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实用技术

2018-05-09 09:38:51 作者:黄志龙 来源:湖南农科院植保所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优质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实用技术
 
  
稻田长期大量施用化学农药,不仅污染环境和农产品, 使害虫产生抗药性,且杀伤大量天敌,影响田间生态平衡和实际控害效果,这是当前病虫防治中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是指综合运用各种生态调控措施和生物、理化技术,对病虫害实行可持续治理。绿色防控主要表现在其指导思想是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和生态调控论,总体目的是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大量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用主动的有计划的“防控”来取代过去容忍的被动的“防治”,对象是整个农田生态系统或区域生态系统。强调的是充分发挥系统内一切可以利用的能量,尤其是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作物的抗性、天敌的捕食寄生作用等,综合利用作物的合理布局、肥水管理、生态种养等多种绿色防控措施,而不仅仅是防治病虫的措施;着眼于对各种措施进行综合、优化、组装和集成, 而不是在化学防治基础上进行的简单综合和组装:主要目的是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高效、低耗和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仅仅把病虫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以下,而且能有效解决化学农药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安全问题。
 
20115月农业部办公斤发布了关于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意见,强调推进绿色防控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是实施绿色植保战略的重要举措。在过去水稻病虫综合防治基础上,研究明确各种绿色防控单项技术的有效性和互作关系及其协同效应,因地制宜地优化组装我省不同稻区多种形式的绿色防控模式,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和绿色食品的生产提供技术支撑。现将我省近年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优质稻病虫害绿色防控10大技术和防控模式介绍如下。
 
一、二化螟性诱剂大田诱捕技术
 
大量诱捕法,就是在稻田成规模地设置二化螟性诱剂诱捕器诱杀大量雄蛾的方法。该方法通过诱捅器中的诱芯缓慢均匀地释放出人工合成的二化螟雌蛾性信息素化合物,引诱雄蛾至诱捕器中聚而歼之,并由此造成田间二化螟成虫雌雄比例失调, 有效减少雌雄之间的交配行为,大量降低自然交配率,使二化螟子代的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 不能有效地繁殖后代,并最终控制种群发展。大量诱捕法以诱捕器作为防治工具,诱捕装置主要为诱芯和诱捕器,诱芯为人工合成的硅橡胶塞,即二化螟性诱剂(性信息索),是诱捕器的心脏部分,其有效期、释放速率及有效成份的比例等都直接影响到诱捕效果。
 
诱捕器也称为捕虫器, 目前常用的诱捕器主要为水盆诱捕器、笼罩诱捕器和筒形诱捕器三种。我们广泛使用的是水盆式诱捕器。水盆为市售普通塑料盆,上口直径为2030厘米,深度80120厘米,盆口可横穿一根细铁丝,中间悬挂诱芯,一般每盆只悬挂1枚诱芯,盆内盛约八分满的清水,加入少许洗衣粉, 以增强水面粘着力, 诱芯与盆口水面需保持约10厘米距离,然后把水盆放置在田间用木棍或竹秆支撑的三角架上。当田间二化螟成虫陆续羽化后,雄蛾受诱捕器中诱芯所释放的雌性信息素引诱,自动投入到水盆中溺死。田间诱盆当天晚上诱集的成虫, 第二天上午需捞出盆外,便于继续诱杀。诱捕器选用的塑料盆以绿色盆最好,蓝色盆较好,红色盆较差,黄色和浅灰色盆的诱集效果最差。由于二化螟雄蛾的飞翔能力较弱,飞行高度也较低,同时还受气流和风向影响,所以诱盆不要设置过高,一般以略高于稻株为标准。在田间用木棍或竹秆支撑三角架时,水稻分蘖期为3050厘米,穗期为100120厘米较为合适。诱盆内诱芯的有效期一般可保持30天左右,晴天需不断补充诱盆内的水,一般每亩设23个口互墨二化螟性诱j}鼍大田诱捕田间诱捕器, 间距为30左右。因为我们所采用的是大量诱捕法,生产上必须成规模地大面积统一设置二化螟性诱剂诱捕器,通过诱杀绝大部分的雄蛾后,才能有效降低子代的种群密度,从而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二、稻田养鸭、养蛙生态种养技术
 
稻田养鸭是根据动物与植物之间的共生互利原理, 充分利用空间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以及鸭的生物学特性,合理运用现代生态农业技术措施,达到绿色防控的方法。由于鸭子具有觅食力强、合群、喜水等特点,适宜田间放养, 因此稻田养鸭还能充分发挥鸭好动、勤觅食的生活习性啄食害虫。我们选择的主要是“江南一号”水鸭、“四川麻鸭”和“临武鸭”等生命力强、适应性广、抗逆性好、且生长快、产蛋率高的中小型优良鸭种。稻田实行“宽窄行”栽插方式,保持田间通风透光, 为鸭子在田间自由穿行和觅食害虫提供方便。一般在水稻抛秧或移栽后15天左右投放鸭群,稻田每亩放养雏鸭1220只,放养成鸭1015只, 田间需保持810厘米深的水层。为防鸭子逃跑,实行稻田围养,放鸭前每亩用塑料纱网约2025公斤沿田埂四周插好围栏,围栏高度为1015并稍向内倾斜。一般在田角搭建小型鸭棚,作为投食和鸭子的栖息场所。当水稻进入乳熟期,将鸭子全部关入鸭棚,防止下田取食嫩谷。
 
  牛蛙主要生活于平原和山区的稻田、菜地或沟渠池塘等环境中,多为自然繁殖,湖南自然繁殖的时间为4月下旬至8月上旬。牛蛙蝌蚪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0 3O 。在基地优质稻田选用面积约06公顷作为养蛙示范区, 四周用尼龙纱网围住,纱网的高度为15,防止牛蛙逃跑,稻田开沟,沟沟相通,保持有水。一般在8月下旬田间稻飞虱等害虫数量增加时开始放养牛蛙, 田间保持浅水层,牛蛙数量一般每亩投放5060头,最多的田块100头,在放养牛蛙的同时保护利用田间泽蛙等优势蛙群。
 
三、蜘蛛等捕食性天敌的保护利用技术
 
稻田蜘蛛和黑肩绿盲蝽(简称蛛、蝽)是稻飞虱等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湘阴基地晚稻田调查, 蜘蛛优势种群为910种, 主要种类为八斑鞘腹蛛、食虫沟瘤蛛、拟环纹豹蛛、类水狼蛛,拟水狼蛛,草间小黑蛛,锥腹肖蛸、园尾肖蛸和粽管巢蛛9种, 共占总蛛量的7360%,分别各占总蛛量的1570 1280%、1070 937 744 716 413 330 300 。湖南双季稻区影响蜘蛛等捕食性天敌种群消长和安全转移的重要因素是春耕、双抢和秋收三次农事操作和不当使用农药等。由于稻田里频繁灌水、翻耕、整田、施药等,而绿色田埂及路边草地则是农区主要的非稻田生境,这些稻田边界生境便是蜘蛛等天敌的转移通道。当早稻进入成熟时,稻田蜘蛛等捕食性天敌便由田中逐步向田边转移,田埂杂草及其它非稻田生境此时已成为蜘蛛等天敌的绿色通道,在生产中应注意保护这些场所。除保护好田埂和其它非稻田生境的绿色通道以外,还应及时开展蜘蛛等捕食性天敌从冬季作物田向早稻田,从早稻田向晚稻田安全转移的人工助迁技术。在双季稻区可进行西瓜、蔬菜及其它经济作物小面积的与晚稻合理搭配插花种植,给蜘蛛等天敌留下适当的桥梁田,在春插、双抢期间便于蜘蛛安全过渡到桥梁田中。开展稻田草靶助迁,在冬种作物或早稻田翻耕前按每亩放置10个稻草靶,灌水23天翻耕整田时将草靶安全移出,待到早晚稻移栽后再将带蛛草靶移入大田中。田埂上种植大豆等作物,有利于蜘蛛等捕食性天敌的栖息和迁移。特别是双抢期间稻田合理放置稻草靶,或在田埂上放置草堆、挖保护坑等人工助迁方法帮助蜘蛛等天敌的田间转移效果较好。
 
四、稻螟赤眼蜂繁殖与释放技术
 
人工释放稻螟赤眼蜂一般采用的是卵卡释放法,把将要羽化成蜂的卵卡分别放入放蜂器内。放蜂前调查掌握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田间发生期、发生量来确定放蜂时间和数量。放蜂器选用的是防雨、防风、防日晒的一次性塑料杯或用柔版水性油墨印制的纸杯,在田间及时把卵卡用透明胶纸贴入杯内,让蜂在放蜂器内自行羽化,成蜂羽化后便从放蜂器杯口自由飞出,在稻田内寻找靶标害虫的卵粒寄生,并繁殖后代。根据赤眼蜂的活动能力,选择晴天或阴天的上午放蜂,稻田大面积放蜂一般每亩放1012个点, 每个点插一根挂有卵卡杯的长竹竿,将卵卡杯用粗线倒吊在竹竿上,离稻株1015,视水稻生育期而定。在稻纵卷叶螟或二化螟等害虫的产卵始盛期开始释放第一批蜂,以后隔23天放蜂一批,每次放蜂量10万一15万头/亩,在两虫的主要为害世代可放蜂23次。放入大田的卵卡在成蜂羽化后,抽查实际羽化出壳率,以了解田间放蜂数量。最后一次放蜂约5天后,分别调查田间害虫的卵粒寄生率,一般被稻螟赤眼蜂寄生的卵粒呈黑色。放蜂1520天后,在放蜂区、化防区和对照区分别调查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和二化螟螟害率,主要根据田间卵寄生率和被害率确
定防治效果。
 
五、频振式杀虫灯等灯光诱杀技术
 
频振式杀虫灯是河南佳多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一种物理杀虫器械,采用现代光、电、数控技术与生物信息技术,集光、波、色三种诱虫方式于一体。它充分利用了害虫的趋光,趋波、趋色的生物学特性,科学地将光波设定在特定的范围内,近距离用光,远距离用波,灯外配以频振高压电网来诱集触杀成虫。近年我省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是PS1511普通型和光控型频振式杀虫灯,据观察统计可诱杀871287种农林害虫, 单灯控制面积273-3公顷,诱杀效果明显。水稻全年开灯l70天左右,可诱杀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稻螟蛉、稻飞虱和稻蝽象等。该灯选用了能避开天敌趋性的光源和波长、波段, 对天敌虽有一定影响, 但杀伤较小,是目前用物理方法防治水稻害虫较为先进的实用技术。在水稻生长期间可使大量害虫触网落袋,从而有效降低田间害虫卵量和虫口密度,控制主要害虫种群数量。除推广应用佳多频振式杀虫灯外,还可推广应用智能太阳能杀虫灯,通过太阳能板白天储电,晚上开灯供电,节省物资和能源。
 
还有一种新型的扇吸益害虫分离式杀虫灯, 这种灯的诱杀功能主要是将电击改为扇吸,可增强对害虫的诱集力度,减少对天敌的杀伤。
 
六、水稻品种对褐飞虱抗性评价利用技术
 
推广应用抗性品种是最为经济有效且简单易行的实用技术。水稻品种自身的抗、耐性与褐飞虱发生的大小及危害的轻重关系密切,它对种群的繁殖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不施或少施药的情况下, 抗性较差的品种(组合)褐飞虱短翅型成虫多,卵量大,若虫密度大,受害重: 而抗性较强的品种则相反, 田间卵量和虫量均少, 受害轻。在基地示范区,8月中下旬和9月中下旬第四代、五代褐飞虱若虫发生高峰期, 主要采用不同品种田间自然种群的抗性评价方法。每丘田五点取样,每点查5蔸, 合计查25蔸,折算百蔸虫量,对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品种(组合)和感虫对照品种上的虫口密度进行抗性分析。
 
采用品种(组合)对褐飞虱的田间控制效应公式FC=NcNtNc进行统计分析(式中FC为品种对褐飞虱的田间控制效应,NC为感虫对照品种上的虫口密度,Nt为各推广品种上的虫口密度) 设感虫对照品种TN1对褐飞虱的田间控制为0 完全控制为1。一般情况下,水稻品种抗性加自然天敌的作用,对褐飞虱的田间自然控制效应为085099之间的品种都说明自然条件下有一定的抗性。通过了解和掌握所推广种植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表现和抗感反应,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合理施药,保护利用天敌。
 
七、节氮控害健身栽培技术
 
肥料不仅直接影响到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而且对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危害产生重大影响,其中氮素化肥是水稻生长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但也是病虫害最敏感的要素。
 
水稻的氮素营养状况与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等发生危害的关系极为密切, 大量增施氮化肥后致使水稻生长繁茂,叶色浓绿, 田间荫闭,通风透光性差,无论食料条件和生态环境均适宜主要病虫的发生繁衍,还可造成贪青晚熟。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稻谷产量增加,当施氨水平达到最高值后再增加施氮量,产量反而下降,病虫害则随施氮量增加呈直线上升趋势。水稻高产节氮控害栽培技术坚持科学施肥, 有机肥与化肥结合,普通氮化肥(尿素、碳铵等)用量科学。该技术的经济施氨指标为常规稻每亩施纯氮810公斤;
一般杂交稻为1O12公斤;超级杂交稻为1315公斤较为适宜。可重点推广应用新型缓释肥、控释肥、微生物肥、适氮适磷钾复混肥等。因为缓释肥和控释肥中的氮素在稻田是缓慢且控制释放的,其释放速率与水稻生长的需肥规律能较好地达到动态平衡,生产上一次施用可满足水稻全生育期的需肥要求,既充分保证水稻高产稳产, 又能减少氮肥流失,减轻病虫为害。
 
八、农田景观优化与生境控害技术
 
在农业生产中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长期有效地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农田生态环境,紧密配合稻田耕作制度改革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对重要的稻田景观元素进行结构性调整后,会造成当地生物群落和种群发生变化,这也是生态调控的重要措施之一。近20年来,我省农作制度的改革已逐渐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农田景观格局。为了提高稻田综合生产效益,促进农业综合开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我们大力推广高效多元的种植模式和高产优质的经济作物,使湖南稻区农作物种植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在一些地区,已形成优质晚稻或超级杂交稻为主体的,与多种经济作物合理配置的多样性稻田耕作制,构成了双季稻区的稻田景观多样性。根据不同地区特点,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在一定的稻田范围内组建:菜一稻、瓜一稻、油一稻、玉米一稻、烤烟一稻、林、稻、鱼、鸭、经作、养殖等多种不同的种养模式或经济生态元素,结合地方特色和种植结构调整,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生物多样性群落,有利于实现水稻病虫害的可持续治理。改变了稻田景观格局,利用景观多样性和空间异质性,可显著地影响与它关联的害虫及其天敌在种群数量上的变动,促使田间生物群落相应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稻田有害生物数量减少,有益生物增加。
 
九、生物农药推广应用技术
 
生物农药具有高效低毒或微毒、无残留、环境相容性好和安全性强等特点,施用生物农药是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量愈来愈大,生物农药的用量也在逐步增加。近年用在水稻上的生物农药杀虫剂主要有阿维菌素、甲维盐、Bt制剂、杀螟杆菌和多杀霉素等:微生物杀菌剂有井岗霉素、农用链霉素、春雷霉素和新植霉素等。
 
十、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施药技术出于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水稻上一些原来已使用过的化学农药逐步被禁用或由于抗药性等原因使用量逐渐减少,如有机磷类化合物、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及沙蚕毒类化合物等。新的化学农药制剂,如酰胺类化合物、三唑类化合物等被广泛应用。在无公害优质稻生产过程中,应不使用国家已限制和禁止使用的农药品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用量, 避免农药污染。近年,生产上大面积用于防治水稻三虫三病的常用药剂主要有①防治二化螟药剂:每亩用药量20%氯虫苯甲酰胺l0毫升、20%氟虫双酰胺1020%三唑磷200毫升、2%阿维菌素150毫升等。② 防治稻纵卷叶螟药剂: 每亩用药量20 氯虫苯甲酰胺l0毫升、20%氟虫双酰胺lO克、57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3018 阿维菌素18048%毒死蜱100毫升等。③防治稻飞虱药剂:每亩用药量25 噻嗪酮708025 吡蚜酮1620克、20%吡虫啉1020克、10%烯啶虫胺30毫升等。④ 防治纹枯病药剂:每亩用药量30%苯甲丙环唑20毫升、10 己唑醇40毫升、20%噻呋菌胺10毫升等。⑤ 防治稻瘟病药剂:每亩用药量40%稻瘟灵801O0毫升、30 敌瘟磷80100毫升、75-环唑3040等。⑥防治稻曲病药剂:每亩用药量30%苯甲丙环唑20毫升、10%己唑醇40毫升、43%戊唑醇20毫升等。上述药剂必须针对不同病虫对症下药,可按每亩对水5060公斤喷雾施用。施药时间应掌握在病虫发生为害的初期,防效较好。另外,水稻杀虫剂的环保安全剂型主要为水基性剂型(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等),还有固体粒状剂型(水分散粒剂、泡腾片剂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特别是绿色食品的社会需求量日益增加,因此, 抓住青山绿水, 保护生态环境,生产绿色食品,建设生态农业势在必行。近年来,我们通过各基地多点示范研究,明确了上述l0种单项技术措施的有效性及其防效。
 
根据这10种单项技术之间的互作关系及其协同效应,在生产上重点利用前8项技术以降低病虫平均密度的持效性,进一步将多种技术措施以相互配合的方式, 因地制宜地优化组装成我省不同稻区多种形式的防控模式,以便充分发挥各模式的多效应及其互补功能。这些防控模式主要为,(1)性诱剂+杀虫灯+稻田养鸭模式:(2)杀虫灯+性诱剂+蛛、蝽天敌模式:(3)赤眼蜂+养牛蛙+杀虫灯模式;(4)性诱剂+杀虫灯+赤眼蜂模式:(5)杀虫灯+性诱剂+生物农药模式;(6)性诱剂+杀虫灯+化学农药防治模式。最后根据各种不同防控模式的示范结果, 系统组建以绿色防控技术为主的优质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相关文章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