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叶蝉

2018-01-14 11:08:38 作者:唐春生 来源:中科植保专家委员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棉叶蝉

Empoasca biguttula (Shiraki)

 

简介 

棉叶蝉又称棉叶跳虫、棉浮尘子、二点浮尘子、茄叶蝉,属同翅目,叶蝉科。除新疆外各棉区均有发生,尤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为害严重。除为害棉花外,还可为害茄子、番茄、马铃薯、豆类、烟草、桑、葡萄、柑橘、杂草等3377种植物。


\
 

为害症状

以成、若虫吸取叶片汁液,棉叶受害后,初期叶片的尖端及边缘变黄,叶片向背面皱缩,并逐渐向叶片中部扩展。为害严重时,叶尖端及边缘由黄变红,后期还会由红变成焦黑色,最后叶片卷缩畸形,枯焦脱落。受害重的棉株矮小,造成蕾铃大量脱落,甚至枯死。除直接为害叶片外,还可以传播病毒病。 


\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3 mm左右,淡绿色。头部近前缘处有2个小黑点,小黑点四周有淡白色纹。前胸背板黄绿色,在前缘有3个白色斑点。前翅端部近爪片末端有1明显黑点。阳茎短,马蹄形,阳茎柄细长。抱器基部粗壮,向端部逐渐变细,在离端部1/5处内侧有几个锯齿状突起。


\
 

2、卵。长0.7 mm左右,长肾形。初产时无色透明,孵化前淡绿色。

3、若虫。末龄若虫体长2.2 mm左右。头部复眼内侧有2条斜走的黄色隆线。胸部淡绿色,中央灰白色。前胸背板后缘有2个淡黑色小点,四周环绕黄色圆纹。前翅芽黄色,伸至腹部第4节。腹部绿色。


\
 

发生规律

1、发生世代。南京每年发生89代,湖北1214代,广东14代。世代重叠。

2、越冬。以成虫和卵在茄子、马铃薯、木棉、蜀葵、木芙蓉等的叶柄、嫩尖或叶脉周围及组织内越冬。湖北、广东等地冬季仍见成虫在豆科作物上繁殖。在南方热带和亚热带棉区,全年均可发生为害。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不能越冬,虫源由外地迁入。

3、发生特点。在长江流域棉区,34月棉叶蝉先在杂草及其它寄主上为害,5月中下旬开始迁入棉田,78月繁殖最快,达到为害盛期,9月以后陆续离开棉田迁向其它寄主,并转入越冬。在黄河流域棉区,89月开始在棉田发生,9月以后陆续离开棉田迁向其它寄主,并转入越冬。

成虫和3龄以上若虫一般多在叶片背面取食,喜食幼嫩的叶片,夜间或阴天常爬到叶片的正面。一受惊扰,迅速横行或逃走。成虫有趋光性。成虫寿命610天,最长1220天。卵散产于棉叶中脉内,卵期5.313.7天。12龄若虫,常群集于靠近叶柄的叶片基部为害。若虫各龄期长1.36.2天,整个若虫期为5.620.5天。 

影响因素。平均温度在32℃左右时,相对湿度在7080%时,适于大量繁殖,完成1代只需10天。温度下降到15℃以下,成虫行动迟钝,温度下降到6℃以下,失去活动能力。沙地和高燥地比冲积土和砂质壤土的棉田受害重。氮肥过多、棉株疯长,易招致集中为害。密植棉田、早播棉田受害轻。零星分散棉田比集中连片棉田受害重。低洼排水不良及缺肥棉田,由于棉株发育不良,容易招致棉叶蝉的为害。棉叶蝉的捕食性天敌有蜘蛛、草蛉、隐翅虫、瓢虫和蚂蚁等;寄生性天敌有红恙螨、棉叶蝉柄翅小蜂、寄生真菌等,对棉叶蝉的数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棉田宜集中连片种植,适时播种,适当密植,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多施有机质肥料,不要偏施氮肥,及时防旱抗旱和排渍,适时打顶,促进棉花健壮生长,早发早熟。

2、药剂防治。一般发生年份可结合防治棉铃虫、棉红铃虫等进行兼治。注意棉叶蝉数量变化动态,当棉叶尖端开始变黄时,发生数量达70/百叶以上,应及时进行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凯秀3%溴氰•甲维盐微乳剂)2000倍液,或噻金酮20%吡虫•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锐春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虱狼45%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等。


\
凯秀3%溴氰•甲维盐微乳剂)

\
锐春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

\
噻金酮20%吡虫•噻嗪酮可湿性粉剂)

\
虱狼45%马拉硫磷乳油)

\
辛硫磷乳油



关键词:叶蝉

相关文章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