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疮痂病

2017-11-21 12:31:55 作者:唐春生 来源:中科植保专家委员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柑桔疮痂病
 
 
Sphaceloma fawcettii  Jenkins.)
 
简介

柑橘疮痂病主要分布在亚热带柑橘产区的一种重要病害,我国各柑桔产区均有发生,浙江、江西地发生严重。柠檬、温州蜜柑、桔类及其实生苗受害较为严重。新梢生长不良,严重时引起大量幼果、嫩叶脱落;果实受害后个头小、味酸、畸形、表面粗糙,严重影响果实品质和价格。 

\\
叶片、果实受害状

症状
  
此病主要为害新梢、叶片、幼果,也可为害花萼和花瓣。

1、叶片。受害叶片初期产生黄褐色圆形小斑点(图1),逐渐扩大,颜色变为蜡黄色,病斑木栓化而凸起,多向叶背突出而叶面凹陷,叶背面部位突起呈圆锥形的疮痂,似牛角或漏斗状,表面粗糙。受害严重的叶片扭曲畸形,早期脱落。

\
图1  受害叶片产生黄褐色斑点凸起

2、新梢受害的症状与叶片相似,但突出不如叶片明显,病梢短小,扭曲。

\
图2    受害幼果形成突起的瘤斑

3、受害的幼果,初产生褐色小斑,后在果皮上形成瘤状木栓化突起的瘤斑(图2),受害严重的幼果早期便脱落;受害较轻的幼果,则发育不良,果小皮厚,味酸和畸形(图3)。天气潮湿时,在疮痂的表面长出灰色的粉状物,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

\
( 图3   叶片和果实受害状 )
  
病原

柑桔疮痂病病原是一种真菌,其无性阶段为柑桔痂圆孢(Sphaceloma fawcettii Jenkins)分生孢子盘多埋于寄主表皮下,后突破表皮,分生孢子梗密集排列,无色、单胞。分生孢子长椭圆形,两端各有或无一个油滴。有性阶段为痂囊腔菌[Elsinoe fawcettii (Jenk) Bit et. Jenk]。但有性阶段在我国尚未发现。

发病规律

病原以菌丝体在病梢等被害部位越冬。春季气温上升到15℃以上,遇阴雨连绵、雾大露重的天气时,产生分子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萌发芽管侵入春梢、嫩叶、幼果、花蕾。侵入寄主约l0天后,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造成大量发生与流行。  

1、气象因子 疮痂病的发生需要有较高的湿度和适宜的温度,其中湿度更为重要。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0-24℃,当温度达28℃以上时病害就很少发生。在适温范围内,湿度对病害的发生起决定性作用。凡春天雨水多的年份或地区,春梢发病就重。反之则轻。

2、品种感病性 疮痂病菌对不同种类和品种的柑桔为害有显著差异。一般来说,桔类、柠檬最感病,柑类、柚类为中度感病,甜橙类和金柑抗病性较强。在我国栽培的柑橘品种中,最易感病的有温州蜜柑、早橘、本地早、南丰蜜橘、福橘、衢橘、乳橘、柠檬、柠檬及天草等;其次是椪柑、蕉柑、枸头橙、小红橙等;比较抗病的有柚类、梗橘和大多数杂柑类品种;甜橙类品种在我国表现高度抗病。但在阿根廷、美国等地已发现另一种疮痂病菌和新的生物型,可使甜橙类品种严重发病。

3、组织老嫩程度 疮痂病菌只侵染幼嫩组织,以刚抽出而尚未展开的嫩叶、嫩梢及刚谢花的幼果最易受害,随着组织的不断老熟,抗病性逐渐增强,老龄树抗性较强。
 
防治方法

柑桔疮痂病防治应在搞好清园及加强管理的基础上,重点做好药剂防治工作。

1、农业防治:合理修剪、整枝,增强通透性,降低湿度;控制肥水,促使新梢抽发整齐,加快成熟,减少侵染机会。结合修剪和清园,彻底剪除树上残枝,残叶;并清除园内落叶,集中烧毁。喷洒0.5波美度石硫合剂一次。

2、药剂防治 目的是要保护新梢及幼果。因此要抓早、抓好。一般要喷2次药:第一次在春芽萌发时,第二次是在谢花三分之二时。有效的药剂有:苗木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30分钟消毒。春芽开始萌动喷妙多(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历托(8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 或陶益(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佳蕴 /鲜靓(25%咪酰胺水剂)1 200倍液,或泰米(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或翠伟(32.5%苯甲• 嘧菌酯悬浮剂)2000-2500倍液。

推荐使用药剂:代森锰锌、硫酸铜钙、噻菌铜、百菌清、嘧菌酯、苯醚甲环唑。


\
妙多(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
历托(8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
陶益(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
佳蕴 /鲜靓(25%咪酰胺水剂)

\
泰米(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关键词:疮痂柑桔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