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夜蛾

2018-01-09 17:20:40 作者:唐春生 来源:中科植保专家委员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甜菜夜蛾

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

简介 

甜菜夜蛾又叫玉米叶夜蛾、玉米小夜蛾、贪夜蛾、白菜褐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一种世界性害虫,各地均有发生分。为害甘蓝、花椰菜、白菜、萝卜、莴苣、大葱、番茄、青椒等170多种蔬菜和作物。国内各省、区均有分布。


\
 

为害症状

初孵幼虫结疏松网在叶背群集取食叶肉,受害部位呈网状半透明的窗斑,干枯后纵裂。3龄后幼虫开始分群为害,可将叶片吃成孔洞、缺刻,严重时全部叶片被食尽,整个植株死亡。4龄后幼虫开始大量取食,蚕食叶片,啃食花瓣,蛀食茎杆及果荚。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810mm,体灰褐色,头和胸有黑点。前翅灰褐色,基线前段可见双黑纹;内横线双线黑色,波浪形外斜。

2、卵。卵圆球状,白色,成块产于叶面或叶背,外面覆有雌蛾脱落的白色绒毛,因此不能直接看到卵粒。

3、幼虫。幼虫5龄,少数67龄。13龄虫体长0.18mm,体色由淡绿到浅绿,头黑色渐呈浅褐色;2龄时前胸背板有一个倒梯形斑纹;3龄时气门后出现白点。4龄虫体长914mm,体色开始多变,有绿、暗绿、黄褐、黑褐等色。前胸背板斑纹呈口字形,背线有不同颜色或不明显,气门线下为黄白色或绿色,有时带粉红色的纵带出现并直达腹末,气门后白点明显,后两项是该虫区别其它夜蛾的征态。老熟幼虫体长可达2230mm,体色变化很大,由绿色、暗绿色、黄褐色、褐色至黑褐色;背线有或无,颜色亦各异。较明显的特征为:腹部气门下线为明显的黄白色纵带,有时带粉红色,此带直达腹部末端,不弯到臀足上,是别于甘蓝夜蛾的重要特征,各节气门后上方具一明显白点。体长约10mm,黄褐色。中胸气门显著外突。臀棘上有刚毛2根,其腹面基部亦有2根极短的刚毛。


\

 

4、蛹。体长约10mm,黄褐色。

发生规律

1、发生世代。广东每年发生1011代,长江以北地区每年发生45代,山东烟台、青岛、菏泽每年发生5代。

2、越冬。以蛹在土室内越冬,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全年可生长繁殖为害。

3、发生特点。78月份为害较重。最适宜的温湿度2023℃,相对湿度50%75%。成虫夜间活动。雌成虫产卵和卵块孵化时间主要集中在20时至次日8时。成虫有趋光性。幼虫共5龄。3龄前群集为害,食量小;4龄后食量大增,昼伏夜出,有假死性。虫口过大时幼虫可互相残杀。幼虫发育历期1139天。幼虫表皮光滑,药液喷洒时不容粘附,特别是3龄以后幼虫,对许多常用药很易产生抗药性,由于该虫来势猛、扩展快、抗药性强。老熟幼虫入土,吐丝筑室化蛹,蛹发育历期711天。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在蛹期结合农事需要进行中耕除草、冬灌,深翻土壤。早春铲除田间地边杂草,破坏早期虫源孳生、栖息场所,这样有利于恶化其取食、产卵环境。在虫卵盛期结合田间管理,提倡早晨、傍晚人工捕捉大龄幼虫,挤抹卵块,这样能有效地降低虫口密度。有试验表明,人工摘除卵块3次和人工捕捉幼虫3次对甜菜夜蛾的控制效果能达到70%93%

2、生物防治。使用Bt制剂进行防治及保护利用腹茧蜂、叉角厉蝽、星豹蛛、斑腹刺益蝽等天敌的生物防治方法。卵的优势天敌有黑卵蜂,短管赤眼蜂等;幼虫优势天敌有绿僵菌。

3、物理防治。在成虫始盛期,在大田设置黑光灯、高压汞灯及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同时利用性诱剂诱杀成虫。

4、药剂防治。在初卵幼虫未发为害前喷药防治。在发生期每隔35天田间检查一次,发现有点片的要重点防治。喷药应在傍晚进行或清晨最佳。选用配方 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正反透)20毫升+12%甲维•氟苯虫酰胺微乳剂(泰作)10毫升+1.14%甲维盐(阿锐刚)40毫升”;或配方 3%溴氰•甲维盐微乳剂(凯秀)+44%(丙•氯)乳油50毫升+1.14%甲维盐(阿锐刚)40毫升”;或配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正反透)20毫升+50%辛硫磷乳油50毫升+1.14%甲维盐(阿锐刚)40毫升”兑水15千克喷雾防治,药剂交替轮换使用,隔7天施药一次。


\
1.14%甲维盐(阿锐刚)

\
12%甲维•氟苯虫酰胺微乳剂(泰作)

\
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正反透)

\
44%(丙•氯)乳油

\
3%溴氰•甲维盐微乳剂(凯秀)

\
50%辛硫磷乳油




关键词:夜蛾甜菜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