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项农业主推技术介绍(四川)

2017-10-17 15:32:44 作者:tangchunsheng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2013年农业主推技术推荐

2013-04-22 00:15
 
 
 
 
序号
 技术名称
 技术概述
 技术效应
 技术要点
 适宜区域
 推广注意事项
 技术依托单位
 
1 杂交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
 
水稻机械插秧技术是水稻生产实现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及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极大地减轻了栽秧的劳动强度,还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是一项省工、省力、省秧田、省投资,并能获得高产的新技术。全国各地试验示范和大田生产实践表明,水稻机械插秧技术比常规手工插秧增收节支约150/亩。
 
机插秧育秧的秧本比为1801100,节省秧田80%左右,用于增种夏粮或经济作物,即每亩本田节省0.08亩秧田,按种小麦计可增收28.8元(小麦平均240公斤/亩×1.5/公斤);1个机手每天可栽插30-60亩大田,是人工栽插的60倍以上,每亩可节省栽秧工2-3个左右,人工按30/个计,机械栽插费用为40/亩,每亩可节省投入50元左右。
 
 本技术适应于四川省冬闲田和前茬作物为蔬菜、油菜等早茬田,也适应于光热条件较好的小麦等迟茬口田。
 本技术为农机农艺交叉融合技术,且各自的技术性均较强,需要农机农艺部门的密切合作。
 
 
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
四川省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
四川农业大学
 
2、水稻优化定抛技术
 
该技术是我校和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集成保护性耕作、超高产栽培和轻简栽培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研发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既杜绝“满天星”抛栽导致秧苗分布不匀而出现的减产问题,也减轻了手插秧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做到了高效和高产的协调统一,近年来在生产上得到了大面积示范推广。
 
 一般每亩可增产稻谷50-150公斤,增收节支200元以上。
 
选用高产优质杂交组合、旱育多蘖中大苗壮秧、稻田翻耕或免耕留茬、浇水拔秧、带泥定点抛栽保证秧苗相对有序分布、科学平衡施肥、浅湿交替灌溉、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适宜在已有抛秧、免耕抛秧稻区和劳动力缺乏、劳动力成本高的区域推广。
 
 免耕定抛宜选择保水性能较好的田块。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3 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
 
该技术是我省在2000年引入国外强化栽培理念基础上,结合四川水稻生产实际研究提出的一种新型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2005年在全省一定范围示范,2006年大面积示范推广,是我省的一项水稻突破性重大增产技术措施。
 
 一般比常规栽培增产15%-40%左右,每亩新增纯收益100元以上。
 
选择适宜高产优质杂交品种、培育旱育适龄壮秧、适时嫩秧早栽、合理稀植、采取三角形或正方形种植、合理平衡施肥、节水高效灌溉、综合防治病虫害。
 
 适用于四川及类似生态区,最适宜于水源有保证的冬闲田(菜、蘑菇、绿肥)—稻两季田;次适宜于麦一稻、油一稻两季田。
 
特别注意移栽苗龄环节,力争做到小苗早栽以夺取高产。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4 水稻走道式秸秆还田生态种植新技术
 
该技术无需 “腐化剂”,无需挖沟、埋草,无需长搬运,实现农作物秸秆全量就地还田,科学简便、节本高效,具有重要的生产意义和推广应用前景。
 
一般亩节本增产增收50-100元; 可全量还田前茬农作物秸秆,年提升土壤有机质0.1%
 
走道宽3040厘米、秸秆堆放高为4060厘米、每351条走道,每亩稻田留走道35条即可,每米走道秸秆容量510公斤
 
适应全省各地
 
 注意采用旱育秧育苗和机械化、规范化处理秸秆,提高生产效率。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
 
5 玉米覆盖增密高产栽培技术
 
本技术针对四川省玉米主产区气候灾害规律和生产上种植密度不足现状,研究提出玉米覆盖增密抗逆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具有两大优势:一是覆盖栽培技术具有增温或御旱功效;二是缩行增密栽培可提高玉米亩产量。盆周山地区采用“全膜增温覆盖技术”,可有效解决两头低温突出、秋季阴雨低温为害;盆地丘陵旱区采用“膜侧覆盖栽培技术”,可有效解决丘陵区土层浅薄、季节性干旱危害重的问题。
 
玉米覆盖栽培技术。①全膜增温覆盖技术:在山区一般比露地栽培玉米增产10%,亩增收100元;②膜侧覆盖栽培技术:在丘陵旱区比露地栽培平均增产18%,平均每亩集雨节水39方,亩增收节支117元;③秸杆保墒覆盖技术:在漕坝地每亩比露地栽培平均增产1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亩增收节支115元,并降低地膜覆盖“白色污染”,生态效益显著。
 
1.覆盖栽培技术
 
(1)全膜增温覆盖技术要点:规范预留行、增温育苗、全膜覆盖、规范移栽;
 
(2)膜侧覆盖栽培技术要点:沟施底肥底水、小垄双行、等雨盖膜、膜侧栽苗;
 
(3)秸杆(生物)覆盖技术:规范带植、育苗移栽、粉碎秸杆、行际覆盖、施用腐熟剂。
 
2.缩行增密措施
 
在当前亩植密度25002800株基础上亩增加700株,亩植密度为32003500株。
 
全膜增温覆盖技术可在四川省甘孜、阿坝、凉山等山地玉米区推广;膜侧保墒覆盖栽培技术可在资阳、内江、南充等丘陵旱区推广,秸杆覆盖技术可在有条件的区域推广应用。
 
 四川省各生态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各区玉米覆盖栽培模式应因地制宜采取适合本地最佳的覆盖增密栽培方式。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
 
6 小麦免耕高效栽培技术
 
 针对四川小麦生态环境和生产技术需求,农艺和农机密切结合,研制形成的小麦轻简、高效、高产栽培技术。
 
突出的技术优势体现在:1、成本比传统栽培降低15%以上;2、工序简化,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3、稳产高产,一般增产10%以上;4、免耕、秸秆还田等利于培肥地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稻茬麦:选用川麦42、川麦44等耐肥抗倒品种;播前进行化学除草;亩施纯氮10kg,P2O5K2O5kg,氮肥60%作底肥、40%作拔节肥;采用2BJ-2型简易人力播种机播种,之后均匀覆盖稻草;或者用2BFMDC-6型播种机播种,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盖种等工序;综合防治赤霉病、蚜虫等。2、旱地麦:选用川麦42、内麦9号等抗旱高产品种;亩施纯氮10kg,P2O5 7kgK2O 3kg,氮肥60%作底肥、40%作苗期追肥;免耕砍沟条(点)播,2BF-5小型播种机机播;预留行覆盖玉米秸秆,小麦行间覆盖粉碎秸秆;重点防治条锈病、蚜虫等。
 
 平原、丘陵麦区。
 
稻草不能过多过厚,以不露籽、覆盖均匀为宜。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
 
7 南方丘陵小麦机播技术
 
针对南方丘陵生产条件和种植制度,在自主开发小型播种机的基础上,系统集成的一项新技术,具有显著提高生产效率、改善播种质量、增产增效之特点,是一项利于破解农村劳动力短缺、促进规模化生产的重大技术。
 
比原有技术提高播种效率20倍、增产15%-20%、节本20%-30%,纯收益提高50%以上。
 稻茬小麦半旋机播技术:前茬水稻半喂入收割机收割并粉碎抛洒秸秆,播前免耕化学除草,氮肥后移,一喷多防等。
 
套作小麦带式机播技术:“双三O规范”开厢,适墒早播,药剂拌种,配方施肥,一喷多防等。
 
该技术适宜西南及周边相似生态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南部、湖北襄樊等地。
 
水稻收获后及时开沟排水,避免小麦播种时土壤过湿。旱地应注意整地质量,清除残留薄膜、杂草,以免影响机具播种作业。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8 油菜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油菜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可减轻劳动强度,节约劳动成本,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劳动生产率。
 
油菜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比其他常规技术可亩节本增效50元以上。
 
 1、油菜育苗免耕移栽技术;2、油菜免耕直播技术;3、油菜间套作(马铃薯、蘑菇、蔬菜等)技术;油菜机械(半机械)收获技术;等。
 
四川省冬油菜主产区
 
田间及时排渍,及时防除杂草等。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四川省农科院
 
9 油菜迟直播避灾高产栽培技术
 
 推迟播种,避开秋雨阴湿天气和稻茬湿害,加大种植密度,加强肥水管理,保证高产。
 
选择耐迟播油菜品种(川油58、华油杂10号等),在简阳市玉成乡40亩核心示范片进行迟直播技术示范。示范亩产170-220公斤。按示范平均亩产200公斤,当地平均亩产170公斤,每公斤菜籽4元计,则每亩节本增收120元。
 
1)品种:选用耐迟播高产品种,如川油58、华油杂10号等;(2)播期:10月上中旬;(3)耕作:免耕,播前7~10天化学除草;(4)直播:人工直播或2BYC-6型油菜精量播种机播种;(5)密度:每亩0.1公斤,确保1.5~2万株;(6)施肥:每亩用含氮10%的复合肥50公斤、硼砂1公斤,苗期追施尿素8公斤
 
适宜四川省油菜主产区和水旱轮作区
 
1)注意前作水稻的后期水分管理,尽量减少收获过程对土壤的破坏,播种前适当平整土壤,使之不易渍水;(2)适当加大种植密度,但播种量不宜过大,以每亩0.1公斤为宜,播后不必匀苗,以免费工;(3)加强肥水管理。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10 油菜根肿病综合技术
 
针对成都平原及长江中上游地区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发生日趋严重,研究制定了科佳防治油菜根肿病发生和危害的综合应用技术。对油菜根肿病的防治效率可达80%以上,油菜增产10%~15%,发生危害严重地块的增产可达20%
 
 应用科佳进行苗床喷雾处理,大田应用科佳进行综合防治,根肿病防效达80%以上,油菜增产10%~15%,两项合计直接增收25~30/亩。
 
 移栽油菜苗床处理是关键:深翻耕苗床后用500倍科佳喷雾均匀处理土壤后播种。播种后30d进行移栽,移栽时淘汰根部被侵染的幼苗,移栽后用2000倍科佳液灌溉,15d后再用科佳进行二次灌穴防治。
 
成都平原、长江上游及国内类似生态根肿病发生地区
 
根肿病的防治重在提前预防,一旦作物遭到病菌侵染再用药毫无防治效果,因此在有根肿病发生的田块必须注重提前施药,以预防防治为主。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11 四川省油菜田杂草综合防除技术
 
针对四川省油菜田杂草种群复杂,单双子叶混生严重的生产问题,研究提出了油菜田杂草综合防除技术。通过该技术可解决各类油菜田杂草危害严重的现状,提高油菜产量5%~20%。
 油菜田防除杂草,一般可提高油菜产量5%~20%,为农户增收数十至上百元。
 
1、在播前或移栽前1-2天,亩用20%百草枯水剂200-300ml喷雾;2、杂草3-5叶期施用除草剂。3、在油菜播前或移栽前1-2天,亩用96%精异丙甲草胺EC50-60ml均匀土壤喷雾;4、在油菜6-7叶期,杂草3-5叶期施用除草剂。
 
四川盆地、丘陵油菜产区和国内类似生态油菜产区。
 
加强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按除草剂的标签所示的注意事项进行操作,一般亩用水量为30-40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12 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
 
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可有效解决油菜劳动力投入高,生产工艺复杂、秸秆无害化处理难等问题,其推广应用的价值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明显。搞好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对整个四川以及西南地区的油菜产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般比常规栽培增产10%左右,节约劳动力成本300元左右。
 
选用抗倒抗病耐密植品种;消除湿害;播种前10天左右喷施除草剂;1051015期间,亩用种200g左右,用氮8-10kg机直播;密度亩3万株左右;及时抗旱、排渍,防治病虫;成熟后全机收或半机收。
 
 适宜于我省平原和有条件的浅丘地区推广应用。
 
1、根据地力水平,适当施用化肥。2、根据田间墒情,适当调整播种量,控制好密度。3、注意田间病虫草害的及时防控。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13 脱毒马铃薯垄作高产栽培技术
 
通过品种筛选、生物技术脱毒而获得的种薯,进行常规或高产栽培。该技术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奖励。
 
 根据种植效益比较分析,当增产超过18%时赢利。而脱毒薯增产幅度一般为30%以上,所以经济效益显著。
 
 注意脱毒品种及种薯选择,进行种薯处理,确保播种前种薯休眠期已过。若切块,采用药剂喷雾提高出苗率和长势。冬春马铃薯用地膜覆盖可提前15天播种。山区播种期每亩5000株以上。秋马铃薯每亩用种薯量适当增加。实行平衡施肥和叶面追肥。重点防治晚疫病,应以综合措施防治为主。收获要在晴天、凉爽、无露水条件下进行。采用散射光(避免直射或完全黑暗)贮藏马铃薯(特别是种薯)或和冷藏设施贮藏。
 
适宜各种生态条件包括山区、丘陵和平坝的不同季节种植推广。
 
1、适当增加投入,达到高产高效;2、抓住晚疫病防治的始发期,使用经科研推广部门推荐并在正规门市购买的药剂;特别注意秋马铃薯种薯需要通过或打破休眠,并预防田间湿害。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四川省农业厅植保站
 
14 马铃薯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
 
3年在双流、崇州、郫县、青白江等多地示范推广,技术成熟稳定;该技术显著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 ,其收益显著。是我省农民在马铃薯种植上一项有效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比人工无栽培增产20%左右,每亩可节约成本400元左右。
 
选择马铃薯优良品种及其高质量的脱毒种薯,精耕细作、合理密植,适时催芽播种、保全苗、药剂拌种、防虫防病。
 
适用于方便机械耕作的马铃薯栽培地区。
 
 整地播种过程中注意保墒,防治干旱影响出苗;掌握好马铃薯收获期,收获前应及时割秧或药剂杀秧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双流丰收农机专业合社
 
15 茶叶优质安全高效种植技术
 
该技术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是一项新型的茶叶生产安全、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其中心理论是集成茶树优良品种、茶-林-果(药、桑)立体种植、“畜(禽)—沼—茶”循环模式、修剪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覆盖、质量安全控制等七项技术,提出了以复合生态茶园组配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技术,实现茶叶生产安全、优质、高效。该技术是多项先进创新应用技术的优化组合,已在乐山市11个产茶区县全面推广应用,2008年该技术获乐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技术在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下,不仅可节约成本,提高产量品质,还可使产品更加安全环保。我市于2005年正式开始研究应用该技术,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该技术特别有利于茶树优势的发挥,增产提质效果十分显著,是一项能充分发挥茶叶增产提质潜力的重大技术,
 
 1、改茶树有性繁殖为无性繁殖,科学选用适宜无性系茶树优良品种;2、改单一种茶为茶-林-果(药、桑)立体种植;3、采取“畜(禽)—沼—茶”循环经济模式;4、改传统秋茶结束后修剪为春茶结束后修剪;5、改茶园长期单一施用化学N肥为测土配方施肥;6、茶叶中有害残留物关键控制技术:即实行鲜叶销售市场准入制和产品检测制度、实行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IPM”综合防治,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病虫害预测预报、科学使用和选用农药。
 
该技术可作为四川省茶区推广使用。
 
 良种选抗性强、适宜绿茶品种,且早、中、晚搭配;茶-林-果(药、桑)种植不能过密一般每亩植树812株;修剪后要及时加强肥水管理。
 
 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园艺总站
 
16 柑桔留树保鲜提质增效技术
 
针对四川柑桔熟期集中、正常采收期含酸量较高、品质偏低、果农效益较差的生产发展瓶颈,研究集成并创新了柑桔留树保鲜技术,实现柑桔产期延长,品质提高,效益增加,满足市场需求和增加农民收入。留树保鲜技术不依赖贮藏库,不需耗能,简便高效,实用性强。获2008年度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本技术使脐橙、血橙和椪柑等成熟果实延迟24个月采收,果实减酸幅度30%左右,固酸比值提高40%80%,糖酸比值提高40%70%,达到和超过了优质柑桔品质指标,增值57%400%。效益极显著。
 
10月上中旬施基肥。10月下旬或11月上中旬喷杀虫杀菌剂和2,4-D23g/100Kg11月中旬12月初在冬季霜雾和低温来临前完成树冠覆膜,或树冠覆膜+果实套袋。脐橙、血橙留树1个月后至次年3月底前采收。椪柑留树1个月后至次年2月底前采收。
 
四川盆地、丘陵柑桔产区。
 
进行树冠罩膜或套袋前务必抓好施基肥和及时喷药防治病虫。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国家现代柑桔产业技术体系四川柑桔试验站、四川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17 柑桔容器育苗技术
 
该技术为改变传统的生长势弱、投产晚,见效慢的裸根苗种植现状,杜绝危险性病虫害的引入,提高柑桔苗木质量,实现早结果、早丰产,进一步推动我省柑桔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采用柑桔容器育苗技术,能使柑桔幼树生长快、健康、早结果2-3年,早见成效。
 
 1、无病毒接穗应来源国家一级原原种母本园, 检疫合格,无危险性病虫害的健康穗条。2、柑桔无病毒品种原始材料须进入网室进行保存,并与其他柑桔生产园相距500以上,3、用于柑桔无病毒采穗圃的常用工具必须专用。4、营养土配制的比例是,草炭2份,细河沙2份,谷壳1份。营养土的配料经搅拌机充分拌匀,每批次随时取样化验,确保pH值在6.06.5范围。5、苗床和砧木种子需消毒。6、砧木苗施肥、除杂草。7、注意苗期病虫防治。8、苗木出圃。
 
 四川省柑桔主产区。
 
1、接穗健康、来源清楚、检疫性无病毒、2、营养土配置合理。3、苗床、砧木消毒。4、嫁接工具专用和消毒。5、加强苗期肥水管理。6、加强苗期病虫防治。7、苗木分级出圃。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国家现代柑桔产业技术体系四川柑桔试验站、四川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18 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
 
 本技术根据四川地区的气候特点,不同季节、不同的蔬菜和不同的蔬菜生产条件采取不同的育苗技术。对多年的蔬菜生产区域配套相应的蔬菜嫁接技术,确保蔬菜安全生产;筛选耐低温耐弱光的蔬菜新品种,进行早春设施育苗,满足春季早熟大棚生产的需要;筛选耐高温耐弱光的蔬菜新品种,满足秋延后大棚生产需要。
 
使用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可以合理安排蔬菜生产茬口,提早成熟,提高产量,增加复种指数,节约劳动力,减少蔬菜生产用水,提高蔬菜生产的安全性,从而提高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用适当的育苗技术,可提高单茬蔬菜产量510%,提高经济效益在10%以上,年提高复种指数25%,蔬菜总产增加25%以上,效益提高30%以上。使用推荐的蔬菜大棚蔬菜集成栽培技术,每年可提高蔬菜的产量30%以上,效益提高30%-100%。每亩平均增收超过500元。
 
蔬菜集约化设施育苗的核心技术有:1、不同季节采取不同的育苗技术;2、蔬菜种子处理技术;3、蔬菜无土育苗技术;4、筛选各种条件下需要的专用蔬菜新品种,满足不同蔬菜生产条件和栽培季节的生产需要;5、对多年的设施蔬菜生产配套相应的蔬菜嫁接技术;6、建造适当的大棚,辅之以适当的设施,以便进行蔬菜育苗;7、蔬菜护根育苗配套栽培技术。
 
四川省内所有在种植蔬菜的地区均可。
 
1嫁接技术在蔬菜重茬时使用,以提高技术的生命周期2营养土的配制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没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无土育苗技术。3在冬季气温在0以下持续时间超过3天的地区,育苗期要渡过低温需增加辅助加温设施。夏季高温育苗,需增加辅助降温防雨防风设施。
 
四川省园艺总站、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所、省农科院园艺所
 
19 瓜类蔬菜双断根嫁接技术
 
 该技术是我省在执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过程中形成的适合我省瓜蔬菜生产状况的实用技术,与传统嫁接方法相比,该技术具有生产效果更好、降低劳动强度和节约劳动力成本的作用。该技术针对性强,为解决我省瓜类蔬菜生产连作障碍的瓶颈问题及瓜类蔬菜嫁接苗集约化生产提供了节本高效的新途径。
 
一般比常规栽培增产10%-15%左右,每亩新增纯收益500元以上。
 
选择适宜砧木品种,要求砧木除有常规嫁接的特性外,还要求再生根能力强;合理按排接穗和砧木播种时间;科学调控嫁接后7天的温、湿、光;合理平衡施肥;综合防治苗期病虫害。
 
适合我省瓜类蔬菜生产的区域。
选用专用砧木品种,特别注意调控嫁接后7天的温、湿、光管理。
 
 四川省农业厅园艺推广总站、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20 蔬菜设施栽培技术
 
本技术针对蔬菜设施栽培地区灌溉制度、肥料、农药使用不合理的现状,引进集成研究出以水肥一体化技术为核心的蔬菜设施栽培技术。该技术具有大幅度节约水资源、节省肥料、省药、省力的优势。
 
节水50%以上,省力2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20%以上,节约农药15%以上。
 
1、塑料大棚覆盖栽培;2、选用专用品种;3、培育壮苗,采用集约化育苗或基质穴盘育苗;4、合理密植规范定植5、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6、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四川省设施栽培截区域
 
 1、灌溉时,打开主管道堵头,冲洗3分钟,再将堵头装好;2、施肥时,将尿素、滴灌复合肥、硝酸钾及沼液等可溶性化肥溶于施肥罐中,磷肥单独溶化,随水施入作物根部;3、施肥后,再用清水滴灌10分钟。
 
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园艺研究所
 
21 毛木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该技术是我省四川食用菌创新团队成立以来,岗位专家及团队成员通过各地生产实践考察并结合试验,总结集成的一个规范的、详尽的、具有生产指导作用的栽培技术,2012年已在大面积示范推广,是一项毛木耳增产增收技术措施。
 
 一般比常规栽培增产10%-15%左右。
 
选择优良品种、合理安排生产期、合理搭建耳棚、规范化拌料灭菌接种、控温发菌、出耳期优化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
 
四川省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与当地的气候环境相结合
 
四川省四川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22 食用菌机械化制袋技术
 
该技术是我省四川食用菌创新团队成立以来,岗位专家及团队成员通过各地生产实践考察并与机械生产商合作研发,2011年大面积示范推广,是我省食用菌生产的一项高效应用技术
 装袋效率提高1倍,劳动强度降低50%
 1.选用新型装袋机;2.机械装袋:选用相应规格菌袋套入机器出料筒,左手扶袋,右手托住袋底,将菌料加入料斗,右手随着出料的反推力缓缓后退,直至菌料装至距袋口5厘米左右取下料袋;3.人工上环封口:人工整理料口、套环,翻卷袋口,覆盖封口膜,套项圈,按要求堆码备用。
 
 全省
 只适用于菌料袋料栽培的食用菌品种。
 
 四川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23
 桑蚕纸板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
 本技术针对四川省蚕桑生产中蚕农使用劣质蔟具上蔟,人工拾蚕上蔟,费时费工,蚕茧质量差的现状,总结、研究提出桑蚕纸板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2009年上升为四川省地方标准,目前在全省大面积推广。
 攀西蚕区、川南蚕区,提高上蔟工效一倍以上,茧质提高34个等级,张蚕种增收150元以上;川北、川中等蚕区提高上蔟工效一倍以上,茧质提高23个等级,张蚕种增收100元以上。
 蔟片捆扎规范、新蔟预处理,蚕发育整齐,老熟一致,熟蚕适度集中,平铺式自动上蔟、搁挂式自动上蔟、旋转式上蔟,通风换气,适时清理浮蚕,适时采茧。
 四川省全省范围均可推广应用。
 选择适合当地生产实际的自动上蔟法。
 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
 
24
 桑树平衡施肥技术
 本技术能有效促进桑树正常生长发育,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增强桑树的光合性能,延长生长期;提高氮磷钾养分含量及养分吸收量,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有效提高桑叶产量、桑叶品质及其活性成分的含量。
 最佳施肥处理600 kg/hm2 N210 kg/hm2 P2O5266.24 kg/hm2 K2O,获得的桑树最高产叶量为30 780.1. kg/hm2,较不施肥的对照处理提高51.31%,平均公顷桑增产桑叶10437.6 kg,增养蚕种17张,亩增收1150元。
 (1)桑园土壤样品采集及养分分析测试技术;(2)当地推荐施肥量确定及最佳施肥方案制定;(3)施肥时期及方法:在60 000 kg/hm2有机肥作基肥的基础上,分春、夏、秋3次施肥;(4)有机肥和无机肥的配合施用。(5)微量元素配施。
 桑树平衡施肥技术适用于四川平坝、丘陵蚕桑主产区。
 四川蚕区分别较广,各蚕桑主产区桑园养分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桑园养分状况差异较大,桑树平衡施肥应因地制宜。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25
 杂交高粱一种两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该技术由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及宜宾市农技推广站等单位结合我省川南地区再生高粱生产实际研究提出,已于2010年进行成果登记并获得农业部丰收奖,是我省高粱生产的重大综合生产技术措施。
 
利用该技术,杂交高粱亩产可达到750公斤以上,比只生产一季高粱增产300公斤以上。
 
1、杂交良种、育苗移栽;2、合理密植、配方施肥;3、适时收割(头季),及时砍秆;4、排水防涝,保湿提苗;5、去蘖除草,施肥培土;6、防治病虫,抢晴收割(再生季)。
 
川南及相似生态区
 
选用生育期110~120天的杂交散穗型糯高粱品种;3月份气温能稳定通过12以上,9月份平均温度达20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26 中低产田土改造及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
 
我省在1989年开始实施中低产田土改造,结合四川中低产耕地的实际,在建设中不断发展与完善,1999年起试验推广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2008年起正式大面积推广应用。2000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十一五”全省共改造中低产田土、建设高标准农田854万亩,推广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831.9万亩。是我省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重大增产技术措施。
 
改造提升后,每亩耕地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0-150公斤,省工、节药、节水、节肥等100元以上,每亩增收节支200-250元以上。
 
一是开展耕地平整、田型调整、田间渠道、集雨节灌、提灌设施和田间耕作道路等“田网”、“渠网”、“路网”“三网”建设。二是开展增厚土层、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三是实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协调联动,集成推广耕地保育技术、耕地污染防治技术等。四是实现农田排灌能力、土壤培肥能力、农机作业能力“三力”提升。
 
 适用于四川的所有农业生产区域。
 
1、工程建设宜选在冬春季节实施,不务农时。2、秸秆还田宜在大小春茬口准备,还田秸秆应保持60-70%水分,便于尽快秸秆腐熟。
 
四川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
 
27 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是按照“绿色植保”理念,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以及科学用药技术,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应用绿色防控,一是可以有效地控制农业生物灾害,减少病虫损失,促进作物增产1030%,亩增收50元以上。二是能减少35次化学农药使用,减少农药使用量30%以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可以大大减少因施用化学农药带来的对作物、土壤、水流等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保护农田自然天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增加农田生物多样性,维护农田生态平衡。
 
1、农业防治技术。因地制宜选用抗病良种;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调整播期避开病虫害的发生盛期;合理轮作、间作、套种,改善作物的生态条件;深沟高厢,清洁田园,减轻作物病害的发生。2、生物防治技术。一是保护利用天敌:利用农田丰富的自然天敌资源或人工繁育的天敌控害。如果园“以螨治螨”技术、应用“生物导弹”(赤眼蜂)控制玉米螟技术等。二是应用性诱剂防治害虫。应用性诱剂控制特定害虫,保护其他昆虫,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三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3、物理防治技术。一是利用害虫对光、波的趋性,安装频振杀虫灯、黑光灯等诱杀多种害虫。二是利用害虫对颜色的趋性,使用黄色粘虫板、蓝色粘虫板诱杀害虫。三是利用阳光晒种杀虫灭菌。
 
有关作物主产区
 
注重搞好技术试验,开展大培训,大示范,实行大推广。
 
四川省农业厅植保站
 
28 旱地 “麦(芋)///芋”复合高产高效种植技术
 
该技术是在旱地三熟“麦//苕”的基础上发展为旱地新三熟“麦//豆”,经进一步结构调整和增加复种形成的旱地四熟种植模式。改原有小麦为小麦或马铃薯、改甘薯为大豆、改大豆间作为套作,在玉米收获后增种一季秋马铃薯,实现全年高产高效。与“麦//苕”模式相比,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好,社会效益显著,有利大豆产业和马铃薯业快速发展。
 
 新四熟种植模式比麦玉苕模式每亩可增产粮食5%以上,增收1000元以上。
 
1.规范开厢、微区轮作;2.免耕直播、秸秆覆盖;3.选用良种、合理搭配;4.适时播种、合理密植;5.科学施肥、控旺防倒;6.防治病虫、适时收获。
 
四川丘陵山区旱地乃至我国南方丘陵旱地均可种植。
 
1大豆品种选用时,尽量选用耐荫力强、生育期较长的品种。2大豆播期确定上应根据各地气候特点分区进行。3、秋马铃薯品种生育期85天以下,并带芽播种。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农大、省农技总站、广安市农技站、省农科院
 
29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以肥料田间试验、土壤测试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能力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品种、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
 
一般比常规施肥增产6-8%,减少不合理化肥用量1公斤,节本增收30元以上。
 
在汇总分析土壤测试和田间试验数据基础,根据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作物品种、产量水平、耕作制度等差异,制定肥料配方和施肥方案,实现“科学、经济、环保”施肥。
 
全省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其它技术综合应用。
 
省农业厅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处、成都土壤肥料测试中心、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关键词:农业技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