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贪夜蛾如何测报、防控技术

2020-10-30 17:42:28 作者:tangchunsheng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草地贪夜蛾如何测报、防控技术
 
2020-06-09 00:02


\
 
眼下正是玉米等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种病虫害的高发期。58我省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市瑞安、乐清、平阳等地也相继发生草地贪夜蛾为害,一场“虫口夺粮”防控战全面打响。
 
为有效做好草地贪夜蛾监测防控工作,保障我省粮食生产安全,省植物保护检疫总站印发了《浙江省草地贪夜蛾测报调查方法和应急防控技术方案》,供各地参照实施。
 
 
浙江省草地贪夜蛾
 
测报调查方法(试行)
 
\

1、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草地贪夜蛾成虫性诱测,卵、幼虫和蛹的田间调查方法。适用于草地贪夜蛾的监测和预报。
 
2、成虫诱测
 
草地贪夜蛾成虫一般在夜间进行迁飞、交配和产卵等活动,温暖、潮湿的夜晚最为活跃,白天藏身在地面的植物残枝叶片或其他隐蔽处,也可在叶片基部的叶腋处。成虫寿命为7-21天,平均约为10 天,多为14-21天。草地贪夜蛾成虫具有较强趋性诱性,可利用性诱剂在玉米、甘蔗等适宜成虫发生场所进行诱测。
 
在玉米等寄主作物生长期开展监测。统一使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推荐的草地贪夜蛾性诱产品和设备,设置倒置漏斗式干式诱捕器或桶形诱捕器,诱芯置于诱捕器内,诱芯每隔60天更换一次。每块田放置3个诱捕器。苗期玉米等低矮作物田,3个诱捕器呈正三角形放置,相距至少50m,每个诱捕器与田边距离不少于5m,诱捕器底口距地面1.2m-1.5m左右。成株期玉米等高秆作物田,最好选田埂走向与当地季风风向垂直的田块,诱捕器放置于田边方便操作的田埂上,与田边相距1m左右,诱捕器呈直线排列、间距至少50m。虫量少时5天调查1次,虫量多时1-2天查1次。监测时间:3-11月。
 
3、田间调查方法
 
 \
 
草地贪夜蛾雌蛾产卵前期约3-4天,第4-5天产卵量最大,有的产卵可持续至第21天。卵期通常2-4天。幼虫期因温度和其他环境条件而变化,多为12-30天,夏季14天左右,天气冷凉季节可达30天。在25°C温度下饲养,1-6龄幼虫平均发育时间为3.31.71.51.52.03.7 天。蛹期各个季节表现不同,夏季约为8-9天,春秋季约为12-14天,天气冷凉季节可达20-30天,蛹不能承受漫长的寒冷天气。田间主要调查卵、幼虫和蛹发生数量和状态,依据当地温度估算各虫态发育进度,作出发生期和发生程度预测。
 
卵调查
当灯诱或性诱诱到一定数量的成虫(始盛期)、雌蛾卵巢发育级别较高时,开始田间查卵,5天调查1次,成虫盛末期结束。调查苗期至灌浆期的玉米,采用5点取样,每点查10株,田间每点取样方法见图1,每点间隔距离视田块大小而定。主要调查植株基部叶片正面、背面和叶基部与茎连接处的茎秆,成虫种群数量较大时,卵也会产在植株的高处或附近的其他植被上。卵通常数十到数百粒堆积成块,多为单层排列,有时会分几层。卵块上覆盖有棕黄色鳞毛,初产时为浅绿或白色,孵化前渐变为棕色。记载调查株数、卵块数和每块卵粒数。
 
 \
 1:草地贪夜蛾卵、幼虫和蛹田间取样方法
 
幼虫调查
 
苗期至灌浆期的玉米均可受害,也要注意观察甘蔗、高粱、小米、棉花及各种蔬菜等作物发生情况。田间受害株呈聚集分布,发现1株受害,其周围可见数量不等的受害株。幼虫虫量调查自卵始盛期开始调查,直至幼虫进入高龄期止,5天调查1次,田间取样方法同卵调查。观察为害状后,再调查叶片正反面、心叶、未抽出雄穗苞和果穗中幼虫数量和龄期,同时注意观察天敌发生情况。
 
草地贪夜蛾幼虫龄期不同,玉米的受害状显著不同,根据为害状可区分田间幼虫发育状态、明确重点调查部位。低龄幼虫取食叶片的叶肉后剩下叶表皮而形成半透明薄膜状“窗孔”,或叶片被吃透后随着叶片的伸长呈大小不等的孔洞,3龄以上幼虫喜好钻蛀在幼嫩玉米的心叶、雄穗苞中取食为害,种群数量较大时,幼虫可通过雌穗一侧外苞叶蛀洞进入取食籽粒。幼虫体色、头宽和体长随龄期而变化,1-6龄幼虫体长从1mm45mm
 
蛹调查
 
当地幼虫进入老熟发生期后,7天调查1次。田间5点取样方法同卵和幼虫,每点查1m单行。草地贪夜蛾老熟幼虫通常落到地上浅层(深度为2-8cm)的土壤做一个蛹室,形成土沙粒包裹的茧,也可在为害寄主植物如玉米雌穗上化蛹。如果土壤太硬,幼虫会在土表利用枝叶碎片等物质结成丝茧,也可在为害寄主植物如玉米雌穗上化蛹,要注意调查。
 
浙江省草地贪夜蛾
 
应急防控技术方案(试行)
 
1、防控目标
 
以有效压低草地贪夜蛾虫口基数,减轻危害损失,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农药减量控害为目标,实现发生区域防控处置全覆盖。
 
2、防控策略
 
坚持应急防控与可持续防治理相结合的原则,按照“一经发现,立即防治”的要求,抓住低龄幼虫防治关键期,治早、治小、压基,强化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和统防统治。可持续治理要按照“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以生态控制和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和理化诱控为重点,实施“分类治理、联防联控、综合治理”防控策略。
 
3、防控措施
 
田间调查
 
加强玉米田的田间卵块、幼虫普查,确保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
 
分类防控
应急防治:对刚发生区域做到快发现、快识别、快防治,尽快采取防治措施,压低虫口基数。
 
 \
 
(1)人工捕杀:对于小规模种植的田块,鼓励采用人工摘除卵块和幼虫的方式进行处置。卵多产于叶片正面,玉米喇叭口期多见于近喇叭口处。发现卵块或未分散初孵幼虫及时人工摘除,并妥善处理带有虫源的植物残体。
 
(2)化学防治:对于种植面积较大田块,吐丝期以前建议使用乙基多杀菌素、虱螨脲、虫螨腈、茚虫威、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酯、氟氯氰菊酯、甲氯菊酯、溴氰菊酯、阿维•氯苯酰、阿维菌素、乙多·甲氧虫、甲维盐等高效低残留的杀虫剂进行喷雾防治。对于吐丝期以后的田块,建议在卵孵化初期喷施甘蓝夜蛾核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制剂(Bt)、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短稳杆菌等生物农药,以保证产品安全。
 
施药时间以清晨或傍晚为宜,并注意兑足水量,喷施在玉米心叶、雄穗和雌穗等部位。其次要注意轮换用药,不同作用机理药剂交替或混配使用。第三要注意安全用药,农药安全间隔期可参考其在瓜果、蔬菜上的安全间隔期。
 
(3)成虫诱杀:对于集中连片种植的区块,可在成虫发生期,探索使用性诱产品诱杀。
 
 \
 
可持续治理:要充分利用浙江玉米与非禾本科作物间作套种的作物布局,发挥我省生物多样性的自然优势,保护农田自然环境中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形成生态阻截带。研究推广适合浙江实际的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优化制定我省防治指标,指导农民达标防治。




相关文章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