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白粉病

2017-12-24 18:15:30 作者:唐春生 来源:中科植保专家委员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瓜类白粉病

 

Sphaerotheca fuliginea (Schlecht)Poll.

简介

瓜类白粉病分布广泛,全球及我国南北菜区均有发生,是危害瓜类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黄瓜、甜瓜、南瓜、西葫芦等发生较重,冬瓜、西瓜、苦瓜、丝瓜等较轻。


\ 
1   黄瓜叶片受害状

 

症状

白粉病主要为害瓜类的叶片,也为害叶柄、茎蔓,而瓜果则较少染病。幼苗期即可受侵染,两片子叶开始出现星星点点的褪绿斑,逐渐发展可使整个子叶表面复盖一层白色粉状物,这是病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幼茎也有相似症状。染病子叶或整株幼苗逐渐萎缩枯干。成株叶片从下而上染病,在正反两面(通常以正面为多)出现分散的褪绿斑点,很快在褪绿斑点上长出一堆堆的白粉状霉层,并可互相连结而使整片叶表层像撒满一层白粉似的,这不但降低叶片光合效能,且进一步可使叶片甚至整株萎黄枯干(图1)。晚期病叶的霉层变灰白色,其中长出许多黑色小粒点,这是病菌的有性世代闭囊壳,但在我国南方很少发现。叶柄和茎蔓染病,同样在病部会长出一堆堆白粉状霉层,严重时可使叶柄或茎蔓萎缩枯干(图2)。

 
\
图2   植株受害状
 

病原

此病由真菌子囊菌亚门单丝壳白粉病Sphaerotheca fuliginea和二孢白粉菌Erysiphe cucurbitacearum侵染引起。北方地区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地上或花房月季花或保护地瓜类作物上越冬,南方地区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越夏。单丝壳白粉病属于子囊菌的一种真菌。(1)形态。分生孢子梗圆柱形,不分枝,无色。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30.239.5)微米×(7.3822.12)微米。闭囊壳褐色,球形,直径67.5122.4微米,无孔口,表面有附属丝。闭囊壳内有一个椭圆形的子囊,子囊内有8个子囊孢子(图3)。(2)特性。该菌系专性寄生菌,只在活体寄主上存活。(3)寄主。这种病原可以侵染黄瓜、西葫芦、南瓜、冬瓜、甜瓜,以及西瓜、苦瓜、瓠瓜。二孢白粉菌也引起瓜白粉病。瓜类白粉菌有几个特点:1. 菌丝体是在植物的表面寄生的。2. 它是活物营养的,即不能在活寄主以外营腐生生活。3. 它是最耐旱的病原真菌。


\

图3    病原真菌

 

发生规律

病原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或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在棚室保护栽培的作物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越冬的闭囊壳在气温达到2025℃时散发出子囊孢子,或由菌丝形成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5天后形成白色菌丝状病斑,7天成熟,形成分生孢子飞散传播,发病后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在田间进行多次再侵染。

 

该病喜温湿、耐干燥。温度1030℃,相对湿度25%85%,其孢子均可萌发。发病最适温度1624℃,最适相对湿度为75%。温度高于30℃,湿度超过95%,则病情受到抑制。雨后干燥,或少雨,但田间湿度大,白粉病流行的速度加快,尤其当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又有大量白粉菌源时很,易流行。浙江地区黄瓜白粉病发生盛期主要在4月上中旬至6月下旬危害保护地黄瓜,长江流域秋植黄瓜9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亦有发生危害。田间流行适温在1625℃,相对湿度80%以上。保护地栽培黄瓜因通风不良、栽培密度过高、氮肥施用过多、田块低洼而发病较重。不同瓜种或不同品种对白粉病抗性有明显差异。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以黄瓜为例,目前栽培的南方型品种对白粉病抗性强的并不多。北方型品种以津杂、津春、津研系列品种较抗白粉病。

 

2. 加强栽培控病措施。注意田间通风降湿,特别是棚架复盖栽培的瓜田。旱季要及时浇水防止土壤干旱,使植株不致缺水。生长全期尤其是开花结瓜后防止缺肥令植株早衰,但也不可偏施重施氮肥。

 

3. 药剂防治。发病始期可选喷翠箭43%戊唑醇悬浮剂)2500-3000倍液,或泰米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性颗粒剂)1500~2000倍液,或历托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40%多硫胶悬剂300~400倍液,或50%硫磺悬浮剂150~2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3~4次。


\
翠箭43%戊唑醇悬浮剂)

\
泰米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性颗粒剂)

\
历托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关键词:白粉病黄瓜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