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杨学山作主旨演讲

2018-10-25 10:42:04 作者:tangchunsheng 来源:农业部网站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杨学山作主旨演讲

 
\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杨学山在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暨农民创业创新论坛上作主旨演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来到美丽动人的太湖之滨,参加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暨新农民创业创新论坛。也感谢会议的组织者给我这样一个既有16年农耕的经验,也在IT界从业了30多年的退休老兵这样一个机会,就“互联网+”和现代农业,或者说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这个话题谈一点我最近的一些思考和大家分享。
 
此时此刻面对着“互联网+”现代农业这样一个主题,我不禁想到前天晚上在西湖的那场G20文艺晚会。我们看到美丽感人的音乐和舞蹈背景是一个虚拟的中国元素三者的融合。我们看到经久不衰的《天鹅湖》,是真实的演员和虚拟的演员同台演绎着新版本的水上《天鹅湖》。我们看到百年经典的音乐在现代音乐技术和灯光技术支撑下,由人的肌肉和西湖的水和音乐的接连,一起起舞。这个画面确实是如梦如幻、如醉如痴、美轮美奂。有人总结在这些画面背后主题是什么呢?一个字,就是“桥”。是这样的画面架起了一座桥,连接着中国和世界、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着虚拟和现实,连接着人的心灵、艺术和自然的山水,正是这个“桥”连接着前天的晚会和今天的论坛。
 
对于未来的农业很多专家描述出了美好的画面。我在这说两个画面,一个画面是“黄牛退休,铁牛下岗”,“农民进城,专家种地”。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人知道这样一个画面。第二个画面是在高度现代化的农业基础设施和自动化程度很高的农耕机械的支撑下,种植业和养殖业通过高性能的网络平台和高质量的数据支撑形成了种、养殖业的智能化,形成了从上游的农机、农技、种子、政府服务、种植过程以及种养殖的产品和下游的企业、最终消费者高效无缝的连接这样的一个画面。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这样的画面是我们追求的方向,和今天的农业还有着十分大的差距,而架起今天和未来或者说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走向未来的目标,需要一座桥。
 
今天的报告分四个部分,我希望能为这座桥的设计添上一笔,为这座桥的构建加上一块砖头。
 
第一,问题和效果导向把握好。
 
刚才几位领导已经介绍了很多互联网和现代农业结合成功的典型例子和数字,确实十分成功。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今天中国的广泛实践中,我们还有不成功的地方,我们还有很多创新创业的人在寻找起点究竟在哪?怎么才能成功?
 
这就是我要说的,我们在讲起点的时候,我们思维的基点要放在解决问题、实现价值、取得效应这样一个最基本的思考逻辑起点上。问题、价值、效应,宏观的考虑和微观的考虑是不一样的,但是不管是宏观还是微观,我们都要把这样一个逻辑起点把握好。从微观的角度上看,不管你在农业现代化这个生产链、产业链的环节中做什么事情,必须首先明确你在解决什么问题,创造什么价值。你用这种方式做,和已经有的方式、和别人做的有什么不同。这个不同是不是能够有效的为你实现你设想的产品服务,能有效的把你的投入变成真正的、真实的现金回流,能够十分确切的把握投入产出和投资回收期。从微观的角度看,必须回到某一个产业创新,具体行为如何解决问题、创造价值和创造模式,实现价值回归的点。
 
从宏观的角度看,我们更要直面我们面临的关键问题。要为解决这样的关键问题真正提供切实的解决办法。我不是搞农业的,我的理解,或者说我来看农业有几个大的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比如说农民世代更替的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中国农业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必须要解决的观点,没有人可以回避,所以当我们说“农民进城,专家种地”的时候这是一种比喻,实际上种地的还是农民,农民是在更替的过程中如何使得、真正使种养殖的过程变成战略化的,如何使各种类型种养殖业者能够真正在专业化的路上完成转型的过程,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也是互联网、信息化能够为解决这个问题做出关键贡献的地方,但是我们要真正找到今天的农民、未来的农民变成在当时的农民这个转变过程、现实途径。
 
中国的农业要走向制度化、机械化、智能化。我们如何以合理的价格和适当的质量保证,来使得我们从今天的生产状态走向机械化、智能化。我们如何使用一种手段来真正保证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仅不能突破还能有所增加。所以从宏观的角度看,我们也必须直面关键问题,为关键问题给出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解决方法。
 
第二,因地制宜,精细施策,把握从一般到具体的路径。
 
种养植业门类繁多,就在这个地方太湖的大闸蟹、吴中的杨梅、碧螺春、水稻等特产,不管是种养的过程,还是我们产品和用户结合的模式,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讲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结合;信息技术,信息和农业技术、工业科技的结合一定要具体化,要从刚才说的一般性的原则走向具体的操作。
 
我们说农业基础设施,我们有以色列的精准农业的这一套,但是这一套技术在和我们降水不一样、地形不一样、水资源不一样的地方怎样实现精准灌溉?我们适不适用?比如说农业机械,江苏是100亩到300亩的规模经营,黑龙江的可能更大一些。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们在18亿亩农田里边能够实现大规模机械耕种的比重是很小的。我们有那么多的丘陵和山地都不能实现机械化的耕种,那么怎么创新?怎么畅想?
 
今天,在农业信息化或者是现代化过程中可能做得最好的是每一种种植和养殖的品种,都有着如何种好的基础。但是必须看到真到种植的时候,一个具体的地方,哪怕就在吴中,土壤基础不一样,排水条件不一样,就需要针对这样具体情况精准的推送和种养植过程的结合。当原则、方向确定以后,每一个具体的过程必须因地制宜,精细的施策才能取得效果。
 
第三,要加强基础,注重融合,把握当前和长远实现可持续发展。
 
今天的中国农业基础依然不够,基础工作十分的重要。没有基础的话,物联网加不上,信息化也加不上。几十年全球和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评价,可以得出一个十分明确的结论,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是和现代化发展程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不容怀疑的正相关,这是几十年中国数据告诉我们的。所以如果没有高水平的农业基础,我们可以创新但是同样水平不够高、效果不够好,所以一定要重视基础。这里面有五个基础,第一是农田现代基础设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基础设施是关键性的。第二是农业机械,要实现种养殖的智能化、自动化,没有好的工具的匹配是做不到的。第三是基础的平台,也就是整个中国网络的水平、接入的带宽、覆盖的范围,城市和农村之间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个差距或者说农村的带宽可覆盖的程度,一定要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信息化和现代农业结合的要求。所以网络的基础要加强,但是光有网络不够,还要有构造在网络基础之上的平台,苏宁的平台、淘宝的平台,或者其他的平台,农业相关的全国性的网站在搜索第一页上就有十几个,这些平台如何简单、易用、方便、低成本,这就是我说的第三个基础。第四个基础是数据、是信息。这里面既有微观的,比如说已经对很多的土地进行了很精细的测量,它是什么性质的、适合种什么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已经有了,但是覆盖程度不够。要保持18亿亩耕地的红线,今天的数据和监测的手段、掌握数据的能力都不够。农产品从种到销售,如何能够使得价格保持预期的水平,而不是大起大落,这些都需要真正的高质量数据的支撑,以数据为基础。最后一个是人的基础。因为整个环节,尤其是种养植,人在里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是不是能适应今天和未来的变革,这是一个重要基础。在这个基础当中,我们还有一个理念应该牢牢的把握,那就是融合的理念。今天不管是发展农、工业还是商业,我们所依赖的技术,不仅是互联网,不仅是IT,而是互联网、IT、相关领域的技术和专业技术结合起来,来使得这个领域往前发展。所以我们在讲基础建设的时候,不能只看一个方面,我们必须真正的融合起来来看、来发展、来推动、来利用。
 
第四,要深化改革,促进创新,为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讲未来的现代农业场景,讲从今天走向未来的农业,我们一定面临着一系列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从我们每个人基本的认识开始到相应的质疑和流派,技术都在变革。这样的变革一定会有困难和阻力,一定会和已经有的制度、组织形态发生碰撞,而面对这样的碰撞,我们一定要有改革。所以全面深化改革是今天的农业走向现代化农业,是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必须要抓的关键的环节,没有改革这个环节我们会走得慢,会走弯路。整个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是市场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党中央已经明确要把加强机制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在配置资源上的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充分发挥好。实际上我们讲改革,改革里面有一个核心就是如何真正把市场机制的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发挥好。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系列创新,没有创新,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结合是实现不了的。谢谢大家。


关键词:主旨部长工业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