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菌核病

2018-01-05 12:24:43 作者:唐春生 来源:中科植保专家委员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黄瓜菌核病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De Bary

 

简介 

菌核病在黄瓜全生育期圴能发生,是日光温室黄瓜生产中为害比较严重的病害之一。常引起黄瓜烂瓜、烂蔓,产量损失很大(图1)。


\
图1   黄瓜受害状
 

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和茎蔓。1、茎蔓。在近地面的茎蔓发病时出现淡绿色水浸状小斑点,后变为淡褐色病斑,高湿条件下病茎软腐,长出白色棉毛状菌丝。病茎髓部遭破坏腐烂中空,或纵裂干枯。2、叶柄、叶、幼果。病初呈水浸状并迅速软腐,后长出大量白色菌丝,菌丝密集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3、瓜条。多在残花部,先呈水浸状腐烂,并长出白色菌丝,后菌丝纠结成黑色菌核。


\
图2    瓜条长出白色菌丝,
后菌丝纠结成黑色菌核

病原

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De Bary,属子囊菌亚门真菌。1、形态。菌核初为白色,老熟后变黑色鼠粪状。子囊盘柄长315mm,伸出土面为乳白色,渐展开呈杯状。子囊棍棒状,无色,内生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1015)微米×(510)微米。2、特性。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最适温度20℃,最高35℃。3、寄主。这种病原可以侵染黄瓜、番茄、辣椒、莴苣、芹菜、菜豆、甘蓝、白菜等多种蔬菜。 

发生规律

1、越冬与初侵染源。病原以菌核遗留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2、传播特点。混在种子中的菌核,随播种带病种子进入田间。第二年春天越冬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露出土面弹射散出子囊孢子,在空中飘浮移动,接触黄瓜即从伤口或瓜条残花部侵入,引起发病。发病瓜条的残花病后脱蕾,掉落在植株茎蔓、叶片上,也可引起茎蔓、叶片发病。

发生特点。南方24月及1112月适其发病,北方35月发生多。相对湿度高于85%,温度在1520℃利于发病。在田间带菌雄花落在健叶或茎上经菌丝接触,易引起发病。 

防治方法

1、种子消毒。用50℃温水浸种10分钟,即可杀死菌核。在播种前,用10%盐水漂种23次,汰除菌核。

2、农业防治。实行轮作,最好是水旱轮作,或在夏季将病田灌水浸泡半个月。收获后,及时深翻土地20cm,将菌核埋入深层,抑制子囊盘出土。高畦覆膜栽培可以抑制子囊孢子出土。棚室栽培,上午以闷棚提温为主,下午及时放风排湿。发病后可适当提高夜温,以减少结露。早春日均温控制在2931℃高温,相对湿度低于65%,防止浇水过量。

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可选用翠箭43%戊唑醇悬浮剂)20003000倍液(亩用量4050克),或翠隆(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亩用量24克),或历托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亩用量100克),或妙多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亩用量125克)均匀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34次,


\
翠箭43%戊唑醇悬浮剂)

\
翠隆(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

\
历托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
妙多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关键词:菌核病黄瓜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