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多产 立体种养 串起生态致富链

2020-06-03 07:06:28 作者:admin 来源:南方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一地多产 立体种养 串起生态致富链
 
2020-05-27 来源:南方日报 
 
梅县区因地制宜,探索“一地多用、一地多产”脱贫模式
 
一场夏雨过后,阳光重新洒在湿润的土地上,微风夹着泥土和草木的芬芳扑鼻而来。张火胜正领着几名贫困户在果园里除草,检查黄金百香果和水果玉米的长势,汗珠划过他黝黑的皮肤,打湿了半截衣衫。
 
 “去年百香果和鸡都不够卖,今年决定增种至16亩,还套种了4亩玉米。自己忙不过来,便让村里人过来帮忙。”看着半人高的玉米、开始爬藤的百香果和生猛的走地鸡,张火胜笑了。
 
园内养鸡、鸡粪养园。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靠着勤劳的双手,梅县区石坑镇七朱村贫困户张火胜摇身一变成为了“小老板”,带动着其他贫困户增收致富。
 
产业扶贫是脱贫增收的主要抓手,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近年来,梅县区重点聚焦产业扶贫,因地制宜探索“一地多用、一地多产”立体种养模式,打造集约、高效的生态循环产业链,走出了一条新时期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因地制宜
 
林下循环经济铺就致富路
 
沿着蜿蜒陡峭的石子路登上位于梅县区大坪镇三台村的三台山,茂密的草木丛中,几处崭新的鸡舍格外显眼,管理人员和贫困户正在仔细查看鸡苗健康情况。记者发现,与普通鸡舍不同,这里的鸡舍分为上下两层,四周用铁皮瓦包裹,中间则用竹子隔开。
 
 “这种新型鸡舍,通过中间的竹子隔板将鸡粪进行分离,更加干爽通风,可有效减少鸡舍内的病毒,从而保证鸡的质量。”三台村党支部书记钟慎良告诉记者,这样的鸡舍山上共有8个,近期两批鸡苗已经入场,一共有2700多只。
 
 “养鸡项目是我们三台村生态循环林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则是200亩的油茶基地和30亩的小龙虾养殖基地。”钟慎良指着不远处对记者说,未来三台村将变成一个集“油茶种植+林下养鸡+小龙虾养殖”为一体的特色村。
 
据了解,2018年在大坪镇党委政府的发动下,乡贤张杏元从广州回到村里,创办了梅州市恒富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建设三台村油茶基地,并带动附近10多户村民种植150亩油茶。经过前几轮的帮扶,2019年三台村已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退出相对贫困村。为了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效,镇村干部和扶贫工作队根据三台村原有恒富公司油茶基地的情况,制定出发展林下养鸡的产业规划。
 
 “林下养鸡项目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和林下空间从事林下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农业生态模式,生产的也是有机绿色食品,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广州市增城区林业和园林局驻三台村第一书记刘锦锋分析,该项目具有三大优势:一是发展潜力大,三台村耕地面积只有601亩,而林地面积有6768亩,林地面积能得到充分利用;二是生产成本低,因为采用林下散养,大部分时间鸡在林地里觅食,仅在晚上喂养饲料即可,大大降低成本;三是市场销路好,鸡主要采食天然活性饵料,配上玉米、稻谷、糠麸等农家杂粮,加上鸡活动范围大,具有肉质结实、味美、脂肪少和无公害等优点。
 
此外,鸡舍分离出来的鸡粪是油茶树的天然有机肥,而油茶枯既可做肥料,也可以用于清洗养殖小龙虾的池塘,从而实现生态循环种养。
 
为加快产业发展,三台村还成立梅县区合益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与梅州市恒富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按照“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模式,通过入股、政策性资金注入等形式筹集资金300万元,引领带动贫困户参与项目,增加收入。
 
 “根据协议,该项目将优先聘用三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务工,32户贫困户可享受项目村集体收益人均分红。”刘锦锋说,除此之外,扶贫工作队还引导7户贫困户参与养殖,提供低于市场价的优质鸡苗,并以不低于市场价统一收购鸡成品。
 
 “有专业人员指导,提供移动鸡舍、饲料,还不用担心销路,这么好的项目当然要参加。”该村贫困户彭珍理说。
 
生态循环
 
探索种养脱贫新模式
 
贫困村能否实现稳定脱贫,关键要看有无建立起成熟的产业体系,更要看贫困户是否广泛参与。
 
近年来,在广州市民政局的帮扶下,梅县区石坑镇七朱村逐步探索出一套“园内养鸡、鸡粪养园”的百香果种植、土鸡养殖循环发展产业模式,带动贫困户转变观念、稳步增收、脱贫致富。
 
 “村民王琼盛有着丰富的百香果种植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技术指导,同时家家户户都养鸡,经过调研,我们决定因地制宜,采取‘百香果种植+土鸡养殖’循环产业的发展模式,实现利益最大化。”七朱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方贺堂说,在百香果园里养殖土鸡,害虫、杂草与过熟落地的百香果都可以成为土鸡的美味佳肴,同时鸡粪也将成为百香果树的肥沃养分,相辅相成,一举两得。
 
但是,项目推进初期,贫困户对于这种循环发展模式并不感冒,没有多余劳动力,更怕承担风险。“以前没接触过,完全没技术,种了也白种”“规模太小没意思,规模太大没能力”“万一果子卖不出去怎么办”……
 
面对贫困户的顾虑和担忧,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决定联手当地农业龙头企业,集约5亩土地打造百香果种植、土鸡养殖产业试点基地,以此带动贫困户参与。
 
方贺堂介绍,试点基地采取“党组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由七朱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监督指导,实施公司具体运营,合作社对接协调,贫困户具体参与,实现统一接受农业专家的种养管理技术培训,统一对百香果病虫害、鸡只病疫进行群防群治,统一对百香果施肥、鸡只喂养五谷饲料,统一品牌包装,统一渠道销售,从而提高百香果与土鸡的产量与质量。
 
 “得益于精细管理,我们的黄金百香果和土鸡品质优良,因此销售情况相当理想,供不应求,去年基地面积也从5亩增至15亩,产值超过百万元。今年,我们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已经达到30多亩。”方贺堂说,看到实打实的销售情况和收益,这种发展新模式逐渐被贫困户所认可,部分贫困户开始参与到产业中来,张火胜便是其中一名。
 
 “前两年我一直在百香果基地做帮工,拿了工钱也学了技术,去年就开始尝试自己种,没想到效益这么好,一万多斤百香果都不够卖,所以今年扩种至16亩。”张火胜说,在梅县区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和镇村扶贫干部的建议和指导下,他又尝试在果园里套种4亩水果玉米,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
 
 “同样,鸡粪可以作为玉米的天然有机肥,玉米秸秆也是土鸡的佳肴,以此为试点,探索更多可能性。”方贺堂说,接下来,该村将进一步推广生态循环立体种养模式,让更多贫困户从试点基地走出去,做大做强自己的果园,再由公司与合作社统一规划指导、统一收购销售,统筹起全村资源,提升农产品品质,打造七朱村自己的品牌,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一地多产
 
打造立体农业帮扶示范园
 
走进位于水车镇鹅峰村的水车镇产业帮扶示范园,一排排食用菌包错落有致摆放,长势喜人,在田间地头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镇村干部和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我已经种了一年多的木耳,种植木耳技术门槛比较低,收入也可观,很适合我们。”该村贫困户廖耀元说。
 
产业扶贫是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2018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鹅峰村决定引进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广东侨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村内建立木耳种植基地,用“631”专项资金帮助贫困户购买菌包,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发展木耳种植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
 
驻鹅峰村第一书记李冬艳分析,发展木耳等菌类种植产业,具有四大优势:一是投入小、回报快,二是技术门槛低,三是管理成本低,四是对劳动强度要求不高。“每个菌包至少可以采摘3次以上,同时企业还承诺保价回收木耳,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李冬艳说。
 
此后,鹅峰村继续联手企业新建10个种植大棚,采取同样模式发展食用紫灵芝和鹿角灵芝种植。经过精细管理,去年共收获成品晒干紫灵芝1100斤,增加村经济收入约8万元。通过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该村2019年集体经济收入达12万元以上,21户贫困户达到“八有”标准,全部脱贫。
 
 “为了进一步带动农村在家劳动力实现增收,我们立足实际,联手企业投资120万元在鹅峰村打造了占地110亩的水车镇产业帮扶示范园,发展木耳、灵芝、金银花、铁皮石斛、百香果种植和鱼苗、甲鱼养殖等立体农业,力争实现‘一地多用、一地多产’,为村民创造更多增收点。”水车镇扶贫办干部何兴发说。
 
据其介绍,种植基地共分为三层,最上层主要种植金银花和百香果,中间则是铁皮石斛,最下层种植灵芝或木耳,并开沟发展水域养殖,以此实现效益最大化。目前,基地一期工程正在有序推进中,完工后俯瞰基地全景,可见用大棚勾画出的“丰”“福”二字,寓意着产业丰收、农民幸福。
 
何兴发介绍,接下来该镇将继续扩大基地规模,建设新农民培训学校、客家农耕体验田、百菇园、名优新特水果采摘园等项目,打造集休闲旅游、生态立体循环农业于一体的三产融合示范园,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参与特色种养殖和农家乐等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相关
 
稻鱼共生 米香鱼鲜
 
梅县区铺展500亩“鱼游稻花香”生态画卷
 
小满已至夏意浓,沿着省道S223线驶入位于梅县区丙村镇溪联村的梅州市首个“稻鱼共生”示范基地,500亩青绿色的禾苗随风招展,稻田垄沟边水流淙淙,田中鱼苗追逐嬉戏,勾画出一幅“稻在水中长,鱼在田间游”的优美田园画卷。
 
 “‘稻鱼共生’即稻鱼综合种养,是在保障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利用稻田湿地资源开展适当的水产养殖,形成季节性的农牧渔种养结合栽培模式。”该基地负责人邓晓明分析,一方面,稻田可以为鱼类提供庇荫和虫、草、浮游动植物等有机食物。同时,鱼类又可以发挥除草、食虫、松土、增肥、增氧等功能,从而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既能有效促进粮食生产、农渔民增收,又可发挥巨大生态效益,实现养鱼不用抗生素、生长激素,种水稻不施用农药的生产过程,保障稻谷、鱼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018年,梅州市稻丰实业有限公司开始了小范围的“稻鱼共生”种养试验,2019年基地面积增至200亩。由于效益良好,水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今年基地面积已扩大至500亩,并对种养技术进行发展升级。
 
 “今年4月,我们又投放了4500尾鲤鱼、青鱼、鳙鱼等鱼苗。”邓晓明告诉记者,除了稻鱼增加产值外,公司还充分发挥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公司+基地+农户+科研单位”的运营模式,引导带动贫困户、农户进行农业生产,实现农业增效、农户增收。同时,以每亩每年1000元租赁土地,农忙季节优先聘请贫困户、村民进行务工,以此反哺当地的群众。
 
 “自己家也耕不了这么多田,就租了4亩出去,一年下来就有4000元的租金。农忙时,还可以来这里‘上班’,一天就有120元工钱。”溪联村村民杨为珍用袖套擦了擦额头的汗珠,笑着说。


 

相关文章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