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吹绵蚧

2017-12-05 16:09:07 作者:唐春生 来源:中科植保专家委员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柑桔吹绵蚧

Icerya purchasi citri

简介 

柑桔吹绵蚧又称为绵团蚧、白蚰、白蜱等,属同翅目,硕蚧科。寄主植物超过250种,除柑橘外,还为害柿、茶、杨、海桐、木麻黄、台湾相思等护田林木上,观赏植物玫瑰及饮用作物茶树上也有发生。我国分布于北起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南、东两面靠近国境线,西达新疆、西藏。淮河以北,冬季只能生活于温室中,长江以南,则常有成灾报道。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菲律宾,遍及所有亚洲国家,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该虫以若虫、雌成虫常群集为害叶芽、嫩叶及枝条,被害叶叶色发黄,枝梢枯萎,引起落叶、落果,树势衰弱,严重者全株死亡(图1)。 


\
图1  雌成虫为害状

形态特征

1、成虫。雌成虫体椭圆形,长56mm,橘红色,背面隆起,体上能分泌白色粉状蜡质及细长透明的蜡纹。触角黑褐色,11节。眼半球形,位于触角后方。有3对发达的足。雄成虫长约3mm,翅展约8mm,胸部黑色,腹部橘红色。触角10节。复眼和单眼各1对。前翅狭长,灰褐色。后翅退化成匙形的拟平衡棍。口器退化,足细长发达。腹部每节中间的毛集成带状。腹部末端有两个肉质突起,其上各有4根长的刚毛(图2 ) 


\   \
图2   雌成虫

2、卵。长0.7mm,宽0.3mm,橘红色。

3、若虫。幼虫第1龄若虫椭圆形,红色;眼和触角黑色,末节端部较大并长有长毛数根;足3对,细长,黑色;腹部末端有3对长毛。1龄若虫背面红褐色,上覆黄色的粉状蜡层。2龄若虫雌雄体形有明显不同,雄虫较狭长。3龄若虫红褐色,触角已增到9节。

4、蛹。蛹体长2.54.5mm,长形、橘红色,眼褐色,触角、翅芽、足呈淡褐色,腹部末端凹陷成叉,茧的蜡丝白色疏松。

发生规律

1、发生世代。华东与中南地区每年发生23代,四川34代。每代都经历卵、若虫期、分泌蜡质期和蜡质成虫期4个虫态。

2、越冬情况。以若虫和雌成虫或南方少数带卵囊的雌虫越冬。

3、发生特点。以贵州地区每年发生3代为例阐述:

吹绵蚧虫体小,借助风力或随苗木接穗和农事活动传播。发生期不整齐,世代重叠严重。成虫每年3月下旬开始产卵,单雌成虫产卵量98189粒,卵产于母体下,初孵若虫爬出后分散转移到枝、叶、果上固着寄生。吸食汁液,若虫每蜕一次皮换居一处危害。雌成虫定居后不再移动,成熟后分泌卵囊产卵于内。雄虫少,多营孤雌生殖。

第一代发生较整齐。若虫始见日为51016日,每年61826日开始分泌蜡质;若虫初见日到开始分泌蜡质时期39天;

第二代若虫的孵化整齐度要差一些。若虫的始见日为71831日,开始分泌蜡质时期为820日~31日;若虫初见日到开始分泌蜡质时期31.5天;
 

第三代发育极不整齐,世代重叠严重。若虫初见日为920日~105日,开始分泌蜡质期为1030日~1117日。若虫初见日到开始分泌蜡质时期41.5天。


防治方法

1、植物检疫:加强检疫,若柑橘苗木调运时发现有吹绵蚧,可用溴甲烷熏蒸。

2、农业防治:发现吹绵蚧为害,可用草把及时刷除枝干上越冬成虫及若虫,压低虫口基数。避免黄豆等主要寄生植物在橘园边及树行间种植。

3、保护利用天敌,天敌中以瓢虫消灭吹绵蚧效能最高。发生严重的果园可释放澳洲瓢虫,大、小红瓢虫,红环瓢虫等防治。


\
图3   天敌瓢虫取食吹绵

4、药剂防治。果树休眠期喷810倍松碱合剂,或波美13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果树生长期,防治治成蚧用老介40%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噻金酮20%吡虫·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老介40%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功利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混合喷雾;防治若蚧喷淘益40%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或噻金酮20%吡虫·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等。发生严重时每隔1520天,连续2~3次。

推荐使用药剂:氟啶虫胺腈、噻嗪酮、螺虫乙酯、烟碱·苦参碱。


\

老介40%毒死蜱乳油)

\

噻金酮20%吡虫·噻嗪酮可湿性粉剂)

\

功利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

  \

淘益40%毒死蜱乳油)



关键词:吹绵蚧柑桔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