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角斑病

2018-01-28 18:28:38 作者:唐春生 来源:中科植保专家委员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棉花角斑病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lvacearum (E F Smith)Dowson

 

简介 

棉花角斑病又称棉花角点病,是棉花上一种常见的细菌性病害,广泛分布于我国各主产棉区。角斑病菌从棉籽萌发直至吐絮都能造成为害,发病严重时棉籽在土壤中腐烂,棉苗死亡。重病田发病率可高达80%100%,造成幼苗死亡、叶片枯死、蕾铃脱落及烂铃,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
 

症状

角斑病菌可侵害棉花幼芽、子叶、真叶、茎、铃、苞叶等大部分器官。子叶受害时叶面上首先出现深绿色小点,逐渐扩大成油渍状斑,以后逐渐变黑,呈黑褐色。真叶被害后叶背面先出现深绿色小点,病斑继续扩大,因受叶脉限制而成多角形水渍状病斑。有时可沿主脉发展,呈黑褐色长条弯曲状。


\
 

病原

病原为油菜黄单胞菌锦葵致病变种(棉角斑病黄单胞菌)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lvacearum(E F Smith)Dowson

1、形态特征:杆状,大小(1.22.4)微米×(0.40.6) 微米,极生鞭毛12根,能游动。菌体细胞常23个结合为链状体。

2、特性:①革兰氏染色阴性。②该菌存有生理分化,已鉴定出18个生理小种。③生长适温2530℃,最高3638℃,最低10℃,5051℃下经10分钟致死。休眠期间抵抗不良环境能力强,干燥条件下能耐80℃高温和~21℃的低温。病菌在种子内部可存活12年。 


\
 

发生规律

1、菌源。主要在棉籽内外和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其中以棉籽短绒上带菌率最高。带菌棉籽是主要初侵染源,其次是病残体。

2、传播。种子上的病菌是远距离传播病害的主要根源。病菌主要从气孔侵入,也可从伤口侵入,从胚芽及幼苗先发病。幼苗子叶发病后,分泌菌脓与病残体上越冬的病菌借风雨、及昆虫携带传播扩散。病菌在棉铃上借雨后寄主体表的水膜从气孔、裂缝或虫伤处侵入,在细胞间隙繁殖。病菌常通过病组织侵入到维管束,后到达种子,造成种子带菌。铃壳上的病菌随病残体落入土中,成为第2年初侵染源。 

3、发生特点。 (1)寄主抗性。在品种抗性方面,陆地棉抗病力较海岛棉强。(2)环境因素。角斑病的发生与温、湿度有极大的关系。土温在1015℃时发病很少,2728℃时发病最重,超过30℃时发病减少。土壤含水量达40%或空气湿度85%以上时,病害发生严重。风雨、害虫所造成的伤口多,也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染。 


\
 

 防治方法

 由于角斑病主要靠种子带菌传播,因此使用无病棉种是防治该病的关键。
 

1、种子处理。用5560℃的热水浸种30分钟。在脱绒基础上,用种子重量0.5%10%的萎锈散可湿性粉,或0.5%20%三氯酚酮可湿性粉拌种。

2、农业防治。棉花品种间抗角斑病的能力有显著差异,可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采用硫酸脱绒或机械脱绒,可消灭棉种短绒带菌。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雨后及时排水,增施磷、钾肥,提高棉株抗病能力。提倡采用垄作或高畦,及时中耕,结合间苗、定苗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清洁田园,清除病残体,集中烧埋、深埋或沤肥,降低越冬菌源数量。

 

3、药剂防治。对于发病的地块,可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500~2000倍液,选择加配妙多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历托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陶益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喷雾防治。为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可同时加配民多收—0.0075%芸苔素内酯水剂1500倍液,间隔5天左右喷一次,连续喷2~3次。


\
妙多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
历托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
陶益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
民多收—0.0075%芸苔素内酯水剂

\
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



关键词:角斑病棉花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