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拥军:三十年,坚守农技推广第一线

2020-08-13 23:03:44 作者:周桂华 杨娟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何拥军:三十年,坚守农技推广第一线
 
——记湖南省东安县植保植检站站长何拥军
 
周桂华 《农民日报》记者  杨娟
 
 
 \
 
52上午9时,大家都沉浸在小长假的欢乐中,湖南省东安县植保站站长何拥军一个人在办公室,埋头整理头一天专家会商的结果,优化二化螟防治方案。
 
两小时后,一则针对水稻一代二化螟的病虫情报通过微信、网站、短信等平台迅速覆盖全东安县,传达到乡镇、村组、种田大户,以及专业化统防统治合作社组织。接到病虫情报和防治方案的种田大户都感到吃下了定心丸。
 
这一期病虫情报本来424左右就要下发的。但何拥军通过调查发现,近几年东安县的二化螟发生偏重,且发生情况比较复杂。特别是今年测报灯下二化螟蛾321就开始见虫,为近十余年来最早,但是本代累计虫量低于历年均值,估计今年二化螟肯定会有两个虫量差不多的成虫羽化高峰。他敏感地预判,今年一代二化螟将在全县大发生,部分地区可能超大发生,预计全县发生面积20万亩左右。他决定推迟发出病虫情报,以寻找最佳防治期。果然,在426后,他发现测报灯下二化螟蛾量又开始见涨,直至430出现新的成虫羽化高峰。因此,他果断放弃节假期陪家人出行的计划,加班加点,找专家会商,就这样,一份特别的“五一”礼物传到千家万户。
 
今年50岁的何拥军,是东安县植保植检站站长、政协东安县第九届委员会委员。自1989年从零陵农校植物保护专业毕业,他三十余年如一日,坚守在农技推广第一线。虽然满头的黑发日渐稀疏,黝黑的脸膛不见光润,沾泥的双脚日见蹒跚,但他始终不忘“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初心,把最美芳华献给了这片他挚爱的土地。  
 
“他吃得苦,一双长脚走再久走再远也不累”
 
老农们都说,“他吃得苦,一双长脚走再久走再远也不累”。从旱地耐寒育秧到盘育抛栽再到机械插秧,从测土配方到客土改良再到耕地地力评价,从植保器械更新换代到专业化统防统治再到绿色防控,哪一项技术的推广不是靠嘴皮子磨出来、腿杆子量出来的。 

\
 
何拥军(左一)下田查看早稻早期病虫害。
 
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东安县正推广旱地耐寒育秧。有一个偏远山村简家岭,海拔高、气温低、湿度大,一年只能栽种一季水稻,经常烂种、烂秧。
 
1991年正逢5月低温,山外大田禾苗黄化不长,山内温度更低,一季稻育秧眼看就要迟于往年,简家岭村民心急如焚。鹿马桥区公所(当时还未撤区并乡)决定委派区农技站技术干部进山解决育秧难题。
 
简家岭山高路远不通车,且山路崎岖难行,何拥军跟随驻村干部清晨出发、摸黑疾奔大山,一身衣裳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分不清汗水还是雾水,一路不敢停留,大半个中午才赶到山里,好多村民还在火塘边烤火。未及吃饭,村民就围过来七嘴八舌,“现在还这么冷,怎么办?”、“那搞,好冷哟!”、“种不下怎么办”。
 
那年他21岁,是刚脱掉锐气的“毛桃子”,决定采用最新的旱地耐寒育秧技术,集中催芽,分片育秧,一批人平整耕地准备秧床,一批人准备黄壤酸性土制备营养泥,一批人开始浸种催芽。
 
何拥军说:“集中催芽特别是温水浸种、保温催芽阶段基本不能合眼,要及时查看谷堆温度避免高温‘烧芽’,直到催出合格的‘破胸谷’”。坚守两天两夜后,恰逢晴天,下泥播种,交代好后续管理措施,才撤出简家岭,又奔赴金江乡大宽工区指导水稻育秧。
 
据他回忆,那时下乡全靠一双长脚,大多村组不通车,走村串乡往往两头不见光,一年下来解放鞋得跑烂四、五双。如今看见他,一双大脚板只见老茧和皲裂。 

\
 
 何拥军(左一)在标准化蔬菜基地指导农户安全用药。
 
 
“他有点狠,看一眼就知道是什么虫什么病”
 
大家还说,“他有点狠,看一眼就知道是什么虫什么病”。他一脸的络腮胡子,挂副眼镜,虽然眼睛近视,但多年的植保工作和接地气的基层工作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仅凭虫子的飞行姿态就能区分眼前飞舞的蛾子究竟是什么,仅凭作物发病的部位就能大略知道是什么病。
 
 “他往往能在一丘田里找到第一株发病的植株,他那不是近视眼,那是‘鹰眼’”,他的同事杨玉德经常这样调侃他。
 
东安县是全国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网点,肩负部省市县四级病虫害测报任务,2005年何拥军始任植保植检站站长,开始主持全县的植保植检工作。除了固定的公历逢16日向全国农技中心汇报数据,每周一还要向省、市植保站汇报数据,监测任务繁重。一般要提前一天做好水稻、柑橘、玉米等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查,监测点一般远离县城四、五十公里,要提前办手续约车,第二天清早出发,往往是看了水稻看玉米,数了茎秆数叶片,看了虫害看病害,分了雌雄分虫龄,看了这片看那片,一天要转好几个地方,如果碰到棘手的问题,等处理完毕,回到家里往往已是万家灯火。一天日晒雨淋劳累不算,下田不仅脚遭罪,易得“螺蛳疯”,成熟期的水稻叶片极易割伤皮肤,造成感染,往往是旧伤未好新伤来。 

\
 
 何拥军(右二)在大棚红心火龙果种植基地进行技术指导。
 
默默耕耘,终有回报。2010年他被评为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测报技术与预报发布创新工作先进工作者。
 
  
“他真耐劳,搞起事来可以三天三夜不睡觉”
 
同事们都说,“他真耐劳,搞起事来可以三天三夜不睡觉”。他平时总不午休,在乡下总是冒着大太阳在田里地里转呀转、找呀找、照呀照,难怪皮肤总是那么黑,在办公室总是在电脑前敲呀敲、学呀学、编呀编,难怪头发掉得那么快。
 
2005年湖南省开始实施“病虫信息与植保技术进村入户工程计划”项目,倡导要把农作物病虫预报做成气象预报那样直观、形象、生动的电视节目,这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视频制作的植保人来说确实是一道难以跨越的技术门槛。省植保站为了推动这个项目的顺利进行,决定举办湖南省第一届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节目制作大赛。“一定要搞(参赛),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搞”,在时任县农业局的局长易恢满和局党组的支持下,县植保站和县信息站准备参与竞赛,实际上准备正式参赛的时候已经距离最后截稿时间不足一周了。好在当时正在推广 “竹筒毒饵站”灭鼠,题材新颖合时,素材现拍现用。时年35岁的他,年轻而精力充沛,白天与信息站的同事商量脚本、找素材、拍素材,晚上学习教程、熟悉软件、尝试制作,硬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了视频的摄录和制作。当时的电脑硬件运算速度慢、存储容量低,往往一个几十秒的AE文件需要渲染十几个小时。那时他没黑没夜,连续三天三夜不休息,紧赶慢赶终于在最后截稿时间前完成视频制作。 
 
 \
何拥军(左一)查看草地贪夜蛾在玉米上的为害情况。
 
他的努力为他和单位带来了荣誉,当年获得湖南省第一届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节目评比三等奖,也因为他的持续努力,第二年获湖南省第二届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节目评比二等奖,并获全国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个人先进称号。
 
他的付出也为农民带来收益,由于项目的推动,病虫信息与植保技术的入村率提高到了100%、入户率提高到了96%,病虫害防治率提高到了92%、整体防治效果提高了810个百分点、用药次数减少了12次,每亩节本增收稻谷35公斤左右。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和同事们一面抗击疫情,一面照常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系统监测,深入千家万户开展农业生产技术指导。
       
疫情期间,正是柑橘等水果苗木大量上市,为进一步规范苗木市场,有效阻截植物检疫性病虫害的扩散蔓延,他和同事们全力以赴,开展柑橘苗木检疫执法专项行动,把植物检疫作为阻截柑橘黄龙病侵入的“口罩”,为每一株进入东安的柑橘苗木“戴口罩”,为广大橘农购买到合格、优质、放心的柑橘苗木提供切实保障。

\
何拥军(右一)在三红柚基地指导柑橘春季病虫害防治。
 
当时,也是预防油菜病虫害的关键节点。“雨水(节气)忙农事”,他和同事们动员农户“战疫”的同时莫误农时、适度劳作,指导农户抢抓晴好天气、适时防控油菜病虫害,助力春耕保生产。为解决农户心里既要顾虑病毒袭人又要焦急油菜病虫,他思农民之所思、急农民之所急,当即请示局领导筹措资金购买“飞防”服务,对端桥铺镇、鹿马桥镇、新圩江镇等油菜核心产区近万亩油菜开展菌核病无人植保机防治示范,带动全县10万亩油菜的病虫害防控,为油菜生产保驾护航。
 
 “我是农民的儿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我的使命就是为‘三农’服务。” 何拥军一直在用行动向“三农”事业做出承诺。
 
栉风沐雨三十载,他一路走来,忧农民之忧而忧,乐农民之乐而乐,坚守“三农”情怀,争做“一懂两爱”的农业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恪尽职守、勤勉工作,在农技推广的天地里,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最佳的农技人生。
 
  


相关文章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