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贪夜蛾识别与应急防治技术挂图

2020-12-24 17:54:28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植物保护协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草地贪夜蛾识别与应急防治技术挂图
 
2019-06-20 17:08
 
草地贪夜蛾起源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于美洲大陆,具有适生区域广、迁飞速度快、繁殖能力强、防控难度大的特点。2018 年在非洲造成 高达 30 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全球预警的重要农业害虫。2019 1 13 日确认传入我国云南省,截至 5 10 日已在我国 13 个省份发现。专家分析预测,草地贪夜蛾将从我国华南玉米区向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及西北、东北玉米主产区等地蔓延,有可能形成局部虫灾。
 
一、形态特征
 
\

成虫:翅展 32 40m m , 前翅深棕色,后翅白色,边缘有窄褐色带。雌蛾前翅呈灰褐色或灰色棕色杂色,具环形纹和肾 形纹,轮廓线黄褐色;雄蛾前翅灰棕色,翅顶角向内各具一大白斑,环状纹后侧各具一浅色带自翅外缘至中室,肾形纹内 侧各具一白色楔形纹。
 
\

幼虫:一般有 6 个龄期,体长 1 45m m , 体色有浅黄、浅绿、褐 色等多种 , 最为典型的识别特征是末端腹节背面有 4 个呈正方形排 列的黑点,三龄后头部可见的倒 Y 形纹。
 
 \

\
卵:通常 100 200 粒堆积成块状,多由 白色鳞毛覆盖,初产时为浅绿或白色,孵 化前渐变为棕色。卵粒直径 0.4m m , 卵高 0.3m m。卵多产于叶片正面,玉米喇叭口 期多见于近喇叭口处。适宜温度下,2 3d 孵化。
 
\
蛹:被蛹,体长 15~17m m,体宽 4.5m m , 化蛹初期体色淡绿色,逐渐变为红棕及黑 褐色。常在 2 8c m 深的土壤中化蛹,有时也在果穗或叶腋处化蛹。
 

\
草地贪夜蛾无滞育现象,适宜发育温度广,为 11 30,在 28条件下,30d 左右即可完成 1 个世代。雌、 雄虫均可多次交配,单头雌虫可产卵块 10 块以上,卵量约 1 500 粒。 在玉米上,一至三龄幼虫通常隐 藏在心叶、叶鞘等部位取食,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低龄幼虫还会吐丝, 借助风扩散转移到周边的植株上继续为害;四至六龄幼虫对玉米的为害更为严 重,取食叶片后形成不规则的长形孔 洞,可将整株玉米的叶片取食光,也会钻蛀心叶、未抽出的雄穗及幼嫩雌穗, 影响叶片和果穗的正常发育。苗期严重被害时生长点被破坏,形成枯心苗。
 
抓住低龄幼虫的防控最佳时期,施药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注意喷洒在玉米心叶、雄穗和雌穗等部位。可选用防控夜蛾科害虫的新型高效低 毒药剂喷雾防治。 防治指标:玉米田苗期被害株率大于 10%,大喇叭口期被害株率大于 30%,穗期被害率大于10%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推荐及国外应急防控该害虫的化学药剂有氯虫苯甲酰胺、氟氯氰菊酯、溴氰虫酰胺等。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科研团队通过室内药效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防效较好的药剂有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化学农药以及多杀菌素、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生物农药。
 
\
附件:
 
草地贪夜蛾技术资料
 
一、名称
 
学名:Spodoptera frugiperda J.E. Smith
 
异名:Laphygma frugiperda Guenee, 1852PhalaenafrugiperdaSmith & Abbot, 1797Trigonophora frugiperda Geyer, 1832LaphygmamacraGuenee, 1852Laphygma inepta Walker, 1856ProdeniasigniferaWalker, 1856Prodenia plagiata Walker, 1856ProdeniaautumnalisRiley, 1870Noctua frugiperda J.E. SmithCaradrinafrugiperda
 
英文名:Fall armywormAlfalfawormBuckwormBudwormCorn budwormCornleafwormCotton leaf wormDaggy's corn wormGrass caterpillarGrass wormMaize budwormOverflowwormRice caterpillarSouthern AarmywormSouthern grasswormWheat cutwormWhorlworm
 
二、分类地位
 
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贪夜蛾属Spodoptera
 
三、形态特征
 
卵:球形(直径0.75 mm),在产卵阶段为绿色,孵化前期变为浅褐色。卵成熟需要2-3(20-30)。通常以卵块形式产卵,每卵块约包含150-200粒卵,在叶面上堆积为2-4层。卵块通常覆有起保护作用的灰粉色雌虫腹部毛鳞。每头雌虫可产卵1500粒左右。
 
幼虫:幼虫浅绿色至暗褐色,带有纵条纹。第6龄体长3-4 cm。幼虫有8只腹足,其中1对位于最后一节腹节上。刚孵化时为绿色,带有黑色线条和斑点,随着虫体发育仍保持绿色或变为淡褐色,具黑色背线和气门线。一旦种群密度大而食物短缺,老熟幼虫几乎全为黑色,进入行军虫阶段。大龄幼虫头部为典型的黄色倒Y形,背部黑色毛瘤具长毛(在每节两侧发白的背部区域),腹部末节的4个黑点呈正方形排列。幼虫通常为6龄,偶有5龄。
 
蛹:体长比老熟幼虫稍短(墨西哥雄性1.3-1.5 cm,雌性1.6-1.7 cm),褐色,有光泽。
成虫:雄性体长1.6 cm,翅展3.7 cm,前翅斑驳(亮褐色、灰色、草色),有一中室,其中3/4部分为草色,1/4部分为暗褐色;雌性体长1.7 cm,翅展3.8 cm,前翅斑驳(暗褐色、灰色),后翅为草色,边缘暗褐色。
 
成虫的近似种主要为S. exemptaS .littoralis
 
\

\

\

\
该害虫是一种杂食性昆虫,寄主范围非常广泛,有记录的超过80余种。该害虫可大量取食寄主的茎和叶,严重为害重要的草本栽培经济作物。喜食禾本科植物,常为害玉米、水稻、高粱、甘蔗等禾本科农作物,也为害棉花、十字花科、葫芦科、花生、苜蓿、洋葱、菜豆属、甘薯、番茄、其他茄科植物(辣椒属、烟草)及多种观赏植物等。最常见寄主有玉米、高粱、狗牙根、马唐属(Digitaria spp.)杂草。
 
大田作物包括:玉米、水稻、高粱、大麦、小麦、荞麦、苜蓿、棉花、燕麦、粟、花生、黑麦草、甜菜、苏丹草、大豆、甘蔗、梯牧草、狗牙根、烟草、三叶草。
 
蔬菜中最常为害甜玉米,其它蔬菜偶发为害。
 
为害的其它植物:苹果树、柑橘树、木瓜树、桃树、草莓和一些花卉。
 
杂草寄主包括:剪股颖、剪股颖属(Agrostis sp.)、马唐属(Digitaria spp.)杂草、石茅高梁、假高粱(Sorghumhalepense)、牵牛花、牵牛属(Ipomoeaspp.)、莎草香附子、莎草属(Cyperus spp.)、藜、苋属(Amaranthus spp.)、蒺藜草、刺苞草(Cenchrustribuloides)等。
 
五、地理分布
 
亚洲:孟加拉国、中国、印度、缅甸、斯里兰卡、泰国、也门。
 
非洲:安哥拉、贝宁、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佛得角、中非共和国、刚果(金)、刚果(布)、科特迪瓦、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加蓬、冈比亚、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利比里亚、马达加斯、马拉维、马约特、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利亚、留尼汪、卢旺达、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内加尔、塞舌尔、塞拉利昂、索马里、南非、南苏丹、苏丹、斯威士兰、坦桑尼亚、乌干达、赞比亚、津巴布韦。
 
北美洲:加拿大、墨西哥、美国、百慕大。
 
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哈马、巴巴多斯、伯利兹、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哥斯达黎加、古巴、多米尼克、多米尼加、萨尔瓦多、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岛、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牙买加、马提尼克岛、蒙特塞拉特、尼加拉瓜、巴拿马、波多黎各、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美属维尔京群岛。
 
欧洲:德国(根除)、荷兰(官方调查证实不存在)。
 
六、生物学特性
 
成虫夜间产卵,卵粘在寄主植物下层叶片的背面,100-300个卵块紧簇,有时分为2层,通常覆盖有雌虫腹鬃保护层。孵化需2-10天(通常为3-5天)。幼龄幼虫在轮生叶深处取食,1-2龄在幼叶表面群体取食,可出现典型的症状“叶窗”,可致生长点死亡。大龄幼虫会自相残杀,因此通常每个轮生叶中只有1-2头幼虫。幼虫发育至六龄的速度受食物和温度条件的影响,通常需要14-21天。大龄幼虫夜间活动,除非进入行军虫阶段,群集扩散,寻找其他的食物源。该害虫在土穴的茧中化蛹,也有少数在寄主植物的叶间化蛹,蛹期为9-13天。成虫在夜间羽化,产卵前飞行数公里,有时可远距离迁移。成虫平均存活12-14天,卵期2-5天。幼虫有6个龄期,在25条件下,1-6龄幼虫的发育期分别为3.31.71.51.52.03.7天;幼虫在白天的强光下会躲藏;幼虫期夏天时约为14天,寒冷季节约为30天。老熟幼虫钻入土表下2-8cm下结松散的茧化蛹,若土壤过硬,幼虫会用丝网把碎叶片和其他材料缠绕在土表结茧;蛹期夏天约为8-9天,冬天可达20-30天。成虫羽化3-4天后开始产卵,雌虫一般在其存活的前4-5天产下大部分卵,有时产卵持续可达3周;成虫寿命7-21天。成虫夜间活动,在温暖、潮湿的夜晚活动力更强。
 
该害虫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9,有效积温559日·度。砂质粘土或粘质砂土适于化蛹和成虫羽化,与温度成正比,与湿度成反比。30以上时,成虫的翅有变形趋势。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4.6138日·度完成发育。
 
该害虫是热带种类,适宜在温暖地区存活。据报道,幼虫发育最适宜温度为28,卵期和蛹期温度相对较低。在热带,一年可发生4-6代,北部稍冷地区则只发生1-2代,活动和发育在较低温度下停止。冰冻时,虫体阶段通常都会死亡。在美国,通常只在德克萨斯州和佛罗里达州南部越冬。在温暖的冬季,蛹在更北的地区也可以存活。
 
研究发现,草地贪夜蛾不同龄期幼虫分别喜食不同的寄主:一龄幼虫主要在玉米上为害,有时也为害高粱,棉花,以及这些寄主附近的其它植物;其他龄期的幼虫主要在水稻,狗牙根,以及石茅高梁上为害。幼虫在苗期轮生叶内取食,大龄幼虫可咬断植株基部,甚至侵害成熟植株的生殖器官。为害烟草时,取食叶片造成孔洞,有时可咬断茎基部。在番茄植株上,取食嫩芽和生长点,也钻蛀果实。取食玉米叶片,轮生叶上可见大量边缘粗糙的孔洞,内有虫粪。幼龄幼虫取食叶肉时甚至可只剩叶脉。生长季初期,严重为害取食幼嫩植株生长点导致死亡,表现在玉米的这种症状俗称“心死”。幼虫可蛀入玉米植株上的玉米粒中为害。虫口密度大时,大龄幼虫群集迁移扩散,通常定殖于野草上。
 
\

该害虫每年在美国有规律迁移,扩散遍及美国并几乎每年夏天迁飞至加拿大南部,专家认为迁移是该种生活史中的主要部分。产卵前期广泛扩散对其种族繁衍是非常有效的方式。田间合适寄主的存在加速了其繁殖及扩散。在美国,有记录成虫借助低水平气流在30小时内从密西西比扩散至加拿大。
 
在夏末和初秋,幼虫频繁担当行军虫在当地扩散。
 
幼虫也可随蔬菜、水果、草本观赏植物携带传播。
 
九、经济重要性
 
该害虫广泛分布于西半球较温暖的地区。大量幼虫会导致植物落叶及产量损失,然后幼虫以夜盗虫方式迁移到邻近地区。幼虫给植物产量造成的损失可达10%-100%,当植株高度为40-60 cm时产量损失尤大。成虫白天躲藏在落叶层、杂草或荫蔽处,夜间较为活跃,可被亮光吸引,实现长距离迁移扩散。
 
该害虫在玉米上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据统计,玉米发育中后期的轮生阶段55-100%的植株感染该害虫时产量损失15-73%(HruskaGould1997)。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草地贪夜蛾为害可造成玉米减产20%。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其为害造成的玉米产量损失更为严重,如在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其为害可造成玉米减产40%,在南美的阿根廷和巴西,其为害可分别造成72%34%的玉米产量损失。
 
检查寄主植物叶部是否有幼虫,若发现为害迹象要认真检查周围是否有虫体存在。也可应用性信息素或灯诱进行监测诱捕。
 
来源:中国植物保护协会




相关文章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