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泥志,稻谷心——追记岳阳市云溪区援外农业专家刘国平

2020-06-15 09:05:29 作者:徐亚平等 来源:湖南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春泥志,稻谷心

——追记岳阳市云溪区援外农业专家刘国平


\

刘国平在萨摩亚援外期间考察
当地蔬菜市场时留影。邓志强 摄


      5月25日,我国驻萨摩亚大使巢小良赴中萨农业技术合作示范农场,慰问援萨第四期农业技术合作项目专家组,代表使馆对专家组成员刘国平不幸离世表示诚挚慰问和沉痛哀悼。
 

刘国平曾在岳阳市云溪区农业农村局任职。2007年,赴非洲国家加蓬、利比里亚和南太平洋岛国萨摩亚执行农业援外任务。今年4月,年近花甲的刘国平在萨摩亚执行任务期间,突发疾病去世。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近日,记者采访刘国平的家人、同事及他帮助过的农民,了解他一生为农的感人事迹。
 
喜看稻菽千重浪
 
农家出身的刘国平,从小跟着父亲在田间地头长大,对各类农作物“情有独钟”,立志要当农技专家。高考那年,他如愿考上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岳阳市黄盖湖农场。凭着一股钻劲,他取得高级农艺师职称,一路从农场生产科普通职工干到了分场场长。
 
1997年,由于农技人员短缺,云溪区农业农村局以人才引进方式,将刘国平引进到该局农技推广站。放弃原本正科级的身份,从行政岗位转换到自己更感兴趣的技术岗位,刘国平如鱼得水。从此,云溪区的田间地头多了一位“庄稼人”。
 
“他当官不像‘官’,没有一点架子,从不计较得失,跟他共事有家人的感觉。”说起刘国平,云溪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股股长李燕舞感慨万千。
 
闯荡农技推广这片新天地,刘国平喜欢“皮鞋一扔,赤脚下田”,下乡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试验、示范和推广,一干就是七八个小时。在抛秧栽培、超级稻高产栽培、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蔬菜绿色防控等实用技术推广中,他走遍了云溪的山山水水。盛夏气温高,脚在热水里泡,头顶火辣的太阳,经常浑身湿透,累得腰酸腿痛,刚来几个月,他就晒成了黑人。
 
“老刘这人很接地气,喜欢和我们农村人打交道,总是三句话不离本行。”提起刘国平,云溪区种粮大户付国良印象深刻。有一次,刘国平为了研究某新型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在田间搭起帐篷,记录相关数据、采样分析检测,连吃带睡不挪窝,用三天三夜攻克了这一难关,被农民称作“庄稼医生”“病虫害克星”。10年间,他累计为当地农民解决各类问题3000多个,挽回损失近1000万元,培养、带动了大批新型职业农民。
 
“老刘在争资争项、技术创新、示范推广方面,总是不遗余力。”与刘国平共事多年的云溪区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张福东说,作为农技专家,农业项目争资立项本是“分外事”,但刘国平一旦“嗅”到国家、省、市发布的重大农业项目信息,就坐不住,三番五次找省、市农业部门,让重大农业项目在云溪区落地开花。
 
过去,云溪区种植早晚两季稻,早稻平均亩产260公斤、晚稻400公斤,农资投入和劳动强度大,但产量不高、米质差。2004年,袁隆平超级杂交稻种植项目在一些地方试点,由于云溪区农业资源不具优势,项目试点时间靠后。急着“尝鲜”的刘国平立马跑到当时的省农业厅,最终争取项目当年在云溪试点。
 
面对好不容易争取来的示范项目,刘国平像着了魔一样,除了吃饭睡觉,两条腿就“钉”在了地里,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了各类数据。在水稻全生育期,他一边为试验田提供“极致护理”,一边分析数据总结经验,并向农民传授种田技巧,引导他们科学种田,最终项目成功在全区推广。次年,云溪区超级稻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平均亩产高达727公斤,实现了“降本增效”,农民夸“刘专家是个干实事的人”。
 
夜阑卧听风吹雨
 
2007年,中央1号文件把农业“走出去”作为国家战略提出,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换思维、加大力度,推动农业“走出去”登上新台阶、开拓新局面。
 
这年夏天,刘国平得知国家和省、市号召农业专家援外的消息后,他毅然决然,放弃国内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填写报名表,踏上漫长的援外征途。
 
“其实,当初我们并不赞成已经‘奔五’的他远赴异国他乡。但又深知父亲的秉性,他党性原则强,热爱农业胜过他的生命,几次话到嘴边又咽下了。”刘国平的儿子刘健雨说起父亲的援外经历,几度哽咽。
 
刘国平远赴万里援外,感受过缺水断电、穷乡僻壤的艰苦,抗住了疟疾、埃博拉、登革热等疾病的考验。刚开始,他对非洲的食物很不适应,难以下咽,好不容易在商店找到唯一吃起来觉得美味的“饼干”,却被告知是狗粮,让他哭笑不得。
 
援外期间,刘国平的父亲因病去世。噩耗传来,他伤心欲绝。但因为处在农业项目攻关的关键期,他选择继续坚守岗位。自古忠孝难两全,无数个夜晚,他在非洲大地流下了愧疚的泪水,把对父亲的哀思化作工作的动力,以告慰父亲在天之灵。
 
他夜以继日,研究受援国国情和农情,收集大量信息,找准受援国农业发展的痛点和切入口,引入我国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良种、设施。每到一国,效果立竿见影。在非洲,蔬菜相当稀贵,他带领加蓬、利比里亚农民种辣椒、水稻,让当地农民享受到了丰收的喜悦,得到当地农业部门嘉奖。
 
萨摩亚是湖南农业走向南太平洋岛国的桥头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援萨期间,刘国平把萨摩亚人民当亲人,主动学萨摩亚语、跳萨摩亚舞,迅速和当地人民打成一片。有些农民家里孩子多,生活比较拮据,他总是主动给钱给物,哪怕自己过得苦点累点,当地一些农民亲切称他“爸爸刘”。
 
针对当地市场西瓜价格高、需要进口的突出问题,刘国平先后引进多个西瓜品种,研发了适合热带岛国的蔬菜大棚和西瓜种植成套技术,手把手教当地农民整地、施肥、育苗,种出的西瓜又大又甜,改写了萨摩亚西瓜依赖进口的历史。他还和其他专家一起,帮助萨摩亚建立了由1个示范农场、9个农业站、100个示范农户组成的农业推广体系,对7000多人次进行技术培训,有效提高了当地蔬菜生产水平。萨摩亚总理称赞中国援萨农业项目是“南南合作的成功典范”,刘国平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中国农业农村部共同评为“南南合作特别贡献个人”,并获省政府嘉奖。
 
蜡炬成灰泪始干
 
2017年5月,在赴萨摩亚执行中国援萨第四期农业技术援助项目任务前,刘国平特意回了趟老家,陪伴80多岁的老母亲生活了几天。谁曾想,这竟是母子俩最后一次团聚。
 
按照援外工作计划,今年5月底,刘国平将圆满完成援外任务。可在离回国只剩一个月时,他却永远倒下了。刘健雨痛心地说:“父亲走得如此仓促、如此平静,像平日一次下田,更像一次寻找种子的远行。”
 
“他上次还给我打国际长途,说等他完成任务回国后刚好退休,打算回农村老家跟老母亲住,种菜养鸡,享受一下田园生活。”说起刘国平生前简单的心愿,张福东热泪盈眶。
 
今年5月9日,在萨摩亚首都的纪念陵园里,巢小良大使与萨摩亚农渔业部部长劳帕·纳塔尼努·姆阿一起送别刘国平。许多萨摩亚农民走路10多公里前来吊唁,失声痛哭。一位项目示范农户悲痛地说:“我天天想起刘专家的音容笑貌,他来之前,我从没想过种菜收入这么高。可现在我有了收入,他却走了。”
 
“刘工的一生很简单,捧着一颗初心来,不带半根青禾去。”云溪区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葛电说。
 
“心存大我青禾壮,志在群黎黄土亲。”巢小良高度赞扬刘国平无私奉献、造福友邦的国际主义精神,号召援萨人员继承刘国平遗志,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中克服困难、再创佳绩,为中萨双边关系发展及两国人民友谊不懈奋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新华社在去年发布的一则综述称:近年来,中国为南太平洋地区建交岛国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让当地老百姓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有力促进了萨摩亚等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春泥志,稻谷心。刘国平把对事业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诚留在了异国他乡,在很多人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记者 徐亚平 通讯员 邓志强)



 

相关文章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