,将好技术交给企业,努力实现科技的价值,保障整个水稻产业链的增产增效。

\



 
关键词:水稻成效做法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