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防治姜瘟病?

2018-06-25 17:01:00 作者:唐春生编辑 来源:衡阳市老科协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怎样防治姜瘟病?

\

 
姜瘟病又叫姜腐烂病、姜青枯病,是生姜最为严重的一种土传病害病害。危害损失率20%30%,重病田损失可达70%以上,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为害症状。主要侵害姜根部、地下茎和地上茎,多在茎基部先发病。(1)地下茎。病部初为水渍状,黄褐色,失去光泽后,内部组织逐渐软化腐烂,仅留残存外皮。剖开根茎或茎基部,可见维管束变褐色,用手挤压可从维管束溢出污白色的菌脓,而后内部组织逐渐软化腐烂,皮层也逐渐变色,后期产生恶臭。被害根部也呈黄褐色,终至全部腐烂。(2)地上部分。在发病初期叶片萎缩、下垂、无光泽,叶片自下而上变枯黄色,边缘卷曲。茎呈暗紫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残留纤维。  
 
病原为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Smith,属细菌。 (1)形态。菌体短杆状单细胞,两端圆,单生或双生,大小(0.92.0)微米×(0.50.8)微米,极生鞭毛13根,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或不正形,稍隆起,污白色或暗色至黑褐色,平滑具亮光。(2)特性。革兰氏染色阴性。病原能利用多种糖产生酸,不能液化明胶,能使硝酸盐还原。从1040均可生长,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030,耐pH68,最适pH6.6(3)寄主。这种病原可以侵染50多个科的数百种植物。   
    
侵染循环。 (1)越冬与初侵染源。病原在土壤及种姜内越冬,并可在土壤内存活3年。土壤中的病原和带菌姜种是主要的侵染源。病原自伤口侵入,也可由茎、叶侵入维管束,向下扩展至根茎,并进入薄壁组织,造成组织崩溃和腐烂,全株死亡。(2)传播特点。土壤中的病原是近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带菌姜种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含有病原的有机肥、被病原污染的灌溉用水均可以传播姜瘟病。播种病姜后,在田间零星发生病,通过流水和地下害虫传播,造成全田发病,蔓延十分迅速。  
 
发生因素。 (1)气候因素。日均气温20左右时开始发生,最适发病气温25305cm地温25以上时,病害易于流行。降水会加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2)栽培因素。施肥不足,追肥过量,氮肥过多,发病重。发病始期灌水过多,利于发病;长期灌水的田块比灌跑马水的田块发病重。前茬为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花生的田块,发病重。黏重土壤,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易发病。水旱轮作,有利于减轻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 (1) 种姜消毒。播种前用20%噻菌铜悬浮剂 500倍液,或75%的敌克松800倍液,50%消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64%杀毒矾400倍液,或农用硫酸链霉素150倍液浸泡30分钟。或用0.5%的石灰水、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浸泡56小时,捞出晾干。再用清水将湿润的新鲜草木灰包裹已经浸过的姜种,然后进行催芽。(2)农业防治。选择地势高燥、土壤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与葱、蒜或粮食作物轮作。不能与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等茄科作物轮作,也不宜与花生、芝麻轮作。结合晒姜、困姜挑选,淘汰瘦弱、姜肉变色或发软的姜块。催芽后结合掰姜,进一步选择鲜亮、粗壮、姜芽顶部圆钝、基部有根尖突起的健壮姜块播种。基肥要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减少化学氮肥的用量。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防止农事操作和地下害虫对植株造成的机械损伤。(3)化学防治。铲除病株,淋洒药剂防治控病,做到齐苗灌穴,药剂可用50%消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20%噻菌铜悬浮剂 500倍液,或10%菌立克水剂 500倍液,或45%施纳宁悬浮剂 4006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5 000倍液,每穴0.51。每隔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3次。 
 
 
关键词:瘟病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