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2020-10-10 16:57:34 作者:admin 来源:衡阳新闻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衡阳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来源:衡阳新闻网]      2016-12-31 11:58:47
 
本网讯 记者陈海燕报道 衡阳市是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行政区划面积1.53万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563.8万亩,其中水田343.7万亩;有园地44.4万亩、林地1011.8万亩,全市以红壤、紫色土为主的土地资源极为适合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全市有粮食、油料、果蔬菜等作物10余类,1100多个品种;有树种1047种,其中珍稀树种12;花卉植物有240余种。
 
衡阳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油、商品猪生产基地,有7个县市进入了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全国油菜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油茶产业重点示范县,3个县市区进入全国蔬菜大县行列。
 
2015年全市粮食、生猪、家禽、油料、蔬菜和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335.77万吨、967.76万头、11519.35万羽、31.18万吨、359.63万吨和28.97万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51.85亿元,其中农业产值、生猪出栏量、肉类总产量、家禽出笼量稳居全省第一,粮食产量居全省第二,蔬菜、水产品产量居全省第三。
 
201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总产值796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总产值586亿元,增长23.6%2010年以来,农产品加工业年均增速达到28%,农产品加工业成为衡阳市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富民强市和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振兴规划和休闲农业星级创建行动,农业产业化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基本形成了以粮食、畜禽、油料、蔬菜、林木、茶叶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以中药材、特色水果、特种水产和休闲农业为主的四大特色产业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
 
产业组织不断壮大,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快速增长,经营实力不断增加。到十二五未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38家,比2010年增加215家,其中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44家,全市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61家,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48家,过5亿元的企业7;有农民合作社2757个,成员130520个,带动农户383473;有各类家庭农场5595个,已工商登记注册的953个。
 
产业开发力不断提升,全市龙头企业中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创新和大三湘),通过IS09000系列、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龙头企业137家,有中国驰名商标8(金雁、绿海、超大、古汉、天天见、金拓天、角山、安邦),,国家地理标志及国家地理证明农产品7(常宁无渣生姜、常宁茶油、耒阳红薯粉皮、祁东酥脆枣、西渡湖之酒、祁东黄花菜、衡南烟草),有347个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还有一批企业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参与国家行业标准起草。
 
产业功能不断拓展,充分依托休闲农业,不断拓展农业的生态、旅游、教育、文化等功能,2015年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1689个,接待游客723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8.92亿元,带动和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15万人。有规模以上休闲农业企业47家,国家星级农庄10家,省级星级农庄82家。耒阳市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珠晖区怡心生态园被评为全国十佳休闲农庄。
 
理想的外部环境助推农业产业发展
 
随着中央、省、市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初加工设施补助、休闲农业用地等政策逐步完善。2016年的中央、省委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这些都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020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上升,带动80%以上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增长,结构优化,竞争力增强,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300亿元,年均增长27%,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到2.51,加工转化率达到70%。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组织接待人次年均增长15%以上,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十三五”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扶植一批高标准原料生产基地。强化上游产业链建设,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牌”为抓手,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有效对接,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绿色环保的原料生产基地,从源头上保证原料供给和质量安全,力争到2020年建设特色鲜明、类型多样、市场竞争力强的200个专业乡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原料自给率提高到80%以上。
 
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要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梯队建设,通过政策倾斜、优化服务和资金扶持,在10大产业体系中重点培育10家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发展后劲足、产品竞争力强的领军型龙头企业,同时着力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的成长型龙头企业。支持大型龙头企业通过收购、控股、划拨、委托经营、融资租赁、品牌联盟等多种形式,实行兼并联合,加快培育一批种养结合、覆盖全产业链的大企业大集团。力争到2020年,全市培育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10家、过亿元的龙头企业200家、过5000万元的特色品牌龙头企业400家。
 
创建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采取“政府牵头、部门组织、企业主创、多元投入”的思路,在全市范围内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要素有效聚集、产业体系健全、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管理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同时在农产品加工企业相对集中的工业园区、科技园区或经济开发区,采取整体推进或建设“园中园”的方式,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力争到2020年全市建设100个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10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创建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示范县、乡、村。
 
培育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扎实推进农业“三品一标”和ISO9000HACCPGAP等质量安全认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平台,建立健全农产品供应链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和产品生产追溯体系,探索建立“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追溯管理体系,提升农业品牌内质。加大整合品牌开发力度,引导种类相同、品质相近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经营组织使用统一品牌,尽快做大做强品牌。建立农产品品牌奖励机制,对获得全国、全省知名品牌称号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并在项目建设上给予重点倾斜。力争到2020年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获得“三品一标”及相关质量安全认证率达到100%,创建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20个、湖南省著名商标100个。
 
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紧紧围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重点和关键环节,支持龙头企业与涉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加强合作,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技术与创新战略联盟、公共技术共享平台等,在生物育种、农林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装备制造、全程安全生产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多层次增值,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力争到2020年全市龙头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比例达到30%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精深加工率达到50%以上。
 
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地区打造农产品集散、冷链物流、产品展销中心。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物联网、物流配送等“互联网+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探索建立农产品分等分级制度。推进农超、农校、农企、农社对接。力争到2020年,肉类、水产品与果蔬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26%30%13%以上,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示范点100个,农产品在网上销售比例达到50%以上。
 
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把农业的生态、旅游、教育、文化等功能有机融合起来,着力培育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区()、示范村,力争到2020年,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推动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按照“传统优势产业链条化,产业选择多样化,产业规模适度化,组织模式高效化,农产品生产标准化,一二三产业一体化”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力争每个贫困村建立1个以上的产业合作组织和1个以上互助组织,每年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加入1个产业合作组织。各县市区每年要重点扶持1个以上产业扶贫项目(祁东2),每个不少于200万元,覆盖500户以上贫困户,力争贫困户平年增收1000元以上。
 
助农增收致富。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和农民合作社示范创建行动,进一步完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和经营机制,切实增强其对广大农户的带动能力。到2020年,全市培育发展规范化的农业产业化组织1500家以上,其中示范性农民合作社300家以上,带动农户70万户以上,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到85%以上,农民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增加50%以上。

相关文章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