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实蝇

2017-12-16 16:00:09 作者:唐春生 来源:中科植保专家委员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瓜实蝇

Bactrocera cucuribitae  (Coquillett)


简介 

瓜实蝇俗称黄瓜实蝇、瓜小实蝇、瓜大实蝇、针蜂,其幼虫俗称瓜蛆,属双翅目,实蝇科。瓜实蝇起源于印度,目前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各国;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方各省,如福建、海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南、台湾等地。可为害120多种蔬菜和水果,主要为害葫芦科和茄科植物,如苦瓜、黄瓜、丝瓜、西葫芦、甜瓜、南瓜、辣椒、西瓜、木瓜、无花果、番石榴、桃、菜豆和番茄等。雌成虫产卵时刺破果实表皮在果肉内产卵,幼虫孵化后即在瓜内取食,受害的瓜先局部变黄,而后全瓜腐烂变臭,造成大量落瓜,即使不腐烂,刺伤处凝结着流胶,畸形下陷,果皮硬实,瓜味苦涩,严重影响瓜的品质和产量(图1)。


\
图1   苦瓜、香瓜、丝瓜被害状

形态特征

1、成虫。体形似蜂,体长7-9mm,宽3-4mm,体色黄褐色至红褐色,翅尖有一圆形斑,胸部背面有黄色的“川”字形条纹,腹部背面有黑色的“T”形条纹。雌性尾部有约1-2mm长的产卵器(图2)。


\
图2   成虫
 

2、卵。细长,乳白色,0.8-1.3mm;通常卵粒成竖状排列在一起,但也有单产的卵粒,距果表面约3mm

3、幼虫。幼虫蛆状,初为乳白色,长1.1mm;老熟幼虫米黄色,长1012mm,前小后大,尾端最大,呈截形。口钩黑褐色。幼虫有群集取食的习性。


\ \
图3   幼虫

4、蛹。初为米黄色,后变为黄褐色,长约5mm,圆筒形,化蛹深度约在离土壤表层的2-8cm范围内。

发生规律

1、发生世代。每年发生58代,在广州一年发生8代,世代重叠现象明显。

2、越冬。以老熟幼虫或蛹在土中越冬。

3、发生特点。第1代在45月,主害黄瓜;第2代在67月,主害黄瓜和苦瓜;第3代在89月,主害苦瓜和丝瓜。以第23代为害较重。4月开始蛹羽化为成虫,成虫羽化后需先取食活动7-10天再交尾产卵,卵产在果实内,幼虫孵化后即蛀果取食,达到老熟后弹跳到土壤中选择隐蔽处化蛹,化蛹前需经过预蛹期。9月随着寄主果实的收获种群数量大幅下降,5-8月均为危害高峰期。在广州地区56月,四川、重庆地区4-7月,发生危害较重。

成虫白天活动,飞翔迅捷。雨天及休息时常静伏于叶背、杂草丛中或瓜棚下,夜间不活动。田间成熟苦瓜裂口处常见成虫聚集在红色瓜瓤上。喜为害绿白型苦瓜,对绿色型苦瓜为害相对较轻。成虫以产卵器刺入瓜皮产卵。若卵孵化期汁液未干,孵化出的幼虫,可从产卵孔爬入瓜内为害,反之,卵不能孵化而死亡。老熟幼虫可头尾相接弹跃出瓜体,落于地面即钻入土中化蛹。 

防治方法

对瓜实蝇的防治,应根据其发生为害特点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以压制成虫产卵、保护瓜果免受其害为重点。具体应抓好下述环节:

1、清洁田园。加强检查,田间及时摘除及收集落地烂瓜集中处理(喷药或深埋),有助减少虫源,减轻危害。

2、套袋护瓜。在常发严重为害的地区或名贵瓜果品种,可采用套袋护瓜办法(瓜果刚谢花、花瓣萎缩时进行)以防成虫产卵为害。

3、诱杀成虫。利用成虫具趋化性,喜食甜质花蜜的习性,用香蕉皮或菠萝皮、南瓜或甘薯等物与90%敌百虫晶体、香精油按400.51比例调成糊状毒饵,直接涂于瓜棚竹篱上或盛挂容器内诱杀成虫(20个点/667平方,25/点)。除利用成虫趋化性用毒饵诱杀外,还可用性引诱剂来诱杀成虫(也有人把它归入生物防治)。所谓性引诱剂,是利用虫体的性激素或人工合成的性激素,在瓜棚内均匀布点诱集虫子,配合一定的农药毒杀之,其诱杀效果比单纯化学农药制成毒饵诱杀效果更好。

4、喷药杀虫。对土面喷浇50%辛硫磷乳油 800倍液,或以防蛹羽化。在成虫盛发期,于中午或傍晚喷施1.8%透皮阿维菌素1000倍液,凯秀3%溴氰•甲维盐微乳剂)1500倍液,或正反透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或虱狼45%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隔351次,连喷23次。

5、各种瓜类在结幼瓜时,特别是规模种植,宜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开展灯光诱杀,零星菜园可用敌敌畏糖醋液诱杀成虫,能有效减少虫源,效果良好;被瓜实蝇蛀食和造成腐烂的瓜,应喷施淘益40%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后集中深埋。


\
凯秀3%溴氰•甲维盐微乳剂)

\
正反透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
透皮阿维菌素

\
淘益40%毒死蜱乳油)

\
虱狼45%马拉硫磷乳油)



关键词:实蝇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