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苗立枯病

2018-01-27 12:48:16 作者:唐春生 来源:中科植保专家委员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棉苗立枯病

Rhizoctonia solani Kuhn 

 

简介 

棉苗立枯病又称棉苗黑根病、棉苗烂根、棉苗腰折病。在棉花苗期经常发生的、分布广泛而且为害严重的一种病害。严重发生时,病苗率高达90%以上,死苗可达30%40%,引起大面积毁种。各棉区均有发生,以黄河流域棉区发生较重。

 \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幼苗。棉苗未出土前,常侵染幼根、幼芽,造成烂芽、烂种。棉苗出土后。在接近地面幼茎基部呈现黄褐色斑点,日渐扩大,产生凹陷内缩,凹陷部因失水过 多而成缢缩状,然后变成黑褐色腐烂,严重时可致枯死。病死棉苗水分迅速丧失,不倒伏。病死苗易从土中拔出,其基部或根系上可见到稀疏的细丝和粘附其上的小土粒,这是田间诊断立枯病的重要特征。种子受害后,病种子多呈褐色软腐状,挤压时流出黄褐色粘液。子叶受害后形成不规则黄褐色病斑,后干枯穿孔。 


\
 

病原

 

病原为立枯丝核菌AG4菌丝融合群Rhizoctonia solani KühnAG4,属半知菌亚门。有报道AG5AG1IA等少数融合菌也为害、致病,但不引起死苗。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在自然界不常见。

 

1、形态。①菌丝。初无色,较细,分枝处多缢缩,近分枝处有隔膜。随菌龄增长,菌丝细胞渐变粗短,纠结成菌核。②菌核。初为白色,后变为褐色,形状各异,表面粗糙。

 

2、特性。菌丝生长温度740℃,适温2632℃,低于7℃或高于40℃时停止生长。菌核形成的适温为1137℃,最适温度22℃。在1234℃范围内,温度越高,菌核形成越快。菌丝只有在相对湿度85%以上时,才能侵染致病。菌核在2632℃和相对湿度达95%以上时,1012小时就可萌发产生菌丝。

 

3、寄主。该菌除侵害棉花外,还侵害高粱、粟、玉米、水稻、大豆、大麦、小麦、花生、茄子、甜菜和棉花等43263种植物。

 
\
 

发生规律

 

1、菌源侵染。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是初侵染的主要来源,带病种子也是初侵染来源。以菌核作为侵染源效率最高,通常一粒菌核可以萌发出数十条菌丝,并且可以萌发多次。

 

2、传播。条件适宜菌丝可直接侵入表皮细胞,也可由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病死植株的皮层组织充满菌丝和菌核,不久散入土中,可借流水、地下害虫、农事操作甚至菌丝蔓延传播,进行再侵染。 

 

3、影响因素。阴雨多湿天气,利于发病。地势低洼,土质黏重,幼苗生长缓慢,排水不良,易发病。在北方棉苗出土后遇到低温多雨时发病严重,在南方播种后时晴时雨发病重。播种过早,病菌侵染时间长,发病重。多年连作棉田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1、种子处理。先用3 份开水对1份冷水,即(5560℃)的温水浸种半小时,然后用干棉籽重量0.5%的多菌灵,或用种子重量0.5%12.5%腈菌唑可湿性粉剂,或0.5%15%恶霉灵水剂等杀菌剂拌种。

 

2、农业防治。选择抗病、耐病品种种植,提倡采用脱绒包衣棉种。播种前精选种子,晒种、脱绒、汰除不成熟的及有病虫的棉籽,可明显提高出苗质量,减轻发病。加强耕作栽培管理。播前深翻晒土,提倡高垄地膜栽培,增加土壤通透性,科学控制水分,培育壮苗。清洁田园,清除病残体,减少病菌传播与积累,不可将病株和病残体随意丢弃在田间。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5年。适当早间苗,勤中耕,尤其雨后及时中耕。

 

3、药剂防治。出苗后如遇寒流阴雨,苗期叶病有暴发的可能时,应用妙多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5%恶霉灵水剂 1 000倍液,或8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灌根;或用妙多(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5%代森锌,或50%退菌特500800倍喷雾棉苗。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
妙多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关键词:苗立枯

相关文章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