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灰象甲

2017-12-05 20:21:57 作者:唐春生 来源:中科植保专家委员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柑橘灰象甲

Sympiexomia citriChao
 
 
简介 

 柑橘灰象甲俗称柑橘大灰象虫、灰鳞象虫、泥翅象虫,属鞘翅目,象虫科。为害食性广,柑橘类、桃、李、枣、龙眼、荔枝、杏、无花果、茉莉、茶、棉、野芝麻、桑等多种作物。在福建是柑橘的重要害虫。大致以淮河为北限,偏西略有超过,最北采地江苏连云港、安徽合肥、湖北襄阳、陕西铜川,南至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东面滨海,西达四川,止于凉山自治州一带局部地区密度大。成虫为害春梢新叶叶片,叶片被吃成残缺不全;幼果果皮被啮食(图1),果面呈不整齐的凹陷缺刻或残留疤痕,俗称“光疤”,重者造成落果。柑橘灰象甲造成的伤口往往是溃疡病、砂皮病、炭疽病入侵的门户。


\
图1     成虫为害幼果
 
形态特征

1、成虫。身体密被淡褐色和灰白色麟片。头管粗短,背面漆黑色,中央纵列1条凹沟,从喙端直伸头顶,其两侧各有1浅沟,伸至复眼前面,前胸长略大于宽,两侧近弧形,背面密布不规则瘤状突起,中央纵贯宽大的漆黑色斑纹,纹中央具1条细纵沟,每鞘翅上各有10条由刻点组成的纵行纹,行间具倒伏的短毛,鞘翅中部横列1条灰白色斑纹,鞘翅基部灰白色。雌成虫鞘翅端部较长,合成近“V”形,腹部末节腹板近三角形雄。成虫两鞘翅末端钝圆,合成近“U”形。末节腹板近半圆形,无后翅。前足胫节内侧有8~9个齿突,中足胫节端半部内侧约有3个齿突(图2)。

\  \
图2   成虫

 
2、卵。长1.1~1.4mm,长筒形而略扁,乳白色,后变为紫灰色。卵粒黏连成单层不规则卵块,黏附于两叶重叠间。

3、幼虫。末龄幼虫体乳白色或淡黄色。头部黄褐色,头盖缝中间明显凹陷。背面中间部分略呈心脏形,有刚毛3 对,两侧部分各生1根刚毛,于腹面两侧骨化部分之间,位于肛门腹方的一块较小,近圆形,其后缘有刚毛4根。

4、蛹。长7.5~42mm,淡黄色头管弯向胸前,上额似大钳状,前胸背板隆起,中脚后缘微凹,背面有6对短小毛突,腹部背面各节横列6对刚毛,腹末具黑褐色刺1对。

发生规律

1、发生世代。福建福州、闽侯一年发生1代,少数两年完成1代。

2、越冬及初次虫源。以成虫和幼虫越冬。  

3、发生特点。以成虫在土壤中越冬。于翌年3月底至4月中旬出土,成虫出土后上树,常见3-5头一起(图3),在当年抽生的春梢叶片上咬食、交尾、产卵。华南地区4月中旬至5月上旬是为害高峰期,5月为产卵盛期,5月中、下旬为卵孵化盛期。成虫有假死性,亦具有极强的敏感性,当人靠近时,虫子即转至叶片另一面,一旦惊动,即掉落地上。当叶片老熟后,转害幼果。幼虫孵化后即落地入土10-50厘米,取食植物细根和腐殖质。幼虫5-6龄,多为6龄,幼虫期长达372-400天。

\
图3   成虫危害叶片
 
防治方法 

成虫上树前或上树后产卵前防治。

1、农业防治。在冬季清园期,深翻树冠下土层15厘米,破坏幼虫土室,减少出土成虫数量。4月中旬成虫盛发期利用成虫假死性,在树下铺塑料布,然后振动树枝,将掉落的成虫集中烧毁,连续两次,可以基本消除其为害(图4)。

\
图4    成虫受惊假死掉落地上
 
2、物理防治。春季3月中旬成虫上树前用胶环包扎树干,或直接将胶涂在树干上,防止成虫上树,并逐日将诱集在胶环下面的成虫消灭。但要注意胶环有效持续时间,及时更换新环。

3、药剂防治

3月底至4月初,地面喷洒50%辛硫磷乳油200倍液,或功•辛(16%辛硫•高氯氟乳油)200倍液,或黑倍(3%溴氰•甲维盐微乳剂)500倍液,使土表爬行成虫被触杀死亡。

春夏梢抽发期,成虫出土上树前,树冠喷布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淘益(40%毒死蜱乳油)1200倍液,或黑倍(3%溴氰•甲维盐微乳剂)1500倍液,或金刚炳(44%氯氰•丙溴磷乳油)1500倍液药剂。


\
辛硫磷乳油

\
功•辛(16%辛硫•高氯氟乳油)

\
黑倍(3%溴氰•甲维盐微乳剂)

\
淘益(40%毒死蜱乳油)

\
金刚炳(44%氯氰•丙溴磷乳油)




 
关键词:象甲柑橘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